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寶平 左彩霞
【關鍵詞】 新常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材;教法
【中圖分類號】 G62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9—0060—01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其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教育,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對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行了明確系統的界定,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性文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總課標和總綱領。然而,在工作與實踐中還存在一些誤區,本文談談如何進一步明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特點、教材內容和教學方法,進一步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新時期健康和諧的優秀人才。
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
《綱要》明確指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其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教育,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偰繕耸牵禾岣呷w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培養身心健康、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目前許多地區在認識和執行過程中主要存在三種觀點與做法。一是認為心理教育活動課是新增加的,如同一般學科課程一樣,主要是向學生講授心理學知識;二是認為心理教育活動課主要是針對學生的問題而開展團體輔導和個別輔導,把輔導的對象局限于個別學生,使心理教育目標問題化;三是認為它是一種面向全體學生的、以正面教育為主的活動課程,輔導目標重在發展、預防。按照《綱要》的界定和要求,我們傾向于第三種認識,更愿意稱其為“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
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內容以學生的直接經驗為中心,形式以學生活動為主,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注重過程經驗,師生關系以學生為中心,評價方法以主體綜合評價為主,心理機制注重學生的情緒的喚起和情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屬于活動課范疇,它是以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為立足點,以學生的心理需要為基礎,關注學生當前的心理狀態,以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為主線而設計和組織實施的。以關注學生自身的成長為出發點,幫助學生學習處理學習、生活、擇業等方面的問題,以學生學會自助為歸宿,關注學生的活動過程。
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編排設計和內容框架要按照《綱要》的要求,準確把握中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中小學教育教學的實際,立足當前,著眼長遠,設計出符合學科特點、時代要求和素質教育發展理念的教材。杜絕現有的部分教材中的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體驗的設計模式。在內容設計方面著力關注學生發展和情緒情感,從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目標出發,以活動為載體,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活動體驗達到改變認知。要突出目標落實環節的設計和安排,突出教學內容的落實以主體活動為抓手,實現教學目標在學生實踐參與中成功落地。課程的模塊的選擇和組織要充分考慮到兒童的能動性,讓他們體驗一種實現自我的學習活動。同時,在教材內容的把握上,一定要準確分析學生實際,科學掌握內容難度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根據兒童各年齡階段遇到的主要問題和困惑,進行分階段、層級性、針對性的輔導,按照“最近發展區”的思路,科學規劃,避免教材內容過難,學生挑一挑也摘不到“桃子”的現象。避免教材內容過偏,呈現的內容不是這一年齡階段兒童遇到的普遍性問題,對引領學生發展的意義和作用不大的現象。
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法
一是認知法,這類教學方法主要是依靠學生的感知、想象和思維等認知活動來達到教學目標。二是角色扮演法,就是教師要提前設定某種情境與題材,讓學生扮演一定角色,通過行為模仿或行為替代,充分體會角色的情感變化和行為模式,表露自己或角色的人格、情感、人際交往、內心沖突等心理問題。然后通過觀察、體驗,進行分析討論,從而使學生受到教育,三是榜樣引導法。就是教師利用學生有很強的模仿特點,讓他們通過榜樣行為的觀察,使自身受到強化,模仿榜樣的言行,從而實現受教育的目的。四是討論法。這個方法是所有教學活動中使用最為普遍的方法。是在教師的引導和組織下,學生對某一專題發表自己的看法,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意見,群體進行研討的學習方法。這種方法可以集思廣益,溝通彼此的思想和感情,促進問題的解決。
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必須以活動的目標及內容來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法,有時可以一種教學方法貫徹始終,有時可以多種教學方法交互運用。教師在選擇教學的方法上既要符合教學的目標,更要依據中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教師一定要認識到教學方法的選擇是為了教學內容的更好實現,是手段,但不是目標。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