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平霞
【關鍵詞】 小學語文;人文教育;閱讀教學;寫作教學;滲透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04—0056—01
一、在閱讀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
1. 從閱讀“經典”詞句中,感悟人文意蘊。課文中的人文內涵是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文中的意蘊是要用心去體會、去感悟的。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有一定內涵的詞句段來品味,反復閱讀,使人文內涵得到升華,達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如,在教授課文《長城》時,教師在學生認真閱讀的基礎上,抓住“成千上萬的參觀者”這個詞組讓學生感悟整個句子的人文意蘊。通過成千上萬的人登上長城,想象他們目睹長城后的不同感受,也就是從不同的角度體會到了長城留給世人的剛毅、莊重與偉大的品格,一種民族自豪感在學生心中油然而生。這不僅是酣暢飽滿的語言表達訓練,更是一次審美的滲透和中華民族文化的最好的詮釋。學生在這樣的感染下,也得到了更高層次的人文教育——那就是崇高的愛國情感教育。
2. 從閱讀“內容”中,感受人性關懷。新課標強調,閱讀教學要使學生“在閱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以“情感教育”為主線,把“關愛生命,塑造完美人生”的人文意識傾注給學生,引導學生在閱讀課文時,也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并從中感悟、體味人性關懷。如,課文《她是我的朋友》,小小年紀的阮恒肯獻出自己的鮮血去挽救一個生命垂危的小朋友,文中深刻地體現了這種“肯為朋友奉獻生命”的可貴精神。教師要引導學生帶著敬佩的情感反復閱讀課文,并挖掘文中所蘊含的哲理:所謂“朋友”是彼此能為對方做奉獻的人。教學時,教師不但要引導學生感悟洋溢在文章里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深情厚誼,而且要教育學生在當今的社會里,交朋友要以誠相待。這樣的閱讀教學既能讓學生從課文內容中去體會人物的高尚品格,又能使學生認識到真正的人文價值,受到人文教育。
3. 從閱讀“古詩”中,滲透人文教育。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詩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繼承和發揚這些優良的文化傳統,首先要從教學古詩著手,引導學生感受古詩韻律美的同時也領會古詩所表達的人文意蘊,尋找人文關懷的根,使人文內涵得到感化。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古詩,就充分體現了在異鄉的故人思念親人的深厚感情,特別是那句“每逢佳節倍思親”為后人所傳誦,因為這句詩體現了全詩的主旨:詩人的思鄉情懷。為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反復誦讀,體會這種真摯的情感。通過閱讀古詩,學生不僅學到了傳統的古詩文化,還能把這種深刻的詩蘊融入人文關懷之中,從而受到良好的人文教育。
二、在寫作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
文以載道。作文是心靈的寫照,是認識的再現,是感情的流露,有什么樣的認識和感情就有什么樣的文章。正如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所說的:“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蔽娜缙淙耍魑暮妥鋈讼嘁恢拢涛暮徒倘讼嘟y一。在作文教學過程中加強人文教育,把人文關懷體現在作文中,這是新課標在作文教學中提出的又一新理念。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深入地體會新課改精神,把作文與育人統一起來,引導學生在作文的過程中受到人文教育,把人文精神寫入作文中。
1. 在學生的情感作文中滲透人文教育。小學作文教學中引導學生說真話、說實話、說心里話,在作文中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這何償不是一種人文教育的方式?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作文就是用筆來說的,不要說假話、說空話、說套話?!毙W生心靈純潔,感情真摯,在他們的生活中,有溫暖的親情,有真摯的友情,還有濃厚的師生情。教師在教學作文時要引導學生從這些生活片段中挖掘,把親身經歷的事寫成作文,在文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如,寫同學間的矛盾或友愛交織在一起的情感,寫老師對自己的學習或生活中的關懷等等,并用心去傾訴自己的真實感受,寫出真話,道出真情,只有這樣的作文才是真正“心靈的寫照”,才能讓人感動,才能達到“我手寫我心,我心表我情”的寫作目的。這樣,學生在作文的過程中就會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人性的溫暖。
2. 在學生的生活作文中滲透人文教育。新課標倡導:“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因此,作文教學的人文教育應滲透在學生的實際生活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現實,熱愛生活。學生只有熱愛生活,才能去觀察生活,才能有興趣做與生活有關的事,寫與生活有關的作文。如,指導學生積極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為孤寡老人做家務送溫暖、為災區小朋友捐款捐物獻愛心、參加各種義務勞動等,讓學生在這些社會實踐中體驗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學生一旦有了這些生活體驗,寫出的作文才會顯露自己的真情實感,而且自己在寫作的過程中也會情不自禁地受到感染和教育。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