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 趙龍 吳和靜 劉春雨
摘 要:“互聯網+”背景下高校信息工程類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有了新的轉機。本文闡述了“互聯網+”背景下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著力解決應用型技術大學培養和提高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創新實踐平臺問題。從課內和課外兩方面探索出建立“五位一體”的創新實踐教學鏈,以強化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本成果對于當前處于轉型期的地方本科院校來說具有較好的現實意義和借鑒價值。
關鍵詞:互聯網+;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實踐
2016年1月8日,國務院召開了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李克強總理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傳統產業要廣泛開展“互聯網+”行動,科技創新人才是最具活力和創造力的群體,要具有時代特色的互聯網思維。“互聯網+”背景下的民辦高校信息工程類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就是要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探索網絡公開課、慕課(MOOC)、E-learning、翻轉課堂等線上與線下教學相結合的學習方式,打破傳統“填鴨式”“灌輸式”教育模式,可以建立科技創新專業網站,培養并打造出“大數據化”科技創新人才。黑龍江東方學院作為民辦高校建設應用型科技大學的試點單位,十分重視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在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中不斷進行了理論與實踐上的多種探索和研究,取得了眾多成績。
一、搭建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為核心的實踐平臺,開展扎實有效的創新實踐活動。
提出了基于開放式、創新型實驗室,以項目為驅動,以興趣為導向,以互聯網+科技為手段,以參賽為歷練的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7年的時間,計算機學部把創新創業教育作為學部發展的頂層戰略、頂層設計,加強實踐平臺建設,加大軟硬件投入力度,健全相關管理制度,為人才培養落地保障護航。
(一)建設開放式共享型創新實驗實訓中心
9年來,學院累計投入創新創業專項資金110萬余元,各類用于創新實驗實訓的設備價值300余萬。計算機學部的創新實驗實訓中心的基本設施和環境,在省內同類高校中處于較高水平。學校于2017年投入60余萬元改擴建計算機創新實驗實訓中心,目前,基本設施和環境在省內同類高校中處于較高水平。每天晚上燈火通明,創新氛圍濃厚,學子們在創新實驗室進行任務研究、調試、討論等活動,形成相互競賽的氣氛。
(二)依托專業組建創新實驗室
自2005年,開始著手建立創新實驗室,現已有12個創新分室,參與學生達200余人,占在校生總數的20%左右。采取“輪訓制”,每年進行立項,一個年級經過三年的輪訓,畢業前至少40%以上的學生都有過參與創新實驗室的經歷。
(三)以賽代練,以項目驅動
計算機學部創新性地有效利用社會資助資金,通過學生立項,資金支持,對優秀項目負責人給予德育加分,并在評優時給予重點考慮,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們的積極性。
(四)科技創新的人才培養與課堂教學改革進行有機結合
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教學中,課堂上,教師布置的任務多是以學生的興趣為導向,鼓勵學生大膽思考、發現問題,以學生為主體。借助藍墨云班課、超星爾雅等互聯網技術有效促進教學改革,積極開展工科類專業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的研究。
(五)青年骨干教師指導創新創業活動
學部選派9名青年骨干教師進入大學生創新實驗實訓中心指導創新創業活動。根據“一責五進”工作法,構建了“黨員責任區制度”載體,形成了“五進”工作法,培育學院創新創業示范區,發揮骨干教師在創新創業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及學校各項工作中的先鋒模范作用,助力人才培養過程。該方法被黑龍江省委組織部確定為典型經驗。
(六)開展校企深度融合的創新實踐合作
通過與企業合作,創新應用型人才得到聯合培養,具備高層次計算機技術研發與實戰經驗。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如與黑龍江省計算機中心、黑龍江省自動化研究所、黑龍江省電梯安全技術協會、天津鑫寶龍電梯公司深入合作。
(七)加強學生成果轉化
“互聯網+”背景下的信息工程類學生由科技創新向創業轉變。部分創新實驗室進行互聯網+創業,承接微小型項目,積累資料庫,儲備創新基金。創新實驗室的老師特別重視創新實驗室人才的就業去向,親自指導這部分學生設計簡歷,鼓勵他們到重點院校找工作。實踐表明,大部分由創新實驗室畢業的學生都能夠找到理想的研發工作。因此,教師將這些簡歷應用到教學中鼓勵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目前,大學生科技協會正在開發基于互聯網大數據的“創新實驗室畢業學生就業系統”,方便各年級學生查閱和參觀,也方便建立就業推薦平臺。
二、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成果顯著
通過模塊化課程群建設、創新實踐中心建設、課外創新實踐平臺等系列改革創新,形成了多角度、全方位、立體化的人才培養,實現了“融會貫通,渾然一體”。
(一)課程與教學資源建設成果斐然
教學團隊建設初見成效,培養和鍛煉了一支優秀的“雙師型”工科信息技術類專業教學團隊。“數據庫系統課程教學團隊”2017年被評為校級教學團隊。教學團隊擁有校級教學名師2人,黑龍江省師德先進個人1人。先后獲得包括校級特色專業、精品課程,獲得省部級以上的教改研究項目2個,獲得省部級以上的高等教育研究成果獎勵2項。圍繞創新創業教育、信息工程類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開放式創新型實驗室、實踐教學、工科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等方面,發表相關學術論文10余篇。出版《51單片機原理與應用案例教程》等教材學術專著4部,被四川文理學院、黑龍江信息工程學院等多所高校采用,產生較大影響。
(二)學生綜合素質顯著提升
大學生創新成果顯著。自實施計劃以來,師生研制各類科技作品110余件。近年來,學生在全國挑戰杯競賽等各級各類競賽中累計獲得省級以上獎勵124項。獲黑龍江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7項,發表專利5項。學院學生在全國互聯網+大賽、國際物聯網大賽、全國電子大賽中也多次獲得好成績。
(三)通過教學改革增強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就業競爭力
通過全過程的創新創業教育,工科類畢業生的創新能力和就業力明顯提升,實現了畢業生滿意就業、幸福就業,近五年平均就業率在94%左右。據《黑龍江東方學院2016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顯示,各專業畢業生高薪就業率高(月薪3000元以上)達85.33%。涌現出一批創新能力強,研究潛力大的本科畢業生,為本省的社會信息化和信息產業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贏得了各用人單位的普遍好評。黑龍江東方學院入選2010—2011年度全國高校就業50強單位。
(四)發揮了“六”實現、“一”塑造的功能
改善學風:實現了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
轉變學生:實現了從“學痞”到“學霸”的蛻變;
提升能力:實現了從“理論”到“技能”的跨越;
角色變換:實現了從“學習者”到“研究者”的轉換;
教師提高:實現了從“教師”到“導師”的晉升;
帶動高水平就業:實現了從“工作”到“事業”的飛躍;
塑造了工科專業具有創新意識、科學精神和良好意志品質的優秀學生。
三、結語
研究“互聯網+”背景下民辦高校信息工程類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對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學生就業、國家科技進步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多年來,黑龍江東方學院為黑龍江省輸送了大批高質量信息技術類工科創新型人才,平均每年為社會輸送200余名高質量應用人才,他們成為發展黑龍江省信息產業的主力軍,有的已經成長為企業的技術骨干和管理者,工科專業的社會美譽度得到了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