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堯青
【摘 要】本文論述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上對技能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基于專業崗位能力的要求,根據學生本身特點,對高職建筑力學與結構課程進行改革,確定課程的培養目標,教學內容根據工作步驟來進行設計,建立與崗位相符合的課程改革內容體系,與此同時,要確保教學資源和教學條件,保障教學改革工作的順利進行。
【關鍵詞】高職院校? 課程改革? 建筑力學與結構? 專業崗位能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2C-0071-02
高職建筑力學與結構課程的改革要緊貼學生專業崗位能力的要求,課程包含的內容非常多,力學知識比較抽象,知識的結構性和實踐性強。本文根據建筑力學與結構課程的改革,設計符合課程的教學內容,創新教學設計,提升教學改革效果。
一、建筑力學與結構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材針對性不強,教學內容零散欠整合
建筑力學與結構的課程設計涉及的知識面很廣,課程的跨度非常大,是綜合性相對較強的課程,所以對于教材的要求比較高。教材的內容除了基礎的三大力學之外,還要包含四大結構,教學板塊和教學內容覆蓋的知識點多,而且也有著一定的難度。隨著課改的發展,對教學教材也是進行了適當的修改,但是,教學本質的問題還是沒能夠解決,比如內容多、上課的難度大等。針對專業編制的教材還是比較少,建筑力學與結構專業的學生大多在高中階段是學習文科,所以理科的基礎知識是比較薄弱的。在教材編寫的過程中,編寫教師沒有考慮到問題,所以在教師講授內容的時候,學生學得比較吃力。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教學質量下降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而教學目標的實現也是很難。
(二)學生重視程度不夠
從這幾年的招生情況看,發現大多數的學生都是文科生畢業,而入學之前對于專業的本質認識是比較淺的,所以學生對于學習的重視程度不夠。學生在心理上以及行動上的學習態度不是很重視,導致缺乏主動性,從而影響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最后教學效果也是不理想的。
(三)教師教學設計不夠合理
教師所要講授的專業有很多,往往學習一個專業課程就要花上兩年的時間來進行鞏固和學習,由于要學習不同的課程,所以教師在專業素養上面還是必須提升。對于學生課程的講授,專業的不同,課程內容和難度也會不同。有時是同一個課程,但是專業不同,這個課程對于一個專業來說是專業課程,但是對于另一個專業可能只是基礎課程。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教師除了專業課的講授之外,還要完成專業培訓以及教改科研等工作。教師在教學上就會顯得力不從心,導致教師在教學方法上沒有太多的精力進行創新,教學設計也會不夠合理,對于課時的分配非常隨意。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的學習樂趣也會相對降低,不利于教學改革的進行。
二、基于專業崗位的建筑力學與結構課程教學改革措施
(一)教學內容改革
1.根據專業崗位能力需求確定教學目標。專業的不同,要掌握的知識也會不同,建筑力學與結構課程教學的改革要貼近專業的崗位需求,建筑專業的學生對于力學和結構學的知識是一定需要掌握的,這個也是建筑設計師要掌握的基本技能。而在實際的工作中,建筑專業的學生從事的工作所涉及的學習內容與力學、結構學都有很大的聯系。所以,課程教學目標要滿足學生以后工作崗位的需求,根據專業崗位能力需求設立的教學目標更加有針對性,同時教師也比較好掌握和講授。
2.根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教師在教學目標的實現中發揮了關鍵的作用,為了使教學目標完成得更加完美,可以與專業建筑教師一同溝通交流,根據專業建筑教師給出的意見,最終確定教學的內容。教師確定教學內容要緊緊圍繞“適用”原則,通過將教學內容和所需的知識點緊密聯系在一起,以此來實現教學目標。培養職業能力是高職教育的最終教學目標,根據職業方向的需求來制定教學內容,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提高了學習興趣。為了方便教師的順利教學,學校可以組織專業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編寫,這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對教學內容就可以更加清楚明了,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
(二)教學創新設計
1.教學模式創新設計。由于高職學生本身具有的特性,在素質方面整體屬于偏下,而隨著高職院校每年的擴招,高職學校的學生質量不高,對于理論專業知識的理解能力較差。為了促進高職學校的教學效果,教學模式需要進行創新,其中“教、學、做、訓、練”的教學模式受到青睞。在這個模式下,每個課程有3~4周的理論知識教學,有1周的時間進行集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一個教學單元結束后進行下一個單元學習。運用“X+1”教學模式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積極性的提升,同時也提高了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工作問題的能力。
2.教學方法創新設計。在力學的學習中,力本身也是含有美的要素,在課程的講授過程中,可以通過對國內外優秀的建筑來進行對力學知識的分析和介紹,不僅幫助學生開闊視野,也可以提升學生的想象能力。通過對教學方法的創新設計,提高教學效果,課程的設計首先要根據學生專業的崗位需求來進行,把課程的內容分成8個項目,每一個項目由多個小任務組成。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用實例講授的教學方法來完成學習任務,傳授專業知識。還可以通過“任務驅動”的方式引導學生掌握專業知識,教師對學生提出學習的要求,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完成,然后教師進行講授、設問以及解決。教學方法的創新主要是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的目標,以及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通過教學方法的實現提高學生崗位適應能力。
(三)教學考核方案設計
教學考核方案的設計在教學的過程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通過教學考核方案的設計,可以檢驗教學效果,同時也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最重要的是促進教學工作的改進以及學校教學目標的實現。考核的方式有期中考和期末考兩種,期末考的內容不可以隨意命題,命題要具有廣泛性和概括性。考核的形式也可以以多種形式來進行,可以開卷作答,對開卷作答的考試內容要有針對性,學生可以參照指定的材料進行作答。考核的主要目的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從而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
三、課程教學設計
對于課程的設計,要根據學生專業的崗位需求來進行教學內容的選取,下面以建筑專業建筑力學與結構課程為例,進行教學設計。
(一)建筑專業教學內容的選取
建筑專業建筑力學與結構課程教學內容的選取,要打破常規的學科界限。建筑類型的基本構件大多都是以受力型為主要的構件,接受其他構件的編排,主要是彎構件、縱向受力構件、受扭構件的順序。主要的教學內容是將建筑力學融入建筑結構學知識中,把課程的內容全部都聯系起來,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課程的內容。可以在課程里面加入平法知識,平法知識的加入可以加強學生對結構施工圖的認識。對于建筑學專業的學生來說,建筑結構施工圖的認識是基礎,也是最重要的技能。可以在教學內容中補充關于力學和建筑學的事故分析圖以及相關的內容,通過對各種類型的工程事故進行分析,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事故產生的原因,一方面可以對力學和結構學的知識進行鞏固,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在以后的工作中發生這樣的事故。
(二)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
1.知識體系的建立。知識體系的設計要遵循結構設計的程序:截面尺寸的初步確定(建模)→荷載確定→內力計算→截面、配筋及構造措施→繪制結構施工圖。對于結構施工圖內容的編寫可以通過實際工程項目進行,內容的編寫從簡單到復雜,前面四個單元內容的編排比較簡單,后面的慢慢變得復雜。簡單部分先是從基本的構件到構件的組合體,最后是結構的體系。復雜部分是在現場管理崗位的學習,對力學和結構學知識進行現場的鞏固。在進行現場工作時,只有對建筑力學結構的基礎知識有深刻的了解,才能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施工中,而對力學結構熟悉,才能對設計施工圖的設計意圖真正了解。對于施工設計圖中出現的錯誤也能及時發現,避免工程的返工以及事故的發生,提高工程的質量以及學生的建筑安全意識。
2.教學方法多樣化。教學方法多樣化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樂趣,教學的方法可以采用直觀教學法。這類型的教學方法對抽象的概念和復雜的結構類型的教學內容比較有效,可以通過多媒體的體現以及現場觀摩的手段來進行比較直觀的感受,使得不容易理解的問題直觀化、簡單化。還有案例分析法,通過具體典型案例的分析,重現當時發生的情景,遇到問題及時解決。通過大量案例的分析講解,可以使學生對知識的內容理解得更加深刻。項目教學法,通過對項目的實地考察,將課本的內容引入實際項目中,把整個課程的教學內容圍繞這個工程項目進行,使得學習到的內容真正應用到實際的項目中,為學生以后從事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陳建國.《建筑力學》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職業技術,2014(12)
[2]馮林,鄭薇薇.“任務驅動”與“項目驅動”相結合的創新教育研究[J].黑龍江教育,2010(4)
[3]李克彬.高職工民建《建筑結構》課程 的教學改革[J].高教論壇,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