劉小平
摘 要:《美術教學大綱》教學目標中明確指出要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對學生的創造能力進行培養。在現代教育理念下,美術教師應轉變并更新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法,為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和發展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和教學環境,豐富視覺、觸覺、審美經驗,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創新的樂趣,進行一系列實踐活動。
關鍵詞:小學;美術教學;創新思維;精神;能力
小學美術教學是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重要一環。創新能力是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創新精神也是社會成員最重要的心理品質之一。美術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思維和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美術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的正確引導,豐富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思維的獨創性、發展性得以開發,這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內容。
一、教師應更新教育觀念
在教育部最新發布的有關美術教育的內容中提出——美術將納入小學考試。那么考試內容是什么?筆者認為可能會設定一個主題,讓學生圍繞主題進行想象,發散思維畫出來。因此就需要特別加強對學生創新思維和能力的培養。首先,要求教師轉變原有的教育模式,更新教學觀念。素質教育是對知識的傳遞和創新,對于學生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在當代社會,創新是不可或缺的一種能力,是促使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之一。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更應該在當代小學教學中就加強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要想學生形成創新精神和能力,教師首先需要具有創新思維。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立意新穎獨特就能夠激發學生進行豐富的聯想,這種聯想能夠對學生的心靈產生觸動。因此,教師在準備范畫、范作時要運用多樣化的材料和表現形式,幫助學生打開思路,使其展開廣泛的想象,促使創新思維更加寬廣。
二、激發美術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推動學生進行主動學習和探索的內在驅動力,學生對所學的科目有興趣就會愿意花時間和精力對此進行學習和研究。同樣,要想提高美術教學的效果,達到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目的,就需要培養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和愛好,這樣也會讓教學變得更加輕松。興趣是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有利于培養創新思維。美術教師要注意基于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教學,使其在學習時始終處于積極的心理狀態中。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教師也要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圍繞學生的發展進行教學。作為教師,應該找準自己的定位,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體,學會主動學習和探索,進而為創新思維的形成做良好鋪墊。
例如,在學習到《賀卡設計》時,學生都對賀卡的制作具有濃厚的興趣,因此教師可以激發學生展開聯想:賀卡的起源是什么?為什么要給別人送賀卡呢?你見過哪些賀卡,你想給誰寄賀卡?有沒有更好的賀卡設計使收到賀卡的朋友眼前一亮呢?教師啟發學生不斷思考,并且可以營造一種適宜的氣氛,讓學生自己制作賀卡并送給他人。這樣學生都會興致盎然地參與到這一活動中來,并且積極創新,制作新穎有趣的賀卡。
三、創造合適的教學環境
每個人都希望有一個能發現自己的“伯樂”,而小學生的愿望更加強烈。因此,美術教師應該創設一種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情境,發現學生的閃光點,鼓勵學生不斷探索和思考,讓學生感受到美術的樂趣。
例如,在教學《趣味紙筆插》這一課時,主要教學目的為通過對紙筆插的認識,了解事物空間立體構成的常識、怎樣由平面變成立體,培養學生立體構成的思維方式,鍛煉學生自己動手和對事物創新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先出示教學目標,組織學生進行欣賞討論、合作探究,并且開展仿造課本中紙筆插的實踐活動。在學生制作完成后,由教師示范不同的紙筆插制作方法和形式,啟發學生明白原來還可以用這樣有趣的方式制作紙筆插,然后讓學生再進行思考,探索并制作更加豐富多樣的紙筆插。最后學生完成的紙筆插形態各異、各有特色,創新的部分都讓人十分驚嘆,學生也很有成就感。
四、引進競爭機制
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時間顯得尤為寶貴,為了節約時間和精力,需要有更多方便快捷的物質產品,因此也需要社會擁有更多能夠設計制作出這些產品的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為社會帶來更多的價值。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創新思維的培養尤為重要,但這也是一項長期的復雜而艱巨的任務。“競爭意識是一種進取性和顯示性的個性心理的表現,競爭就是爭取超過別人而獲得成功。”合理的競爭可以促使學生積極上進,發展思維,因此,教師也可以適當引進競爭機制,讓學生敢于探索、勇于創新,不斷地尋找新穎的方法和思路。
總之,創新思維是當今時代對人才的必然要求,美術教學是培養創新思維的重要途徑,需要教師更新教育觀念,提高自己的創新素養,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對教學的每個環節進行精心的設計,創造良好的環境,尊重學生的差異并且保護和發展其個性,抓住一切機會培養其創新思維。
參考文獻:
[1]陳春麗.淺談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J]. 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5(10):98.
[2]劉寶亮.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J].讀與寫(上,下旬),2015(18).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