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們需要談談凱文》是一部優秀的從母親的角度反思家庭教育的驚悚電影。在凱文犯下校園屠殺案后,母親開始反思對凱文出生前后那些看似平常實則不恰當的態度和教育方式。全文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對母親與凱文互動中出現的偏差進行深入的解讀,分析悲劇發生的原因。
關鍵詞:家庭教育;發展心理學;愛
凱文射殺了自己的父親、妹妹還有同學,以為這是對母親Eva成功的挑釁和報復,Eva也的確嘗到了苦果。在“小惡魔”凱文進監獄后,Eva因失所愛痛苦不堪,住的地方也經常被人潑番茄醬、扔垃圾,周圍的人都排斥她,被害人的家屬甚至當街扇她耳光、辱罵她。但是Eva忍受了這一切,在重新艱難而又堅強的開始生活的同時,意識到她“需要談談凱文”,她慢慢回憶起自己養育凱文的點點滴滴。
1 “我們需要談談凱文”的嬰兒期
故事中的父母是美國一對中產階級的父母,凱文在Eva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降臨了。Eva雖然也去上胎教課,但是和其他滿懷期待的母親不同,她很焦慮、茫然,不知道如何看待腹中的小生命,甚至覺得這是她的一個負擔。
其實胎兒并不是一堆沒有感覺的細胞,相反,他們不僅身體與母親連接,心理也隨著母親的喜怒哀樂的變化而變化。也許是Eva的焦慮情緒傳達給了還是胎兒的凱文,所以凱文成了個敏感、愛哭的嬰兒。而還沒有適應從女人轉換成母親角色的Eva對凱文的表現除了茫然更多的是厭惡和不耐煩,她不理解凱文的哭叫是在表達他的不安,他需要母親溫暖的回應。而Eva并沒有正確接收到凱文的感受,反而粗暴地對待了凱文。Eva低估了嬰兒,知道“孩童能夠很精細地感覺出這愛是否真誠,而且絕不會受任何虛假的外在行為所欺騙。”[ ]所以當Eva對凱文強顏歡笑逗他玩時,凱文卻從沒有回應她,還是敏感愛哭,Eva終于失去了耐心撕破了自己“好媽媽”的偽裝,她將凱文帶到施工工地,以期巨大的機械噪音能掩蓋住凱文的哭聲。
與Eva相反的是,父親雖然工作比較忙,但卻很溫情地與凱文互動,因此凱文在父親面前從來不哭。所以當Eva經常向丈夫抱怨凱文太吵鬧時,丈夫并不能理解Eva的煩惱,再加之凱文對他們兩個態度的反差,加重了Eva對凱文的不滿。
相比生理上的需求得到滿足,嬰兒更希望得到親人心理上的慰藉、與他們建立情感上的聯系。當Eva還沒有真正認同自己母親的身份時,她無法感受到凱文的心理需求,她所給表現出來的愛也是機械式、作秀式的,因此這種愛當然打動不了嬰兒纖細敏感的心。
2 “我們需要談談凱文”的童年期
在凱文童年期的時候,Eva也曾嘗試當一個合格的母親,嘗試和凱文玩一些小游戲。但即使是這種嘗試也是作秀式的,一旦凱文不合作,Eva就會不經意露出不耐煩的表情,甚至假笑著對凱文說“媽媽在凱文出生前很開心的,現在我每天醒來恨不得自己還在法國!”所以Eva偽裝出來的母愛并沒有打動凱文,他拒絕叫“媽媽”,凱文會故意咿咿呀呀地嘲諷她。而和父親在一起時凱文卻像表現得乖巧又有活力。凱文的父親越發不理解Eva的情緒,她和凱文的戰爭也愈演愈烈。
Eva空出一個房間來貼她心愛的地圖,她感覺和凱文在一起太窒息了,她需要一個自己的空間。而凱文看到后故意嘲笑Eva品味愚蠢并趁她不注意把滿墻地圖噴滿了墨汁,當Eva發現凱文毀壞了自己心愛的地圖后,影片響起了《十面埋伏》的背景音樂,這恰好暗合了母子關系的進一步崩壞。
凱文從小拒絕去廁所,經常把大便拉在褲子里,因此直到快十歲他都穿著紙尿褲,看到Eva很厭惡卻不得不收拾他的排泄物,就好像能諷刺她明明很討厭自己卻又不得不表現出一副“好媽媽”的樣子一樣,他用這種破壞式的方式來驗證他對母子關系的感受:母親不愛他,她的愛是虛偽的。Eva對收拾大便的厭惡情緒終于爆發,她一怒之下摔斷了凱文的手臂。
帶凱文去完醫院后,Eva第一次真誠地表達了自己歉意。凱文在接收到母親的真誠后在父親面前將過失歸于自己,他甚至開始主動自己上廁所。但Eva還是沒有理解凱文對真誠的母愛的渴望,她沒有公開承認錯誤,而且也只是因為歉疚感Eva才越來越遷就凱文。敏感的凱文也學會利用Eva的歉疚感在她面前為所欲為、羞辱她,但他卻始終在父親面前保持乖巧的形象。
Eva很挫敗,她的母愛無處安放,于是偷偷的懷上了妹妹。此時她已是一名合格的母親,知道正確的教養方式,因此妹妹成長得非常健康可愛。妹妹誕生時,凱文往她臉上灑水,表情悵然所失。之后他用退行的方式試圖拉回父母的關注,他像嬰兒一樣躺在地上、又開始把大便拉在褲子里,在Eva關心他的時候他積極回應表現出依戀,他靠在Eva懷里聽她講故事、故意疏遠父親,母子之間第一次有如此溫情的畫面。但凱文隔著玻璃將箭射在了Eva額前,她從凱文的眼中看到了濃濃的恨意。
3 “我們需要談談凱文”的青少年期
青少年期是人一生的發展中重要時期,思維和智力有很大發展,然而情緒卻極不穩定,時而平和安靜,時而如“疾風暴雨”。而處在暴戾情緒狀態下的具有較完整思維能力和強大破壞力的青少年足以犯下駭人罪行。
盡管Eva越來越像一個合格的母親,但長大后的凱文卻更加叛逆、行事詭譎。他在Eva面前自慰、惡意捉弄妹妹;與Eva單獨吃飯像是例行公事,并且總是伴隨著對母親的輕蔑和冷嘲熱諷;在電腦上下載大量的色情資料故意讓Eva發現,想方設法來羞辱Eva;他偷偷弄死了妹妹心愛的豚鼠,還設計弄瞎了妹妹的眼睛,并且讓父親以為是Eva的錯。盡管父親不相信Eva對凱文的說辭,但他也開始對凱文有所防范,父母偷偷商量后共同決定讓凱文去參軍,凱文無意中聽到了他們對話,再加上父母對妹妹教育的反差終于讓惡魔破繭。
父母在背后談論孩子是大忌,是對孩子的不信任和不尊重,更何況凱文的童年經歷令他成為了一個典型的對關愛有病態需求的人,他心中充滿了焦慮與怨恨,他一邊迫切追求父母真誠的關愛,卻始終在內心深處對父母的愛充滿懷疑。父親對他的失望、不再與他站在同一戰線更誘發了他屠殺同學甚至弒父的沖動。
影片中一個細節也暗示了凱文接下來的打算。當Eva準備為凱文在星期天為其16歲慶生時,他回答:“可能抽不開身(TIED UP)”,凱文無意識的泄露了他在星期天將把同學們綁起來(TIED UP)射殺的想法。
凱文將父親和妹妹射殺,又在學校設計綁了多名同學將其射殺。而在被抓之后,凱文像明星一樣坦然接受萬眾矚目,甚至得意的表示這是持續獲得人們關注的方法。但很顯然,他所期待的只是Eva的關注。
4 結尾
影片最后,凱文以為母親會對他恨之入骨,但Eva在沉痛中進行了深刻地反思,她最終對凱文給她造成的巨大傷痛表示原諒,并且堅持去監獄看凱文,也開始嘗試真正理解凱文的感受,詢問他犯罪的原因。此時,凱文才終于確認并感受到了母親的愛,開始為自己的所做所為感到迷茫——“以前我以為自己知道原因,但現在我不確定了。”凱文含著淚與母親擁抱,“其實孩子只要感到自己被父母愛著就行了!”
參考文獻:
[1](美)卡倫·霍妮著.焦慮的現代人[M].葉頌壽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60
[2](法)弗朗索瓦茲?多爾多.兒童的利益——學會尊重孩子[M].王文新,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1:390
作者簡介:
閔思琴(1994-),女,湖南省婁底市人,民 族:漢 ,學歷: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