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英
摘要: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聯(lián)系生活中的問題,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讓數學更多的聯(lián)系實際,貼近生活,達到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教學生活化,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他們身邊,感受到數學的作用,體會到數學的魅力。只有這樣才能激發(fā)小學生學習數學的情趣,更好地學好小學數學。
關鍵詞:數學教學;生活情境;生活化;拉近距離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應深入思考如何使教學問題生活化,實現教學與生活的緊密連接,讓生活拉近數學與小學生的距離,培養(yǎng)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只有培養(yǎng)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探索數學規(guī)律,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自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才能更好地領悟數學的應用價值,從而培養(yǎng)學生加深對數學世界和知識世界的熱愛。
一、生活是數學的“源泉”
數學教材呈現給學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標準化的數學模型,但許多具體的知識內容與現實生活有著極為密切的聯(lián)系。教師如果能將這些抽象的知識和生活情景聯(lián)系起來引導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產生的生活背景,學生就會感到許多數學問題其實就是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這樣,不僅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是緊密相連的,生活中充滿著數學問題,數學源于生活。因此,教師應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問題作為數學教學的切入點,能讓學生感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和興趣,從而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進一步促使數學生活化,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教師要經常引導學生提供他們所熟悉的經驗,充分利用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和他們所熟悉的事物組織教學,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課堂化,將抽象的數學轉化為有趣、生動、易于理解的事物,貼近生活因為生活是才是數學的真正的“源泉”。
二、生活是數學的“搖籃”
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深入研究與學生生活環(huán)境、與已有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學習情境,努力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易使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中學習數學、探究數學問題,體驗數學的魅力。
首先,充分利用學生生活中接觸到的問題或事物創(chuàng)設情境。如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學生生活中接觸到的事物,引導學生探索圖形的特點,豐富空間與圖形的經驗,建立起初步的空間觀念。如組織學生分小組觀察同一建筑物,讓學生感受從不同角度觀察建筑物時所看到的形狀的變化,指導學生用簡單的圖形畫下建筑物的形狀。也可以讓學生畫出學校與家、醫(yī)院距離關系圖,通過位置的標注、單位距離的確定,逐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其次,組織學生收集日常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創(chuàng)設探索情境。如收集假期外出旅游的事例,設置旅游費用估算、所用交通工具在旅游中的時間與費用估算等問題,把教學內容轉化為生活內容,溝通現實生活與知識世界的聯(lián)系,讓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經歷有價值的數學思維活動。讓數學在生活這一“搖籃”里孕育,從而在學生的頭腦中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
三、生活是數學的“踏板”
新《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要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探索數學規(guī)律,以及主動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數學教學內容應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fā)設計數學問題,讓學生真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關系,從而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
在日常教學中,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作為教學實例,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習數學知識。例如,加減法的速算在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尤其是在購物中經常使用。而學生在計算如135—98時,往往錯誤地進行計算為135—100—2,教師多次講解算理,但仍有學生不理解,出錯誤。我們可以創(chuàng)設一個購物的生活情景,讓學生模擬表演:小明的媽媽有235元錢,購買一件衣服應付198元,小明的媽媽有100元、20元、1O元、5元各一張,小明的媽媽應該怎樣給營業(yè)員付錢?那么,給營業(yè)員100元,營業(yè)員找多少錢?小明的媽媽還剩多少錢?讓學生從模擬中很快理解算理,使抽象的運算獲得了經驗的支持,具體的經驗也經過一番梳理和提煉,上升為理論上的簡便運算。
課堂上我們應該讓學生接受實際事物,實際行動教育。因此,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將教材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寓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使抽象的數學知識以直觀豐富的客觀事物為載體,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生活中充滿著數學,促使學生以積極的心態(tài)投入學習,在實踐活動中理解知識,掌握知識。例如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給學生學具,讓學生給車身裝車輪,如果給你25個車輪,試著裝一下,看可以裝幾輛車,車輪能夠用嗎?還剩幾個車輪?商量一下,如果用算式表示出來,如何表示?當學生交流匯報后,可以問學生,剩下的車輪可以是5個嗎?為什么?
有了這些生活的情境和內容充實數學,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應用數學,最終讓數學借助生活這一“踏板”在學生的思維里遨游。
四、生活是數學的“歸宿”
教師要緊緊把握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意識和應用意識。數學來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尤其是小學數學知識,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也就是說生活是數學的“歸宿”。
學習長度單位,可以量人的身高,可以量書桌的長與寬;學習圖形面積可以算一算自己房屋的面積,廚房瓷磚的塊數、地板的面積等。小學數學教學應高度關注數學的應用意識和知識教學的應用價值,通過教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認識生活的意義,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fā)現數學的影子,發(fā)現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最終用數學來為我們的生活服務使我們將數學教學與生活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數學素材,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處處有美感,縮短數學與生活的距離,擴大學生的認知范圍,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既滿足學習和理解數學知識的需要,又體會了數學的價值,培養(yǎng)了數學興趣,讓生活拉近數學與小學生的距離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