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依托藝術素養監測背景下的評價改革思路,通過多元評價方式,對學生美術學習領域中美術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以及形成美術欣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等多方面構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引導中小學美術教學關注美術本體、關注學生能力發展、提高學生藝術綜合素養。
【關鍵詞】藝術素養監測 美術 評價體系 構建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2-0213-02
一、中小學美術學業評價體系的誤區
(一)主觀式評價壓抑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中教師主導個人評價觀,不尊重學生的想法,學生作業質量標準僅憑教師主觀意識給出一個評價等級,缺少全面的、完善的、重過程、重創新的美術教學評價體系,導致學生未能及時掌握美術學習信息和提升美術素養,壓抑了學生美術的興趣與積極性,長此以往造成迷惑或厭學情緒。
(二)傳統式評價抹殺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教師重視結果評價,不重視過程評價,往往以畫面干凈、比例適當、涂色均勻為標準,忽視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及表現力的培養,抹殺了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評價形式過于傳統,影響學生個性與創意的培養,不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個性發展。
(三)單一式評價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教師除了只重視美術作業評價外,往往忽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忽視學生的興趣培養,忽視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期末美術成績的評定也采用單一的評價方式,缺乏美術社團活動、校外美術學習以及特長項目的評價機制,忽視了學生學習目的、態度、審美意識的評價,以及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評價的要求,忽視了學生美術素養綜合評價的全面性。
二、中小學美術學業評價體系的構建與研究
《新課標》明確指出:評價主要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評價標準要體現多維性和多層性,適應不同個性和能力的學生的美術學習狀況。本文的研究框架通過“美術課堂教學、美術社團活動、藝術特長展示、藝術素養監測”等四大板塊,構建多維美術學業評價體系,凸顯了“以學生為本” 、“以能力為重”的課程導向,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
(一)潛心研究課標,建立課堂教學全程評價
1.以生為本,提煉美術素養標準
根據新課程標準,從學生的成長需要出發,理解兒童的眼高手低,發掘教材中隱含的年段美術素養核心要素能力發展的要求,堅持教學評價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不脫離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不脫離學生實際水平與生活經驗,不從純藝術性考慮,更不用成人的標準來度量學生作品。
2.立足課堂,采用多元評價形式
在課堂教學評價中,采取學生自評、師生共評、作品展評等形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作品講講構思,學會衡量自己,讓學生學會自省、促進發展。還可以通過讓學生先評價對方的作品,將個人的審美與認知表現出來,教師在一旁因勢利導,積極引導學生創新意識和綜合藝術實踐能力。
(二)專心研發教材,構建美術社團評價體系
美術社團活動深受學生的喜愛。學校以美術組為單位,專心研發社團活動的校本教材,讓更多的學生參與感興趣并適合自己的社團活動。
1.彰顯特色,開發校本課程教材
對于美術老師來說,課題內容以及媒材的選擇擁有更大的空間,可以開發學生熟悉的中國畫、剪紙、篆刻等傳統內容,也可以結合學生喜聞樂見的作品形式和民俗風情,讓學生的學習內容和傳統文化相結合,并能學以致用。因此,開發一套適合學校特色和學生發展的校本課程尤為重要。在校本課程教材開發過程中,既關注動手能力,又關注審美能力,讓學生通過校本教材的學習,不僅掌握傳統的特色的美術技巧,為創新思維開辟一片新天地。
2.塑造品牌,打造學校社團活動
社團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美術社團活動內容廣泛,形式多樣,學生能在自由的空間中進行各種美術活動,并建立具體的活動檔案,作為評價的一個指標。如組織社團學生參加社區傳統節日開展的彩燈制作、書畫活動等綜合性藝術活動,根據評價的多元化、多樣化特性,將學生在此間的美術社團活動作為評價學生的一個重要指標。同時追蹤確定每個學生的美術社團活動表現,準確評價學生在許多情境中的表現,建立社團活動的全面化評價。
(三)用心研讀學生,打造個人藝術特長展示
評價并非是課堂一次性完成的任務,而是對每個學生在相當時期內成長、發展進行追蹤的過程。學校鼓勵學生發展個人藝術特長,并提供不同的平臺展示學生的藝術特長,組織學生參加一些上級行政部門組織的美術比賽。
1.全員參與,組織藝術作品展覽
校園文化墻是一所學校精神文明的具體體現,是一所學校獨特的精神風貌。教室外墻則成為每個班級最好的文化墻設計空間。學校可以以班級為單位,定期舉行班級書畫作品展,可結合校園文化活動,舉行全校性的藝術作品匯報展覽,顯示學生個人的美術才能,證明他的進步和成長,更能以豐富的信息,多樣地、系統地表現個人的美術學業評價。
2.人才選拔,參加藝術作品比賽
參加比賽是學生美術的一項重要的課外活動。現今,各級各類美術比賽征稿通知紛至踏來,讓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參加比賽,并將其取得的成績也作為美術教學評價的一個內容,有利于激發學生美術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健全了教學評價的機制。學校做好人才選拔工作,讓更多的藝術特長生脫穎而出。
(四)精心研制工具,規范區域藝術素養監測
學校美術教學目的是通過美術教學,向學生傳授美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良好的意志品質;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與創造力。可見,學生美術學業成績的評定中,假如教師單憑主觀印象或一次繪畫考試而確定學生的成績,顯然是不合理的。因此,教學中應改進學生期末美術成績的評定方法,建立綜合性的評價方式,逐步完善美術素養綜合評價體系。endprint
1.期末評定,建立綜合成績檔案
學校應從學生的實際年齡出發,結合教材的實際,從“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四個方面總結評價學生成績,以及綜合平時學生個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總體原則是以平時成績(包括參加各類藝術活動)為主,期末監測為輔的評價方法,綜合評價學生整體美術素養,建立學生綜合成績檔案。
2.規范操作,實施區域素養監測
區域藝術素養監測應遵循“簡便易行、客觀公正、逐步深化”的基本思路,避免繁瑣和形式化的評價方式方法,評價指標、評價內容和評價方式具有可操作性,保證監測的信度和效度。樣卷的開發符合不同年段學生素養發展水平,在不同水平的題目分布、題量、題型上作研究,盡量體現美術學科的特點,關注視覺藝術的特點,關注核心要素的能力要求水平層次,具有一定的操作性。
三、思考與展望
通過區域中小學生美術教學評價改革的實踐探索,美術教師轉變以往傳統的評價理念,學生對美術學習和社團藝術課程都表示出極大的興趣;通過本研究的實施,研究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新課改的理念。作為沒有畫上句號的研究成果,我們還設想結合中高段在下一階段的研究中,我們期待著:
(一)構建一套科學的美術學科評價體系
通過研究,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小學美術學科不同年段學生美術素養水平標準,建立明確的指標體系,能對不同學段學生的美術素養水平測量提供依據,為檢測學生美術學習的效果提供保障。同時開發一套科學的、富可操作性的評價方式,構建一套相對完善的美術學科評價體系,為規范美術課堂教學,提升教學質量,使之更好地服務于美術教學課堂。
(二)形成一種和諧的美術教學標準意識
通過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來研究學生美術素養標準,能積極促進教師研究美術素養的核心內容,研究美術教學目標的有效落實,研究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將不同年段的美術素養標準變為教師課堂教學中執行教學任務與評價任務,并在教學活動中尋求真正能夠發揮作用的評價方法,促使美術教師建立“教與學”的標準意識,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三)打造一項基礎的美術素養提升工程
中小學美術新課程學生素養水平標準的制定,力圖從整體出發、全面地全過程地對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行評價,關注學生美術能力的發展。核心要素能反應美術教學的重點,素養標準將顯示不同學段學生美術素養發展水平的基本標準及應達到的目標,凸顯了“以能力為重”、“以美術為本”的課程導向,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
參考文獻:
[1]美術新課程標準(2011年版);美術新課程標準(實驗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李云會著:《教師教學評價力修煉》,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9出版
[3]耿書麗著:《教學評價策略與技巧》,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0年版
作者簡介:
蔡永環(1970年10月-),女,浙江平陽人,教育碩士,小學高級教師,西湖區二星級教師,從事小學美術教學二十多年,現為杭州市西湖區教師進修學校教育評估監測中心研究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