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紅梅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的騰飛和技術的進步,現代校園中欺凌事件發生率和事件復雜程度也在不斷提升。國外,諸如英國、美國、德國、芬蘭、俄羅斯等經濟發達國家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了對校園欺凌問題的研究,并積極探索解決這一復雜問題的合理方法。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發現校園欺凌發生的時間也有所提前。因此,從事小學教育的教師有必要深入了解校園欺凌的內涵,掌握一定的應對方法,才能夠很好地立德樹人。
關鍵詞:校園欺凌;調查研究;心理健康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綜合國力的提升,社會的進步,人們對事物也逐漸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教育界開始關注校園欺凌問題,并逐漸加深對此類問題的研究。而對于地處城市郊區的教育人,似乎對校園欺凌的認識只不過是字面、紙上、網絡中,直到相關事件的發生,才讓我認識到原來校園欺凌就在我們的身邊,甚至就發生在我們眼前。
基于知網中近60篇的相關文獻和國外對校園欺凌的相關研究結論,得出“校園欺凌的含義包含:第一,行為具有重復性;第二,各類故意的言語或身體暴力;第三,欺凌者力量(身體的或社會的)強大于被欺凌者。”[1]校園欺凌的界定反映校園欺凌本身與我們所理解的校園暴力其實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欺凌的方式不僅包括身體暴力、語言暴力,甚至包括比較流行的網絡暴力等具有欺負、侮辱性質的傷害行為。基于對校園欺凌的正確界定,參考國外,特別是俄羅斯對于校園欺凌問題的研究,運用“李爾研究法”結合“施米施克調查表”,針對欺凌者、受欺凌者和旁觀者的態度設計問卷。在筆者學校的2~6年級,1022名師生中開展問卷調查,得出以下結論。
一、郊區小學校園欺凌事件的種類呈現時代化特征
調查顯示,在城郊小學的各個年段均出現了校園欺凌的現
象,并且隨著年齡的增加,年級的增加,欺凌事件的發生率不斷攀升。同時,伴隨年齡的增加,不同形式的欺凌狀況之間的比例也呈現一種正相關。口頭和間接的欺凌比直接的暴力接觸和欺凌比重要大。
伴隨虛擬網絡的流行,在校園欺凌方式中網絡語言暴力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不斷上升,并且在調查中學生也普遍反映,對于這一種網絡流言的散布越來越多,傳播速度也越來越快,對受欺凌者產生的影響很大。同時,在調查過程中也發現了伴隨學生年齡的增加,校園欺凌事件中的主體,特別是欺凌者呈現人格化暴力的傾向,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針對某些確定被害者的欺凌形式比較多。
二、郊區小學校園欺凌事件處理方式陳舊,治標不治本
1.傳統教育方式,促使欺凌者變本加厲
在針對教師的相關問卷調查中得出結論,當班級出現以上各類校園欺凌事件時,教師一般對除肢體攻擊以外的校園欺凌事件重視程度不夠,大多采取的是簡單的批評教育,這往往導致欺凌者更加肆無忌憚。對于教師比較重視的身體的惡意攻擊,由于與校園安全密切相關,往往被教師放大教育,請家長、開主題班會、專題晨會教育等等,而系列教育也并非都能夠震懾欺凌者,有些甚至走上了徹底放縱自己的道路,走向家長和學校教育的對立面。
2.被欺凌者無計可施,無法自保性格懦弱
在調查問卷和西方的研究中均得出一個結論,在校園欺凌事件中,被欺凌者隨著年齡的增加,他們在受到欺凌后往往不會選擇告訴家長和老師尋求幫助。“尋求他人幫助的學生在大齡學生的潛意識里往往被認為是“告密者”,學生不愿意與他們交往。”[2]被欺凌者長期的壓抑得不到紓解后,往往會產生心理上的怯懦和性格上的膽小,這些性格的缺陷往往對他們成年以后的生活也會造成影響。
三、借鑒引進,去粗取精,積極應對校園欺凌事件
1.加強立法,讓學校應對校園欺凌有法可依
現階段學校應對校園欺凌還比較迷茫,再加上中國現階段對學校教育的道德綁架和輿論放大,使得在國外正常的校園欺凌事件,在中國卻好似“家丑”般不可外揚。加強校園欺凌方面的立法,可使學校在處理欺凌問題時站得住腳,有法可依。
2.關注欺凌事件后續,關注欺凌事件雙方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學校所重視的一項重要工作,但目前而言,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關注的多是應對學生的咨詢(少數情況)和對學生的團體輔導。而欺凌事件一旦發生,我們更應該關注的不是事件本身的處理,而是涉事學生在事件發生期間和事后的心理狀態,及時地進行心理方面的干預和幫助,確保學生在經歷欺凌事件后,能夠以健康的心理應對學習和校園生活。
現階段,對我國小學校園欺凌事件的研究仍然處在剛剛起步的階段,社會的發展、網絡意識的覺醒都賦予了我們小學校園反欺凌事業更加艱巨的任務。筆者相信只要深入研究,積極借鑒國外經驗,集聚家庭教育的支持,解決校園欺凌問題將會有更大的突破。
參考文獻:
[1]李祥.論我國反校園欺凌的實踐困惑與立法構想[J].基礎教育,2017(2):28.
[2]張愛軍.校園暴力的三維透視[J].中國青年研究,2016(1):8.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