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
摘 要:我國職業教育體系的完善,取決于職業教育體系格局完善。目前分割式的、不同層次的職業教育盡管在職業教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管理的參差不齊、教學資源的浪費、生源的盲目搶奪及就業環節的無序競爭,都引發我們對職業教育資源整合的思考。中高職銜接是職業教育協作辦學有意探索。然而在兩者銜接的實踐中因政府的缺失產生諸多問題,政府必須從職業教育體系格局完善角度,發揮其在中高職銜接辦學的方向把握、協調促進和保障方面的作用。
關鍵詞:政府;中高職;銜接
我國近年來大規模興起的職業教育,以其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各行業對應用型人才需求標準的一致性,以其追求所培養的人才實踐能力與職業崗位的直接對接性,使教育的意義得到了宣揚和提高。但是面對我國經濟的轉型和不可逆轉的科技發展趨勢,高新技術、新興產業、勞動密集型等概念不斷導引各行各業對勞動力的選擇,作為職業教育,培養順應科技創新、勞動組織形式變革、產業結構升級的實踐技能型人才又面臨新的挑戰。從戰略角度思考,職教層級的配合和銜接不失為積極而有意義的探索。
“中高職協調發展”提法在十多前就出現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近二十年時間,全國各地職業教育大多以中高職銜模式實踐中高職協調發展方針,雖然收效不同,但實踐證明基本方向是正確的。如何沿著正確的方向尋求職業教育發展的未來,有必要深刻領會中高職銜接對現代職教體系完善的意義,充分認識中高職銜接實踐中的問題,最有效地發揮中高職銜接在現代職教體系建設及完善中的作用。
一、中高職銜接是職業教育資源整合的內在要求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就層次劃分包括中職教育、高職教育、本科教育甚至到高層次的研究生教育。就人才培養的職業定位的直接性而言,職業教育體系涵蓋的面可以收窄為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因兩類教育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有相似之處,皆是對技能型人才的重點培養,盡管他們以獨立運作模式承擔著各自的教育主體之責,但是發展所面臨的困境與遭遇的瓶頸卻有共同點,無論從職教體系的完善還是從更充分體現各層次的教育能力,都有協調合作的必要。
1.中高職銜接是職業教育管理資源整合的要求。2011年教育部《關于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的頒發,使中高職一體化、中高職銜接等成為教育界討論的熱門話題之一,也成為全國各地嘗試中高職銜模式的政策指導方針。從國家的政策導向到職業教育機構的熱衷討論且付諸實踐,都是基于中高職教育管理資源的整合和管理效率的提高。因為中高職銜接是以學校為載體的,合作的中高職兩類院校首先要進行組織機構的建設和管理層的溝通,雙方在設計合作規劃中要將管理要素有機銜接起來,各取對方的管理經驗之所長,應用到雙方的合作辦學中,實現了先進管理資源共享。
2.中高職銜接是職業教育教學資源整合的要求。中、高職教育雖然同是為提供職業基礎崗位技能型人才,但教學資源方面的差異較大,各有自身的優劣。相比而言,中職學校由技工類學校和職高類轉型而來的居多,其專業技能教學方面占一定優勢,但是師資和專業基礎設施相對弱;高職院校多數是由專科院校和實力較強的中專院校轉制而來,其師資資源、教學基礎設施、專業設置和教學資料等方面比較完善,但是在實踐教學方面略處劣勢。中高職銜接利于雙方借助對方的優勢力量補全各自的短板,共同提高職業辦學的質量。
3.中高職銜接是職業教育生源資源整合的要求。生源整合體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初始生源的整合。二是在職業教育過程中的生源整合。中高職銜接有利中高職在初始招生方面的生源分配。對于中職院校來說,其生源來自于升入高等教育無望又不具備就業資格的群體,基于家庭的愿望,希望借助中職教育的平臺向更高的平臺邁進,中高職銜接為其創造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對于高職教育來說,中高職銜接為其面臨的嚴峻的普通高校的生源爭奪提供了一個新的途徑。學生職業教育過程中的生源整合體現在高職階段結束后的畢業生分流,其對學生選擇的引導和激勵,預留了日后生源緊張的空間,擴大了學生數量日趨下降的源頭。
4.中高職銜接是職業教育社會實踐資源整合的要求。中職業和高職教育都尤為重視實踐環節。在各自教育教學的實踐環節都離不開行業企業提供相應的實踐崗位,或者自我建立實訓基地。雙方實踐環節的對外依賴會形成因開發行業企業實踐基地的雙份成本,而自我解決同樣會造成校內實訓室的重復建設,二者的銜接是節約整合實踐資源的最有效方式。
5.中高職銜接是職業學生就業資源整合的要求。中高職銜接是職業教育的提升,是對技能人才培養的更高設計,銜接后的中高職教育是為社會培養適用的、可持續發展的高技能人才,它會緩解低端技能人才盲目就業造成的就業壓力,引導中職學生通過中高職銜接的規范的職業能力培養和提高,為其就業的穩定和持續奠定牢固的基礎。
二、中高職銜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根源
1.中高職銜接實踐中的政府引導作用缺失。全國各職業院校的中高職銜接主要取決于教育主體,具體來說就是選擇什么樣的模式、選擇和哪所學校、哪些專業銜接,基本上是各自主觀意識決定,所以中高職銜接的目的并非出于人才成長的長遠考慮,而是出于學校本身持續招生和擴大生源的考慮,重教育、輕職業的中高職合作最終還是破解不了就業難題。如果強求職業院校站在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高度設計職業教育發展戰略缺乏客觀性,再者,很容易與政府的全面發展思想產生沖突。國外職業教育發展成熟的國家一般都是政府的引導作用在先,而我國政府的引導作用是弱化的。
2.中高職銜接無法扭轉社會對基礎職業教育的片面性認識。在我國就業問題是困擾每個家庭的大問題,無論哪個層次的教育,家庭和學生都關心學業完成后的就業環節。我國教育的層次已經明顯地制約著就業能力和質量。中高職畢業生面對的就業困境普遍大于受普通本科以上教育的畢業生,中高職畢業生常常面臨學無所用、學不能用的尷尬局面。中職與高職的獨立發展還是合作發展對學生就業的作用區別不大。提高社會大眾對中高職教育的認同感,消除全社會對中高職層次教育的片面認識成為迫切解決的問題。
3.中高職銜接實踐中的教學與教學管理的錯位。從目前實施的中高職銜接模式中,我們不難發現中高職的銜接存在形式化傾向:首先,貫通的五年制模式只是學制延長,中高職銜接的界線不明確;3+X分段模式(即中職三年、高職2或3年)則只是中高職疊加式教育,中職教育到高職教育的提升不明顯;其次,貫通的五年制模式在課程設置上與三年制高職課程設置上的區別僅是在公共基礎類課程增加了學時,專業課程及專業技能課沒有層次安排;3+X模式則體現在高職階段課程設置與中職課程內容脫節,表現為內容重復多,內容相關度差。第三,中高職銜接中的管理模式沒有區分,無論哪種銜接模式,都沒有在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上有所區分和側重。分段式中高職銜接至少還能讓學生體會到由中職轉入高職后的環境變化的新鮮感,貫通的五年制模式學生基本體會不到與高職學生的不同。
上述的問題不乏職業教育辦學主體的問題,但根源當歸結于政府功能的弱化。政府引導不利是政府失職,社會之所以對職業教育認識有片面性,政府也有擺脫不掉的責任。首先政府的政策宣傳和輿論導向不夠;其次,政府實質性支持政策不夠,如在職業教育的資金投入方面、對職業院校畢業學生的就業支持政策方面、在中高職銜接院校的資金鼓勵政策方面等都不到位。至于中高職銜接中教學與教學管理的錯位,表面上看是中高職院校自身的問題,但不能排除政府監督不利,社會反映機制不靈敏,政府負有管理失職的責任。
三、政府在中高職銜接中的推動作用
1.政府在中高職銜接前的把握方向作用。中高職銜接既然是職業教育體系完善的有效途徑,就不能單純靠中職、高職的自由合作和協調,必須根據政府經濟決策部門關于現代產業發展戰略,由政府教育主管機構結合地域產業發展政策制定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為中高職的銜接指明大的方向,以避免盲目合作中來自各方面的阻力。
2.政府在中高職銜接時的協調促進作用。中職與高職的有機銜接即是兩類教育互利共贏的舉措,也是建立立體互交式的職業人才提升通道的需要,所以政府要提供中高職銜接模式實施過程中學校與學校、學校與行業企業合作的平臺。各地教育行政主管機構應直接對教育主體之間協調合作是否順暢負責。中高職銜接中所涉及到的職業教育與行業企業的關系協調問題并非教育行政主管機構所能解決的,需要其他政府權力部門的配合,如人力社保部門、各行業企業行政主管部門等。只有在政府的作用下,才能建立起中職、高職、行業用人聯通的合作機制。我們可以借鑒英國的職業培訓框架,成立代表政府的社會合作機構,推行政府的技能培訓計劃和就業計劃,英國的成功經驗證明政府平臺的促進作用很重要。
3.政府在中高職銜接過程中的保障作用。政府從制度和經濟兩個方面提供保障。制度保障的有效做法是:(1)根據產業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需要設計中高職銜接的整體框架,并出臺符合地區經濟特色的學校銜接、專業對接戰略策略,以制度形式保證中高職銜接中的行業配合。(2)對于大眾關心的就業問題也需要政府出面調控勞動力市場秩序,實現規范的競爭。必須由政府在推進中高職銜模式完善的同時,同步進行就業環節的宏觀調控,從政策層面理順專業分工,使職業教育的初級技能人才和高級技能人才都能人盡其用,以提高全社會對職業教育的關注和認同。中高職銜接欲實現人才質量的全面提高離不開政府和實體企業的資金支持,所以經濟保障必不可少。現代職教體系建設是一項大工程,中高職銜接是工程的具體項目,有政府應該在財政預算上保證中高職銜接過程經費所需。
四、結束語
人才成長是家庭的追求、企業的期盼和國家的希望。中高職教育承載著不同主體的夢想。中高職銜接是實現夢想的通道。但因其位于職業教育的末流,容易被大家當作是不得以的選擇,使中高職教育失去了吸引力,而中高職的銜接在某種程度上是職業教育在不同層次間的互補與強化,是系統和全面培養技能人才有效之舉,是重塑社會對技能人才評價的實證過程。僅憑借教育機構自下而上的合作,很難發揮中高職銜接模式在現代職教體系建設中的作用,政府是中高職銜接中不可缺失的主體。
參考文獻:
[1]朱軒,周漢清.基于“職業任務銜接”的中高職“3+3”分段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職教通訊, 2016(35)
[2]張宇,徐國慶.中高職專業對接的定位偏差及應對策略[J].職業教育研究, 2015(6)
[3]陳玉峰.適應現代職教趨勢構建中高職銜接的有效途徑[J]. 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4)
[4]齊守泉. 中高職專業銜接的政策訴求[J]. 教育與職業, 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