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吉祥
中圖分類號:F272.9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7)12-000-02
摘 要 產業工人隊伍是中國工人階級的主力軍,是推動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十分重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產業工人隊伍的思想素質和技能水平都得到了較大提高。但是,隨著國家科技創新的不斷加快,“一帶一路”建設、實現中國制造2025宏偉藍圖,需要一支優秀的高技能產業工人隊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為加快產業工人結構調整和素質的進一步提升,指明了行動的方向。本人試圖通過對《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的解讀,提出電力行業產業工人隊伍結構調整、技能素質提升等方面的觀點。
關鍵詞 電力 產業工人 隊伍建設 工匠
在兩年前的“五一”國際勞動節期間,電視片《大國工匠》在央視熱播,引發全國“工匠熱”持續升溫。今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為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和素質提升提供了行動指南。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在前進的道路上,我們要始終高度重視提高勞動者素質,培養宏大的高素質勞動者大軍。”“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始終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維護社會安定團結的根本力量。”“素質是立身之基,技術是立業之本,無論從事什么勞動,都要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
總書記的重要講話令人鼓舞人心,振奮精神。《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出臺,也給產業工人隊伍建設帶來了政策依據和制度保障。當前,各地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率要遠遠高于普通高校,特別是一些熱門專業的畢業生,成了企業爭搶的對象,而且收入超過普通高校畢業生,有的甚至還高出好幾倍。這種“新腦體倒掛”現象是值得深思的,證明高技能產業工人得到了全社會的重視,也說明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勢在必行。
一、重視產業工人素質提升
產業工人是企業人力資源的重要組成部,也是生產力要素之一。產業工人素質的高低是一個企業能否生存發展的關鍵。企業要生產符合標準的優質產品,就必須有一支技術精湛的產業工人隊伍。過去常說“管理出效益”,提升產業工人素質也是企業管理的一項工作內容。和其他行業一樣,電力企業的發展也需要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從目前電力行業產業工人隊伍來看,高技能人才,特別是掌握絕技絕活的“工匠”型技術工人相對短缺,但普通技術工人隊伍還是比較龐大的。隊伍結構不合理,是影響企業發展的主要原因,若不進行調整改革,將對企業的生存發展帶來更多的困難。
進一步提升產業工人素質,是電力企業的當務之急。要解決這個問題,企業必須采取措施,加快職工技術素質提升步伐。送出去,把有提升潛力的技術工人送到相關的職業技術院校,系統規范的學習所從事專業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請進來,邀請外面有一定影響力的技能專家對本單位的產業工人進行培訓,技術上進行指導,分享專家學技術的勵志經歷,激發職工學技術的熱情。開展崗位技能培訓、“師徒結對”、“名師帶高徒”等活動,建立考核機制,簽訂師徒協議,通過一定時間的“傳幫帶”,在徒弟通過職業技術鑒定被授予相應的技術等級或在較高層次的技能大賽獲得名次后,師徒都應給予一定的精神鼓勵和物質獎勵。
二、調整企業內部產業工人隊伍結構
目前,全國高技能人才的數量還不到就業總人數的6%,處于嚴重不足的狀態。在世界制造業大國,高技能人才的數量普遍占到技術工人總數的40以上。我國制造業中,技術工人只占全部工人數的30%左右,這樣的比例結構,嚴重制約著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從電力行業看,體制內職工數量在產業工人隊伍中所占的比例逐年萎縮,大部分企業每年只招收高等院校的畢業生,充實技術管理崗位,為了減輕企業的經營生存壓力,已經不再招收技術工人。技術工人的更新主要通過勞務派遣等渠道來實現。隨著企業職工隊伍的老化,大批體制內的技術工人退休,企業技術工人隊伍結構就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勞務派遣隊全相對不穩定性,如果把勞務派遣隊伍作為產業工人隊伍的主體,不利于企業長遠發展。只要有更優厚的待遇,勞務派遣員工隨時可以跳槽。若出現群體性離職現象,就會打亂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計劃,甚至造成嚴重后果。因此,企業一方面要有計劃的招收高職、職高的畢業生充實產業工人隊伍;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達考核積分的形式,吸收勞務派遣隊伍中的優秀人才加入到自己的職工隊伍中,讓他們感受到企業對他的認同感,體會到更多的歸屬感和獲得感。
技術工人的年齡結構不合理。目前大部分電力企業體制內的產業技術工人年齡偏大,經驗豐富的技能骨干大都接近退休年齡,仍在一線崗位的技術工人已經不多。新一代產業工人的技能水平大部分還相對較低,不能滿足企業發展的實際需求,造成了目前技能人才青黃不接的現狀。對此,企業應該抓緊采取以老帶新、以強帶弱等措施培養新一代的高技能技術工人。
工種結構也有待調整。在大多數電力企業,普通工種、技術性不強的工種往往過剩,而稀缺工種、冷門專業人才卻比較缺乏。主要是因為稀缺工種平時工作量不多,培養成本又高,花大量物力財力培養出后又擔心跳槽,但必要時又不能少。針對這種特殊情況,可以鼓勵職工一專多能,一崗多職,一人掌握多門技術,來滿足企業生產發展的需要。
三、給產業工人提供公平的競爭平臺
進入新世紀以來,全國電力行業的各個企業都十分重視職工技能素質的提升,經常組織舉辦各種形式的技能競賽,選送優秀的技能人才參加省級、全國甚至國際性的技能大賽,在廣闊的競技大舞臺上涌現出許多優秀的高技能人才,為企業及電力行業爭得了榮譽,在賽場上實現自我價值。
技能大賽、技術比武是發現優秀高技能人才的一個平臺,體現了公平、公正和公開的原則。作為企業來說,應該積極鼓勵職工參加類似競賽活動,激發職工學技術的熱情。2003年,浙江火電公司一名普通的農民合同制電焊工陳立虎,在連續奪得公司、全省電力行業以及浙江省的焊接技術比賽冠軍后,被浙江省推薦參加全國的焊接技能大賽,獲得第二名。先后被授予全國技術能手、浙江省勞動模范、全國勞動模范、浙江省建國以來最具影響力勞模等稱號,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胡駿也是該公司一名普通的電焊工,同樣是通過比賽層層選拔,推薦參加2013年在烏克蘭舉行的嘉克杯國際焊接技能大賽獲得冠軍,被授予“浙江省杰出職工”金錘獎等榮譽。近二十年來,該公司共有20多位技能人員通過各個等級的技能競賽脫穎而出,獲得了全國技能手、中央企業技術能手、浙江省技術能手、全國電力行業技術能手等稱號,他們取得的成績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同時也充實并壯大了企業的高技能人才隊伍,多年來,在海內外的電力工程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四、給產業工人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
目前,電力企業在技能工人的管理使用普遍實行“終身制”,也就是一名技能工人進單位后分配在哪個崗位,只要不離開生產一線,大都在這崗位上干到退休。這與體制有關,但也有企業的原因,部門之間的協調、培訓取得執業資質的投入,轉崗后的再培訓等等,都構成企業的經營成本,對企業也有壓力。
產業工人從事何種職業,最好以興趣為前提。“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對職工來說,首先應該是“愛這行”,“愛”了再去“干”,干愛干的工作,他才會全身心投入去“鉆”。一個人只有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才能事半功倍,創造出更多的奇跡。當然,職業有難易之分、勞動強度大小之分、勞動報酬高低之分,企業應盡可能以難易程度、體力輕重等因素分配勞動報酬。在公平合理的前提下,可嘗試開展企業內部技能人員擇業意向調查,通過摸底掌握產業工人的職業意向,按職工的興趣進行職業結構優化,調整崗位,為技能人才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企業要給技術工人提供創新的良好環境,支持職工開展技術創新活動,投入必要的資金和技術支撐,建立職工創新工作室,對工作中存在的技術難點和瓶頸問題進行技術攻關,把創新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不斷推動企業的科技進步,為《中國制造2025》的宏偉計劃作出貢獻。
五、給優秀產業工人必要的待遇保障
進入新世紀后,高技能人才緊缺已經成了制約企業科技創新、快速發展的瓶頸,技術人員好招,技能人才難找,找高技能人才更是難上加難,高薪也不一定請得到。優秀的高技能人才成了香餑餑,使得他們流動更加頻繁,希望有一個更適應自己的工作環境,憑自己的本領獲得更高的勞動報酬。在一定級別的技能比賽現場,總會有一些獵頭公司或民營企業的人力資源師在守候,等比賽名次揭曉,他們就不惜重金設法挖走站在領獎臺上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在每次技能比賽后,部分企業就有可能會流失一些高技能人才。有的企業為了防止人才外流,采取不鼓勵職工參加甚至拒絕參加技能競賽,不給職工展示自身價值的機會,這樣看似減少了人才流失的風險,但在某種意義上也打擊了技能人才學習技能的積極性。
對一個企業來說,招人不如留人。不停的招人,又不停的走人,就形成惡性循環,這是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大忌。要防止高技能人才外流,就必須讓他們充分感受到自己在企業里的價值。企業要真正關心、關愛優秀高技能人才,肯定他們的技術,尊重他們的勞動,解決他們工作上、生活上的后顧之憂。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提高他們的工資待遇,凡是取得重大成績、作出突出貢獻的,必須給予重獎。要打破傳統的薪酬分配制度,優秀的高技能人才,薪酬完全可以超過技術管理干部。
工匠的培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名產業工人,經過幾十年技術技能的充分積累,具備了高超的實際工作經驗,當專業成為了生命中的一部分,也就具有了“匠心”。只有技術,沒有“匠心”,充其量只是一名“匠人”。電力企業在培育“匠人”的同時,要更多的灌輸“匠心”理念,倡導職工崇尚“工匠精神”。一名優秀的高技能人才,只有把“匠人”和“匠心”合而為一,才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工匠”。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大會上的講話,2017-4-28.
[2] 習近平總書記在知識分子、勞動模范、青年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2016-4-26.
[3] 李玉斌主編.新的使命和擔當[M].中國工人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