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峰
【關鍵詞】 信息技術;科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
04—0117—01
當前信息技術媒體教學在日常教學中被普遍應用,因為信息技術媒體教學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它融合了計算機技術、電視機技術、通信技術和聲像等方面的技術。這些技術的優點中,既可以輸出影像、聲音等文件,又可以對一些聲音、圖片進行處理,輔助教師完成很多技術性的工作。信息技術媒體教學又有互動性的特點,它不僅可以對聲音文件等輸出,還可以和學習者形成互動,互相交流。這兩個特點都說明了信息技術媒體教學的功能性的特點,正是由于這些功能,信息技術媒體教學才可以在教學中被普遍應用。實踐證明,將信息技術應用于小學科學教學,是科學學科本身的需要,也是學生有效學習科學的需要。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虛擬情境,激發學生興趣的有效策略
通過信息技術媒體可以創設出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將無聲變成有聲,化靜為動,將學生帶入一種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小學階段的學生因為年齡較小,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存在持久性差的問題,為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習內容,在學生即將學習新知識時,利用信息技術媒體能化靜為動的特點,激發學生積極探索新知識的心理和學習興趣。例如,《食物鏈》一課,傳統的教學方法很難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而運用信息技術媒體教學就能解決這一難題。恰當設計課件,首先在屏幕上出現一片金色的稻田,稻田中害蟲正在吞噬著禾苗,一只青蛙眼看就要把它當作美餐,卻在不遠處有一條青蛇吐著紅芯,在稻田竄來竄去,很快向青蛙發起攻擊,突然一只巨鷹從天空俯沖下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蛇撲去。通過這樣的信息技術媒體課件設計模擬,引導學生思考水稻、害蟲、青蛙、蛇與鷹之間的食物關系,從而激起學生對食物鏈的探究興趣。
二、演示復雜過程,再現情境的有效策略
在教授《蠶的生命周期》時,學生雖然已經有了養蠶的實踐,但在課堂要把長達近兩個月的養蠶過程及蠶生長的過程清晰完整地表述出來幾乎是不可能的。利用信息技術媒體課件就可以輕松地把這個過程連續、動態地表現出來。在這個過程中,不但向學生展示了蠶生活的環境和生理結構、習性等知識,還了解到蠶的繁殖、發育過程,遵循了從“實踐——理論”這樣一個認知規律。通過這一動態課件,學生不僅準確概括出蠶一生的四個環節(卵——幼蟲——蛹——成蟲),還水到渠成地形成昆蟲概念,受到感受生命的神奇和偉大,關注、親近、珍愛生命,珍視在整個養蠶期間搜集的科學信息,為祖國燦爛的古代蠶絲業文明而自豪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
小學科學課本中有一些關于宇宙的知識,如果單純靠教師口頭講解,學生憑空想象,很難理解其中的知識內容。如,教授“日食和月食”時,很多學生根本沒有見過這兩種科學現象,自然難以想象。但是,信息技術媒體教學通過錄像、剪輯、制作等,把整個日食、月食的過程用動畫形式完整演示出來,學生親眼目睹后,再講解書本上的知識概念就容易多了。信息技術媒體的運用,突破了時空局限,將抽象的問題具體化,通過生動逼真的信息媒體情境,突破教學重難點。
三、精準演示實驗,規范操作的有效策略
科學實驗是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的重要措施,但在日常教學中,一些簡單的實驗也隱藏著一定的風險。假如在實驗的過程中粗心大意或者操作步驟錯誤,出現事故,不僅會影響學生的人身安全,還可能會損壞實驗儀器與設備。科學實驗存在的“危險性”并不代表教師可以回避實驗或者完全不開展實驗教學。在科學教學中,教師還是應當積極地開展實驗教學,借助信息技術媒體來打消學生的緊張感,指導學生正確的操作,減少實驗的危險系數,避免出現傷害事故。例如,在講解“熱傳遞”實驗時,教師就可先帶領學生觀看濕熱傳遞實驗的視頻,教學生如何正確地使用酒精燈,首先為學生展示酒精燈,使學生對酒精燈有個大概的認識,幫助學生記憶;其次,可以展示點燃酒精燈過程的動畫,先展示拔出燈帽的過程,再播放怎樣點火的過程;最后展示燈芯被點燃的過程,燈芯點燃后教師可讓學生觀察火焰的三層顏色,對學生講解外焰的溫度最高,用信息技術媒體演示如何熄滅酒精燈,演示完畢后,可讓同桌兩人相互討論與思考,讓學生自己觀察使用酒精燈的正確方法,同時加以闡述,強調注意事項,如此便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同時還能夠使學生集中注意力,進而掌握基本的操作步驟。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