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紅
【關鍵詞】 作文教學;人文精神;關注社會;閱讀;實踐;評價
【中圖分類號】 G63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9—0050—01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然而,由于種種原因,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尚未得到充分發揮,主要弊病是忽視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和人文精神的發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是語文教學的目的之一。寫作作為高度綜合的語文活動,它不僅體現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顯示了學生內在的精神和獨特的個性差異,它折射出作者的人生態度、價值取向、審美情趣和個性特征。因此,在課程改革的實踐中,教師應注重在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從細微之處關愛每一位學生的成長,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思想發展實現雙贏。
一、關注社會熱點,引發人文思考
首先,引導學生關注熱點焦點,關注時事動態。我們的生活瞬息萬變,每一個變化點就是生活的原汁原味,它透露著社會進程的焦灼和艱難,折射著世態百相的曲直方圓。其次,引導學生評論大眾話題,引發人文思考。教學中,經常引入一些熱門話題,讓學生評論思考,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把“憂患意識”、“危機意識”融入自己的作文中,融入自己的生活中,潛移默化中就增加了人文精神的含量。
二、閱讀名著名篇,吸納人文精華
首先,指導學生誦讀古典詩詞,體會詩人憂國憂民、追求自由、樂觀豁達的人生哲理與人文精神,使學生在誦讀中受到情感的教育、道德的教化,不斷提升自我品位。其次,在閱讀中學習人文精神。如,在教孟子的《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一文時,要求學生補寫出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即為中心論點補充論據,讓他們深刻地認識生活中的道理。
除了語文教材外,筆者所在學校還編輯了校本教材,選文洋溢著時代氣息,散發著生活芬芳,體現了人文關懷,從而使學生在閱讀中拓寬了知識面,豐富了文化底蘊,提高了文學素養?!案褂性姇鴼庾匀A”,語文教師有責任把學生培養成讀書人,好讀書、讀好書、會讀書,能夠從經典名著中汲取營養,擁有屬于自我的精神樂園,在文學的永久魅力中構筑永恒的精神家園。
三、開展實踐活動,體察人文精神
通過語文實踐活動,學生從中體察社會,體察生活,豐富人文情懷,提高對自身的認識,從而促進自身的發展。為了不讓學生在寫作時陷入“無病呻吟”的誤區,筆者開展了不同形式的作文實踐活動,即通過學生實踐來進行寫作訓練,給學生以寫作的大舞臺和空間。我們的實踐作文正是讓學生高度張揚個性——思想的個性、情感的個性、體驗的個性、語言的個性,在實踐活動中用心觀察、用心感受,體味、感悟細微之處的真善美。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每一次活動就是一次生活的投入,一次視野的擴展,一種情感的體驗,一段思想的磨礪,一次道德的自我完善。
四、改善作文評語,體現人文關懷
作文評語是師生間聯系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渠道,是師生間多方面的反饋途徑,是評價機制最具體的表現。另外,教師的評語風格也是學生了解教師的窗口,一般來說,學生喜歡帶有人情味的評語,即商量的語氣、關愛的語氣、幽默的語氣、睿智的語氣,而不喜歡冷面孔的、教訓人的、武斷的、生硬的語調。當學生喜歡了教師的評語后,評語的作用就不僅僅是修改作文本身了,更重要的是增強教師的親和力,由“親其師”進而“信其道”。
一位曾獲諾貝爾物理獎的科學家說:“科學可以打開天堂之門,也可以打開地獄之門,究竟打開哪一扇門,則取決于人的人文素質?!比宋木竦呐囵B是一個長遠的課題,它要求作文教學必須從應試的舞臺中切實解放出來,多角度、多渠道地開拓作文教學的新局面,引導學生走近“人文”,真正撐起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的大旗。所以,教師要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要勤于學習、善于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人文知識及專業知識,時時把培養人文素養作為語文教育最重要的目標來追求。只有這樣,才能在作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潤物細無聲的人文精神教育。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