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純蘭
【摘要】語文的知識積累,生活的經(jīng)歷和思維的成就是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這就決定了小學語文語感的訓練不能急于求成。一年級是兒童語文學習的開始,也是語文語感訓練的初級階段。要特別注重教學與認知相結合的引導,用直觀的形式,引導學生把字詞同有關知識、生活經(jīng)驗相聯(lián)系,嚴格進行理解句子意思的訓練,引導學生充分進行語言實踐,做到“一字未宜忽,語語悟精神。”
【關鍵詞】一年級語文 語感訓練 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3-0049-02
一、要嚴格把握句子意思的訓練
理解句子是理解句子組合甚至段落和文章的基礎;理解簡單的句子是理解復雜句子的基礎。一年級要對簡單的句子進行嚴格的訓練。在訓練過程中,首先要激發(fā)學生理解句子的基本含義,其次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基本的方法是把握句子的主要意思,引導學生對句子的感性認識,通常由兩部分組成,開頭部分講的是“誰”或“什么”,接下去的部分講的是“是誰(什么)”、“做什么”、“怎么樣”,表達這兩部分之間有關系的只有三個基本句式,即“誰(什么)、是誰(什么)”、“誰(什么)怎么樣”、“誰(什么)做什么”,根據(jù)這三個句式引導學生去理解句子的意思。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教學,首先要理解句子的主要含義;二是基于此理解修飾語的意思,體驗句子的豐富內涵。如:第一冊《秋天到了》中的“一片片葉子從樹上落下來”,要首先明白這句話說的是樹葉落下來了,然后抓住“一片片”,這個詞理解是很多樹葉掉下來,從而知道是秋天降臨了。
二、教師要初步培養(yǎng)學生咬文嚼字的能力
一年級的文章雖然膚淺,一年級的學生雖說是剛接觸書面語言,但也應該進行咬文嚼字的訓練。必須引導學生咬文嚼字的有:和其它詞意思區(qū)別細微的詞;看似平淡、在具體的語境中表現(xiàn)力豐富的詞;要聯(lián)系上下文揣摩才能理解的詞句。具體方法有以下幾種:
1.比較法
比較法則是將文中的詞語和其它詞進行比較,了解詞語在課文中豐富的表現(xiàn)力,運用比較法,首先要了解詞語在句子中的含義和句子的意義;再換詞比較,體會文中用詞的豐富的表現(xiàn)力。如“滿天的烏云,黑沉沉地壓下來”,引導學生咬文嚼字的過程如下:①這句話寫什么?(烏云)烏云怎么樣?(烏云壓下來)“壓下來”是什么意思?(降下來)怎樣的烏云?怎樣壓下來?(滿天、黑沉沉)“滿天”、“黑沉沉”表現(xiàn)烏云什么特點?(云多、云層厚)這么多的烏云遮住天空,越降越低,好像要靠近地面,課文用了哪個詞?(壓)②引導學生用“降”,“落”同“壓”比較,體會句中“壓”的用詞的準確和豐富的表現(xiàn)力。(物體小,一般用“降”;落到地面,用“落”、“掉”;“壓”字有一種令人越逼越近的感覺,而“降”、“掉”則不能使人產(chǎn)生這種感覺)③就這句話想象烏云滿天、越壓越低的情景。
2.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語感
比如《要下雨了》中的“是要下雨了嗎?”表達的不是詢問,而要表達的是小白免對小燕子的話半信半疑,結合上下文就會領會其中的意義。教學過程如下:①聯(lián)系上文引出句子;小燕子說要下雨了,小白免相信嗎?從哪句話看出來?要是小白免相信燕子的話,它會怎么想?(要下雨了!)②聯(lián)系下文進一步體會句子的意思:從課文什么地方還可以看出小白免不完全相信小燕子的話?(小白免不是直接跑回家,而是又去問小魚為什么跑出來。)從而領會到這句話表現(xiàn)了小白免將信將疑的心理。
3.用想象力去理解
引導學生運用想象力去把握與詞匯有關的具體情境,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詞句。如《蒲公英的種子》中的“飛呀,飛呀,飛到哪兒,哪兒就是我的家。”中的“哪兒”一詞的教學,先啟發(fā)學生想象蒲公英的種子飛到什么地方?(山岡、平原、小溪邊、房前屋后)再引導學生歸納:這么多的地方,不管是山岡、平原、小溪邊等,都可以用“哪兒”表示,“哪兒”可以指任何一個地方。最后要求用“哪兒”說一句話,在實踐中檢查學生是否真正理解了這個詞語。
三、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體會語感
語感的形成主要依靠的是理解,靠實踐中的積累。 首先要注重閱讀文本,精讀誦讀,因此要讓學生進行充分的語言練習。沒有足夠的語言積累,就難以形成一定的語言感。因此,要強調在朗讀中加深理解,熟讀成誦,積累語言。其一,不讀破詞是初步理解句子的標志之一。因此,在指導閱讀時,除了閱讀準發(fā)音外,還應把不讀破詞作為閱讀的基本要求。其次要引導學生掌握陳述句、疑問句、感嘆句的語氣。最后要發(fā)揮老師的示范作用,讓學生聽讀、跟讀、仿讀。還要熟讀成誦,把課文的語言化為自己的語言儲備起來。
21世紀是一個充滿機遇和挑戰(zhàn)的世紀。科學技術更加發(fā)達,競爭更加激烈,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更高的世紀。現(xiàn)代社會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因此,新世紀的語文教學應加強語感的訓練,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使學生能夠有能力接受新時代的嚴峻挑戰(zhàn)。
參考文獻:
[1]李海青.淺談小學一年級語文語感訓練[J].《中國論文網(wǎng)》2015-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