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施語文朗讀教學,能夠有效調動學生口、腦、眼、耳等器官,使其協同并用,加深對詞句的理解和對文章的掌握,對提高學生語文基礎能力、培養其語文素養等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從當前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現狀上看,發現在朗讀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不少的問題與不足,致使朗讀教學有效性低下,促進學生學習的作用未能充分發揮。對此,文章基于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現狀研究,分析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并進一步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以進一步優化語文朗讀教學成效,提升小學生語文學習能力與綜合素養水平。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問題;應對策略
一、 引言
語文是小學基礎教育階段的重要課程之一,其主要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等能力,提高學生對字、詞、句的學習與運用,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定的文章分析能力與理解能力。無論在學生學習字、詞、句的過程,還是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進行作文寫作等活動,朗讀都是重要的學習方式和手段,高效的朗讀,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字、詞、句的學習印象,同時深化對文章內涵的理解,使其達到通過朗讀入耳入心的效果。為此,在小學語文實際教學過程中,有必要關注和重視朗讀教學的作用與成效。從現狀上看,當前小學語文朗讀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不少的問題,以下筆者將重點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
二、 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
根據筆者自身教學實際歸納出,現階段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一) 師生對朗讀的認識不足
目前,在小學語文教學實際中,教師和學生對語文朗讀的作用與重要性均認識不足。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傳統應試思維影響下,教師教學偏重于以“教師教學,學生聽講”為主的模式,教師對學生主體的關注度不夠,師生之間缺乏互動交流,致使教師未能形成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意識,更不要說在教學中對學生朗讀進行指導。加之小學生年齡尚小,學習自主性與規范性較差,一旦缺乏專門的朗讀訓練和培養,則學生很難自覺樹立朗讀意識并在學習中自覺訓練自身的朗讀能力,由此導致小學生朗讀能力難以提升這一情況。
(二) 朗讀時間極為有限
通常情況下,學校對語文課時都有明確的安排,包括每周上多少次語文課,每節語文課的時長多少,教師每學期的教學任務是什么,相對而言,這些都是教學的硬性要求和硬性指標。對此,教師需充分把握每一節課有限的教學時間去完成每一節課的教學任務。而朗讀教學不作為教師教學所需完成的硬性指標,因而少數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分配給學生朗讀的時間則少之又少,由此而收到的朗讀效果也十分微小。
(三) 朗讀意義不明確且流于形式
在朗讀教學中發現,有部分教師對實施朗讀教學的意義認知不明確,認為朗讀僅是語文教學的一個很小的環節,因而可有可無。受此影響,其在語文教學中,甚少安排朗讀時間,且對學生朗讀的指導明顯不足,朗讀教學流于形式,未能切實發揮朗讀促進小學語文教學成效的積極作用。
(四) 學生朗讀參與性不足
此外,學生在朗讀教學中參與程度不足也是當前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存在的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當前,隨著新技術的不斷發展及其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廣泛應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激起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例如在朗讀教學中采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在聽覺和視覺方面都極大程度地滿足了學生的感官需求。然過猶不及,部分教師在教學上過分依賴多媒體手段,將大量的精力耗費在多媒體課件的制作上,并為學生朗讀配上背景音樂,同時將課文錄音代替教師范讀。這種朗讀教學模式表面上看十分熱鬧,但實際上卻削弱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學生實際參與程度并不高。
三、 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存在問題的應對之策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幾個應對之策:
(一) 保證充足的朗讀時間
根據教學實踐經驗得知,課堂教學并非教師講的越多越好,相反,“滿堂灌”的語文教學課堂更容易引起學生厭煩心理,制約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果能在課堂上為學生留存一定的自主閱讀、探究的時間,學生學習的熱情與主動性明顯增強,且有利于構建高效的語文教學課堂。同理,在小學語文朗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確保學生具有足夠的朗讀時間,要求其做到用普通話朗讀且吐字清晰、標準,朗讀富有感情,避免出現繁瑣的“講解——問答”、花哨的小組討論等取代朗讀的情況,保證學生學習質量與效率。
(二) 引導學生讀思結合
通過朗讀,能夠幫助學生快速地理解文章內容,但在學生朗讀過程中,如果缺乏有效的引導,則很可能使朗讀流于形式、低效高耗。為此,教師在要求學生朗讀的同時,還要加強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做到讀思結合,用心去領悟文章作者的真情實感。
(三)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朗讀興趣
合理的情境創設,不僅能夠增加朗讀的趣味性,而且還能引發學生情感共鳴,促進學生朗讀水平的提升。因而,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時,應當重視情境創設,不斷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與熱情。例如在學習《草原》一課時,由于多數學生未曾見過遼闊的蒙古草原,因而在某種程度上會影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為此,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為學生播放蒙古大草原那一望無際的場景,讓學生領略“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景象。此后,在學生的朗讀過程中,自然會浮現出這些情景,使其更加富有感情的進行朗讀,并體會文章的真意。
(四) 教師范讀
最后,教師在整體把握文章主旨與感知文章情感的基礎上,應當進行范讀,指導學生更加全面、深入地體會文章情感,進而增強其朗讀與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興趣。同時,在小學階段,學生還表現出強的模仿能力,通過教師正確示范朗讀,還能有助于改進學生朗讀過程中存在的缺點和錯誤,助其掌握朗讀技巧,強化朗讀技能。
四、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當明確朗讀的意義和重要性,同時正視朗讀教學存在的問題,采取對應的解決措施,不斷提升朗讀教學成效,從而達到改善小學語文教學整體效率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吳然.淺談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及策略的幾點體會[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3(31):152.
[2]王翠蘭.淺談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優化策略[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24):65.
作者簡介:
姬利,河北省黃驊市,黃驊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