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曉蕊
【關鍵詞】 職業教育;農學;信息化;應用
【中圖分類號】 G7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9—0063—01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信息技術滲透到教學的各個方面,并與課堂教學完美地結合,成為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和新的亮點,有效地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效益。作為傳統優勢學科的農學,應走在其他學科的前頭,把教育信息化的理念更好地貫徹下來。在教學手段上,應摒棄傳統的“一支粉筆一本書,洋洋灑灑一節課”、“在黑板上種水稻、栽果樹”的教學方法,盡可能多地運用計算機進行多媒體教學,并建立農業網站和農學信息庫,有效地構建現代教學環境,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促進中等職業學校教育教學的發展,為農學專業的教學服務。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豐富教學資源,激發學生對農學的興趣
信息技術為課堂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通過各種資源的整合,能為高效課堂打下堅實的基礎。在信息化技術手段的支撐下,打破了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興趣的激發,有利于更快、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相關軟件和多媒體工具,綜合利用教學素材,編寫內容豐富的多媒體課件,形象地展現教學中的重難點知識,或用圖表、動畫等形式展現理論模型,加深學生的理解。將多媒體技術運用到農學教學中,可以把農學中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可以把學生難以理解的抽象概念、生理現象和實踐操作等,在屏幕上演示、模擬,讓這些現象更生動地展現出來,使學生更好地認識農業發展的規律,充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二、深入挖掘網絡資源,拓展課堂教學模式
網絡世界存在大量關于農業的相關知識和信息,教師可以把這些信息整合到教學中,對教材內容進行擴充,以拓展和延伸學生的知識技能。深入挖掘網絡資源,靈活開展任務型教學,不僅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而且能順利實現教學目標。把課堂和網絡進行對接,一方面使學生接觸的知識增多了,另一方面,能讓教師有更大的選擇余地,不在拘泥于教材設置,去挑選更優質的教學資源。另外,網絡世界包羅萬象,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去擴充自己的知識結構,同時,這樣自主化的學習方式,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實踐證明,這種課堂教學方式有效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氣氛活躍,自主學習意識得到顯著強化,取得了預期的良好教學效果。
三、便于層次化教學,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都知道,每一個學生都具有各自的特點,這就要求教師不能“一視同仁”,要兼顧這些特點,進行層次化教學。信息化教學手段在教學中的應用,有利于層次化教學的順利開展。中職生在興趣愛好、性格特征、認知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對中職生的教學要堅持因材施教,層次化教學,挖掘學生的潛力。信息化的引入為學生提供了多元化學習資源,為個別輔導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學生能夠利用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進行自主學習,根據自身情況合理選擇學習難度和進度,并能夠在相關平臺上實現與老師的及時互動、交流。在此過程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培養和提高,能夠實現不同層次學生的共同進步與成長。
四、理論聯系實際,實施實踐教學
農學專業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實踐教學是本專業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科學技術創新步伐的不斷加快,農學專業對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創造性的培養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實踐教學則是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啟發學生科學思維和豐富創造力的重要手段。為此,農學專業課程設計應緊緊圍繞當地經濟發展狀況,結合當地農業產業結構狀況,通過科學的崗位能力分析,按季節和作物生長發育規律組合各技能模塊。但是,農學專業不同于一般的課程,不僅具有理論與實踐并重的特點,而且具有相當強的季節性。當自然條件受限的時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實踐活動。另外,開設農學專業的價值就在于它的實用性,但現在的教材系統知識講得過多,本地生產實踐聯系的內容很少,不能滿足當地農業生產的需要,學生也沒有學習的積極性。而信息化教學的引入,就能打破農學教育的這種局限性,讓教學克服時空的限制,方便學生學習。為此,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可以把一些農業專業技術人員的操作講解視頻展示給學生,這樣就彌補了教材理論性過強的缺憾,同時還為實踐教學帶來便利,為學生真正的實踐環節節約了時間。而有能力和條件的學校和老師,還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的便利性,立足當地的生產實際,開發適合當地的校本教材,這樣既能滿足當地生產實際,又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