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武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不斷深化改革,對初中物理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作為一門與生活緊密聯系的學科,因此在初中物理中開展生活化教學對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本文首先對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性進行了簡要的分析,重點提出初中物理開展生活化教學的對策建議,旨在為提高初中物理教學質量提供一定的理論幫助。
關鍵詞: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重要性;策略
物理作為我國中學階段的一門重要教學學科,對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意義重大。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不斷深化改革,物理與生活的緊密聯系被進一步凸顯出來,基于生活基礎開展初中物理教學成為教學改革對初中物理提出的根本要求。生活化教學的實質就是將課本知識與學生熟悉的事物、積累的經驗等結合起來開展教學,促進教學獲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生活化教學對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具有重要作用。
一、生活化教學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學生對課本知識進行牢固的掌握。物理學科是一門理性邏輯較強的學科,對大多數初中生而言學習難度比較大,尤其是對一些基礎的概念和物理規律等理論知識,學生經常學得暈頭轉向。生活化教學的主要教學思路就是以學生的實踐生活經驗出發,促進學生將枯燥、復雜的課本知識與生活經驗聯系起來,加強對知識的理解。例如,在并聯電路的知識學習中,教師可以以家里面幾種家電同時使用的情況為例,提高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能力。
(二)有利于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習的積極性。以學生熟悉的事物出發,充分調動學生積累的生活經驗進行物理教學,有利于快速的吸引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讓學生在興趣的支配下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同時,生活化教學還能夠讓學生自主對知識進行探索,在探索中實現將知識回歸生活實踐,全面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習的積極性[1]。例如,在進行浮力的學習時,教師可以將不同材質的、在生活中常見的物體放進靜置的水槽中,讓學生觀察并思考:為什么不同的物體在水中有的漂在水面上,有的卻能夠沉入水中呢?以此切實激發學生對浮力開展進一步的積極性。
二、初中物理開展生活化教學的對策建議
(一)以生活化教學進行知識導入。思考是開展學習的源動力,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能夠刺激學生進行思考的欲望,主動進行自主探索學習是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的首要任務。生活化情境有利于學生以實踐生活中的疑問為出發點開展思考,將知識建立在學生探索問題的興奮點上,促進學生進一步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生活化教學進行知識導入,比如,教師可以提問:為什么將筷子放進水中,筷子看起來是彎的?清澈的小溪為什么看起來比實際上的更淺?漁民在用魚叉叉魚的時候,為什么不是直接瞄準魚的位置叉下去?這些問題都是來自實踐生活中的,通過這種方式進行新課導入,有利于激發學生對新課的探索欲望。
(二)以生活化教學開展實驗教學。實驗教學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奠定學生物理素養的關鍵因素之一。一般來說,物理實驗都以其趣味性吸引著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容易出現課堂秩序混亂影響教學的情況。以生活化實驗教學,一方面能夠延續實驗教學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又能規范課堂教學秩序,引導學生在有序的狀態下高效的開展試驗[2]。讓生活實踐走近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不論是對于擴寬學生的實驗思路,還是加強學生以生活實踐對物理知識進行理解都有著明顯的促進作用。例如,在壓強相關知識的學習中,教師可提前指導學生自行制作簡易的氣壓計,比如在課堂知識講解的時候,引導學生將瓶子中加滿熱水,密閉后將熱水瓶放入冷水中,瓶子會立即變扁。通過這個簡單的操作,學生能夠切實的基于生活的角度感受到氣壓、壓強等抽象概念。
(三)以生活化教學開展課后練習。初中階段的物理知識與學生的生活聯系是相當緊密的。在生活中,學生產生的很多疑惑都與物理知識相關,因此,教師可以對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物理問題進行歸納,整理出學生經常犯錯的問題,滿足讓學生在求知欲和好奇心的驅使下進行高效的學習。例如:小明剛剛搬了新家,家里需要安裝電視,小明買了一個插座插在墻上的三孔插孔中,再將電視機的電源線插進插座中,家里的電源全部斷電。將總電源閉合,將其它電氣的電源插到插座上同樣也會斷電,連帶動一個30w的小燈泡都不行。但是將插座換一個電源插孔,家里的電路則能夠正常工作,這是為什么呢?通過這樣的引導,不僅讓學生掌握了知識,更提高了學生利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深化改革,開展生活化教學成為初中物理教學的必然趨勢。由于受長期以來我國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當前初中物理開展生活化教學還存在諸多方面的問題。加強對生活點滴的留意,加上教師積極的引導和不斷探索,促進教學質量得到質的飛躍和提升。
參考文獻:
[1]黃英霞.淺談生活化的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如何開展[J].學周刊,2018(19):72-73.
[2]高麗麗,金子靖,張明輝,張利云,高淑榮.淺析生活化教學在中學物理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決策探索(下),2018(0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