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震 馬召偉
摘 要:高校作為一個自運行組織有其自身的運作模式與規律,高校開展協同創新面臨體制機制等多方面的問題和困境,打破壁壘和瓶頸,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對外交流與合作,實現協同單位和科研人員的共贏局面,對于高校人才培養,學術創造,學科發展都有重要的價值和作用。
關鍵詞:高校;協同創新;交流與合作
一、 協同創新的內涵
教育部“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2011計劃)對協同創新的提法是:協同創新是指創新資源和要素有效匯聚,通過突破創新主體間的壁壘,充分釋放彼此間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活力而實現深度合作。彼得·葛洛(Peter Gloor)認為協同創新是:由自我激勵的人員所組成的網絡小組形成集體愿景,借助網絡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狀況,合作實現共同的目標。協同創新,主要是圍繞創新的目標,以多元主體協同互動為基礎,多種創新因素積極協助、相互補充、配合協作的創新行為。更加強調打破行業、領域、地域的壁壘,組織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研究機構、行業企業等多種創新力量通過協同配合,開展多學科融合、多團隊合作、多技術集成的“立體式”、“網絡式”的全新合作創新模式。協同創新是各個創新要素的整合以及創新資源在系統內的無障礙流動。是以知識增值為核心,以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教育部門為創新主體的價值創造過程。教育部提出的協同創新,可以從個人和組織兩個相互作用的合作創新層面理解。
二、 當前高校對外合作交流協同創新面臨的困境
1. 協同創新評價機制不健全。公正合理的評價機制對于促進協同創新成果的生成調動創新成員的積極性有著重要的價值,但是協同創新評價本身又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科學的評價程序,高素質的評價人員三者有機結合才能生成良好的評價機制。然而各類協同創新評價自成體系,指標參差不齊,程序缺乏統一規范性,人情世故對評價人員的評價態度造成一定影響。極易讓評價行為成為新的尋租空間,從而減弱評價的公信力。
2. 合作創新團隊難以形成。協同創新應該是知識、資源與人才的多強聯合,攻堅克難,為國家和社會創造更大的財富和利益。當前高校教師更喜歡單打獨斗,有效的合作團隊難以形成。另外,各單位人員深入合作體制機制不暢,制約因素較多。源分配失衡,容易形成資源導向型,創新者很容易被資源牽引而擠壓創新本身。
3. 有效的創新收益調配機制的難以實現。創新成員參與協同創新過程,最終形成創新成果,高校等協同單位與參與協同創新的個人利益如何分配難以平衡。從學術收益和人才培養上來看,高校與個人之間具有目標的一致性,但從經濟利益來看,如何評價不同主體的學術貢獻,如何分配經濟收益則存在困難。創新成果與創新收益間的傳導效率很低,對創新發展不利。高水平的創新成果在各種利益糾葛之間難以形成。
三、 完善對外合作交流協同創新策略
1. 構建匯聚資源和人才的對外交流與合作機制。協同創新立足解決社會重大需求,充分發揮人才整合整體優勢,科研組織形式是高校在協同創新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關鍵形式,高校需要以協同創新教育平臺為依托、以創新項目為牽引、人員可以交叉流動的橫向科研組織機制,而不是單打獨斗、條塊分割的組織形式。加強各方協同是實現協同創新目標的關鍵,協同國際一流大學、科研機構開展人才培養,加強人才培養的國際合作。開展多種形式的國內高校與科研究機構合作,實現資源共享、人才共用,推進學生交流互換、課程學分互認等項目建設,加大高層次人才交流,暢通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間的合作途徑,減少摩擦與壁壘,促進高水平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進一步實現資源共享和人才互用,合理的交流合作機制能更好地維護資源配置與經濟之間的聯系,協調各方利益關系,彌補政府機制的不足。
2. 建立科學的評價模式,激發創新活力。在協同創新中資源和人才是兩大核心要素,而這兩大要素作用發揮的關鍵在于激勵資源與人才的充分優化組合,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模式對于激發創新活力有著重要的導向價值。建立一個統一而有公信力的評價系統是必要的。統一的評價專家庫、統一的評價流程、統一的評價標準、統一的評價信息發布等,讓整個評價環節形成閉環式結構。引導評價專家評價行為的規范化和有序化,盡量避免評價的隨意性和任意性。有效的評價體系對于吸引優秀人才、充分釋放人才活力和充分發揮人才潛力,優化人才資源配置有重要作用。在評價過程中更加突出協同創新人員的協作程度,在協作中做出的貢獻,建立有效的績效考核機制,鼓勵開展深度合作,動態發展,避免考核的形式主義和學術等級化等迷信官階權威等。通過整合各協同單位的人才優勢,構建一支年齡結構合理,知識結構適當,具有可持續發展的高水平協作團隊。
3. 設立有效的利益分配機制,促進協同創新高效可持續發展。科學的協同創新利益分配機制是確保各協同單位和個人獲得最大收益的重要保障。協同創新平臺為重大創新成果的產出、應用推廣和成果收益轉化提供良好的發生機制。高校開展協同創新是為了促進學科的發展,產出更好更多的科研成果,鍛煉研究隊伍,培養出更優秀的各類人才的全面發展,而作為科研人員,在協同創新過程中要貢獻自己的知識和智慧,在研究過程中會產生一系列的成果。因此,必須要有完善的成果共享與利益分配機制,明確科技成果與知識產權歸屬、共享與收益分配機制,保障各方利益均衡,確立多種要素參與分配的資源配置體系,實現合作共贏的良好局面。
4. 重構高校運行機制,突破協同創新瓶頸。協同創新是建立在合作的基礎之上的,高校應著眼長遠,避免各自為政,營造良好的對外合作氛圍,引導、鼓勵科研人員積極開展對外合作交流,從制度設計上為人才培養,學科發展提供便利,通過協同大力提高學校軟實力。
參考文獻:
[1]張來斌.高水平行業特色型大學開展協同創新的探索與思考[C].第五屆高水平行業特色型大學發展論壇年會文集.
[2]邁克爾·吉本斯等.知識生產的新模式[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3]李祖超,梁春曉.協同創新運行機制探析——基于高校創新主體的視角[J].中國高教研究,2012(7).
[4]張力.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戰略意義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7).
作者簡介:
楊震,馬召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拉爾市,塔里木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