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詩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璀璨瑰寶。學習古詩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增加對漢語文字的感知力,培養自我對文學的鑒賞能力。至今,在不少的小學課堂教學中,仍然有教師沿用機械抄寫背誦詞義、詩意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不利于學生深入理解古詩詞,這種現象引發了作者對農村小學古詩教學案例的反思。
關鍵詞:農村小學;古詩教學;案例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10-08
作者簡介:祝云西(1972—),男,仡佬族,貴州銅仁人,小學語文高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方法。
一、古詩教學要保存詩歌內在的豐富意蘊
在教學環節中,教師注意讓學生用現代白話來把握詩歌的意思。但是,如果直譯的話,譯句非常生硬,枯燥乏味。例如,《宿新市徐公店》中:“飛入菜花無處尋”,句里的“無尋處”究竟是兒童天真無奈地無處可尋呢,還是余興未盡的欲尋無處?讓學生爭論或保留自己的觀點都比落實了更好。有時,古詩詞字義的淺出,還可讓學生領會到意境的深入。作為中華傳統的古典詩詞,應該納入小學語文教育中。在教材之中根據不同年齡、學段的學生特點,進行合理的編排。而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要把握好自己學生的特點,選擇科學的方法,或誦讀、或感悟,讓學生在輕松快樂中完成古詩詞的學習,提高語文素養。
二、情感交流要在學生個性化品讀中進行
如今的古詩教學存在一些普遍現象,那就是教師的詳細翻譯、歸納詩意及學生的原文照抄。從表面上看,教師的分析透徹、講解詳細、總結完整,但是古詩的分析理解豈能同一般的記敘文、說明文相提并論?正所謂“詩無達詁”,古詩文本常常是多元的、開放的,讀者完全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教師的解讀分析與歸納概括限制了學生品讀詩味的自由。因此,對詩歌的理解分析,囿于教師的詳細講解或專家的權威分析是不符合詩歌教學規律的,勢必會影響學生對詩歌的審美情趣。在小學古詩課堂教學中,只有讓學生在細細品讀中自由地實現個體的情感感知,才能在個性體驗中尋找到與詩人的情感共融。
品讀是我國小學語文教學的傳統方法之一,品讀的重要性,朱熹《訓學齋規》中說得很明白:“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也說明書要多讀才能通曉其義。《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也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感情熏陶。”尤其是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學生在學習古詩時,靠老師的逐句串講,根本行不通,必須多借助讀,教師要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識字、學詞、析句,理解內容,培養閱讀能力及習慣。
小學低年級的古詩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始終以學生品讀為本。初讀古詩時,教師可要求學生自己對照拼音,劃出生字,做到讀準音,不丟字添字,把古詩讀正確流利。這樣做有利于復習漢語拼音,也有利于學生克服依賴思想,提高學生朗讀能力。自讀后,可指明個別學生大聲朗讀,讓學生相互評議,讓他們糾正指導讀錯的字詞。接著,教師聲情并茂地范讀讓學生得到熏陶,再以繪聲繪色的領讀,讓學生耳、腦、口、眼協調活動。注意詩的停頓和節奏,讀出感情,從中感受詩的語言美、節奏美、音律美,從而漸入古詩意境。然后,變換多種朗讀形式,如個別讀、分男女讀、小組讀、全體讀、輕聲讀等。讓學生在變換中領會讀的樂趣,悟出詩的意境,提高朗讀能力。
三、情感體驗要在誦讀背誦和設置情境中激發
課堂上過多的分析講解只會占用學生進行誦讀的時間,因為詩歌的語言之美是不能用一般的分析講解來取代的,詩歌的意境之美又豈能在教師的苦口婆心剖析中得到體會?唯有學生自己通過默讀、朗讀、誦讀、分角色讀等多形式熟讀,才能獲得詩歌音韻平仄美的感受。唯有學生自己品讀、悟讀、賞讀,才能展開想象的翅膀去描摹出詩歌的意境之美。
古詩教學不能走進怪圈,沖破一成不變的藩籬,方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古詩教學也不能成為小學教師高不可攀的教學追求,只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轉變教學觀念,努力創設適合古詩教學的情景,充分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拓展學生進行朗讀的空間,充分尊重學生對詩歌的認知體驗,農村小學的古詩教學便能綻放出美麗的花朵。
參考文獻:
[1]吳毓婕.小學語文中的古詩教學[J]. ? 文學教育(下半月刊),2017(4).
[2]方玉婧.基于意境體驗的小學高段古詩教學策略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