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智安
摘 要:在深化基礎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背景下,教育部門出臺了系列文件,指向基礎教育的供給側改革,基礎教育要培養中國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改革的方向之一是要努力改善基礎教育供給結構,打破單一的課程、資源、考試評價供給結構,校本課程開發是落實上述文件“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精神”的重要措施。相對于國家和地方課程,校本課程開發內容多樣、指向明確、課程設置靈活,有利于學生自主選擇,充分發揮自身潛能,形成更廣泛的能力,有利于學生學會學習、更好的認識學習的價值。
關鍵詞:核心素養;實踐;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
2017版高中生物課程標準中提出了“教學過程重實踐”的課程理念,其中提到“用科學的觀點、知識、思路和方法,面對或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某些問題。要達成這樣的課程目標,就要高度關注教學過程中的實踐經歷。“重實踐”強調學生學習的過程是主動參與的過程,教師既要讓學生參與動手活動,又要讓學生積極地融入涉及動腦的環節;通過探究類學習活動或完成工程學任務,加深學生對生物學概念的理解,提升應用知識的能力”。教學過程中的實踐經歷主要是在課堂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中,但是,國家課程中的實驗設計存在照顧全國各地的實驗開設條件,尤其是欠發達地區。因此,在較發達地區的生物課堂中,教材提供的實驗種類和數量顯得不足。開發實踐類校本課程集解決了教材實驗種類、難度和數量不足的問題,同時,充分發揮校本課程的特性,為學生提供可選擇的個性化發展資源,實踐類課程創設和提供了真實的解決實際問題的情境,通過解決問題發展學生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核心素養落地的重要途徑。
基于上述目標,結合筆者所在的中學課程資源,進行了實踐類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的探索。
一、因地制宜,整合地區資源,突出課程特色
(一)調查學校周邊課程資源
筆者所在學校地處農村,生物類課程資源豐富,但資源豐富不代表適合開發目標課程,需要從課程目標出發進行選擇和整合。本課程從設計初就定位于實踐活動類,高中生物實踐類活動的核心在于調查和實驗探究,從這個核心出發,課題組成員調查和走訪了周邊相關現代生態農業。如:花卉繁殖基地,其研發和生產技術與中學生物“組織培養”、“無土栽培”、“標本制作”密切相關,還可以拓展開發插花實踐活動;食用菌栽培基地,其制種和生產技術與中學生物“無菌技術”、“微生物培養”密切相關;草莓莊園,其生產工藝中的“無土栽培”、“植物生長物聯網控制調節”、“草莓果酒發酵”等技術環節與生物實驗內容緊密相關。以上學校周邊生態農業為本課程開發提供了非常適合的課程資源;
(二)共建社會課堂基地
充分挖掘和發揮周邊生態農業資源的優勢,才是校本課程生命力所在。課題組成員考查后,經學校參與協商,為相關生態農業企業掛牌,共建社會課堂基地。基地建設使企業賦予了社會和教育的責任感,增加企業的社會使命和知名度;學校參與共建可達到企業的技術支持和資源共享,通過課程學習,學生可以深度了解當前現代化生態農業的發展情況,這對于當今每天很多時都浸泡在手機信息中的中學生來說至關重要。
二、充分挖掘校內資源,保障課程開發與實踐
(一)優化配置學校硬件資源
實踐類校本課程依托于實驗和制作,這對于場地、儀器器材、藥品試劑等都是重大考驗,學校內的實驗資源既要滿足全體學生的實驗需要,還要滿足校本課程選修開設的需要,需要課題組提前進行協調和配置申報。如:本課題研究中,結合校區重建機會,超前申報建設四個專業生物實驗室,為開發生物實踐類校本課程準備了充分的硬件條件,同時,課題立項后,提前申報購置了補充的藥品和儀器。這四個實驗室完全滿足基于周邊生態農業的實踐類校本課程,分別是:微生物與組培實驗室、分子實驗室、 無土栽培生物園地和數碼互動顯微實驗室,同時普通生物實驗室配備標本制作和果酒果醋發酵的全套儀器和耗材 。
(二)合理配置師生資源
根據周邊現代生態農業資源開發的實踐類課程,內容難度高于現行教材中的實驗難度,許多實驗是高中選修實驗,要求教師很高的實驗專業技能,課程開發中應考慮課程實施者的情況,年輕教師實驗技術熟練,思路開闊可委于重擔,老教師也需要借此課程機會進行實驗培訓。課程實的施的對象是選擇校本課程的同學,完全讓學生自由選擇并不符合當前的教學實際情況,即便是選課走班制下的教學情況,根據筆者所在課題組的實踐結果看,社團是最符合生物實踐類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對象,社團是學生自主參與,但同時是成建制的,學校負責管理和評價,在個性化追求目標和課程目標實現高度統一。如:本課題課程開發主要實施對象是生物組成立的生命科學社和綠色生靈社兩個社團。
三、編寫課程綱要
編寫課程綱要是課程開發的核心,綱要包括課程總目標,課程的類型、內容、對象、課時、開設時間、評價方案和量表等。還包括每一個主題或課題的目標和教學安排和建議等。本課題校本課程確定為《認識周邊生態農業》。綱要簡列如下:
課程名稱:《認識周邊現代生態農業》
課程類型:科學素養、學科拓展課程開發者:XXX、 課題組其他成員
課程開發對象:高一至高二年級
課程資源:新編、改編
授課時間:每周四第八節課,每學期12節課
規模預設:40人左右
《認識周邊現代生態農業》課程總目標(節選)
培養學生調查、探究、動手和想象規劃的能力,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和學科核心素養。
《認識周邊現代生態農業》課程具體目標(節選)
緊密聯系必修內容,通過設計實驗探究周邊生態農業基地產品(如:蘑菇、蔬菜等)的營養成分種類和含量,完成對食用菌的菌棒的滅菌操作,能與他人合作完成有關花卉的組織培養實驗,提高實驗探究和動手實踐的能力,能完成實驗報告的撰寫。
《認識周邊現代生態農業》課程內容(節選)
主題二:實驗探究
課題.校園植物的組織培養————————2課時
教學目標:闡述組織培養的原理、過程和操作要領,能設計實驗完成對校園植物的組織培養。
《認識周邊現代生態農業》課程評價(節選)
(一)評價的內容:
(1)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學習興趣、學習態度、積極性、參與程度。
(2)結果性評價:對完成調查報告優秀、實驗探究嚴密、動手制作嫻熟有創意、科學合理的勾畫未來農業的同學予以獎勵,激勵學生相互學習。
(二)評價的方式:采用學生自評、同學互評、教師評價的評價方式。
四、課程實施與課程再調整
課程實施前,課程實施教師需做好全方位的各項準備,容易忽略的是評價的設計,對于實踐類校本課程,重點在于過程性評價,只有讓學生在真實的實踐過程中體驗和經歷,才能讓核心素養落地生根,做好過程性評價能有效的促進實踐過程的有序安全進行。課程實施中,完成一個課題后,可以組織學生去生態農業的實驗室和生產基地參觀、考查和學習,將自己的體驗和實踐與生產結合起來,了解和體驗現代化生態農業,在發展核心素養的同時,增強社會責任感。教師在實施課程課題后,根據評價情況和課程實施情況,對課程綱要進行調整,尤其是對教學的組織和實施設計進行精雕細琢,使課程逐步成熟為優質課程。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
[2]余文森.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7.
[3]崔允漷 校本課程開發:理論與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47—49.
[4]靳玉樂.校本課程開發的理念與策略[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17.
[5]李瑋舜 劉劍玲.核心素養下高中校本課程開發模式研究[J].教育探索.2017,1: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