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新軍 趙世會
摘 要:直覺思維是學生學習和解決數學問題的重要思維方式之一,更是學習數學的基礎。愛因斯坦稱直覺思維為創造性思維的基礎。在長期的應試教育中學生的直覺思維培養得不到教師的重視。逐漸地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減弱,影響學生的數學學習。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重視和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使其數學綜合能力得到提升。
關鍵詞:初中數學;重視;直覺思維;培養
法國數學家亨利·龐加萊曾說過:“邏輯是證明的工具,直覺是發明的工具。”直覺思維對于學生學習數學和運用數學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在新課改下,初中數學的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教師只有重視對學生直覺思維的培養,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意識到直覺思維對數學問題解決的作用,并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有方法地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能力。這樣才能真正提升學生各方面能力。
一、 直覺思維對數學問題解決的重要性
在初中數學學習過程中,直覺思維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學生分析和解決數學實際問題的重要體現。教師要認識到直覺思維對數學問題解決的重要性,重視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能力。例如一些數學問題如果先讓學生觀察圖形,想象和猜想,那么對學生直覺思維的培養有重要作用。
問題1:用長度相等的火柴拼成下面由三角形組成的圖形:
第n個圖形需要火柴的根數是 根(用含n的代數式表示)。
問題2:下面規律排列的數:1,2,4,8,16…第2007個數應是 。
面對以上這兩個問題,如果學生有良好的直覺思維,那么就能準確地猜想出問題的答案。從而減少運算的時間,提高學習效率。
二、 培養學生直覺思維的方法
1. 扎實學生的數學基礎
直覺思維能力的獲得絕不是偶然的,而是通過循序漸進的積累和培養而得來的。要想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首先要扎實學生的數學基礎。對數學概念、公式、原理等都掌握了,那么就能準確地判斷出題目的意思和結果。成功只有1%來源于靈感,99%來源于努力。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扎實學生的數學基礎。例如在教學《有理數的乘方》相關知識時,讓學生把乘方的概念吃透。求n個相同因數的積的運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結果叫做冪。有了基礎知識,學生在做練習,解題中能正確運用知識,不用過多的運算,憑直覺就能解答出來。如(-4)3;(-23)3;學生不用筆算就能口頭回答出答案-64和-827。扎實的數學基礎是直覺思維的來源,也是培養學生數學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2. 運用教具、學具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
科學技術的進步給初中數學教學帶來了很大的便利。給課堂教學增添了更多的教具、學具。教師可以運用這些教具、學具給學生制造更多觀察和操作的機會。培養他們空間想象能力。運用教具、學具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讓學生更多地去感知事物和現象,深入理解數學知識。例如在教學《幾何圖形》相關知識時,可讓每一位學生都帶一個小立方體(或麻將牌),或者觀察文具盒,筆筒、籃球等,初步認識正方體、長方體等幾何圖形。仔細觀察不同模型的視圖,從實物中抽象出幾種圖形。在比較中概括出模型與視圖的關系。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讓學生在解決一些數學圖形題時能夠憑借想象和直覺就能正確判斷出對錯。進一步提高學生直覺思維,促進學生的發展。
3. 解題教學,培養學生數形結合思維
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曾說過:“數缺形時少直覺,形缺數時難入微。”可見數形結合思維在數學學習中的重要性。學生通過觀察圖形,展開聯想,由形思數,由數想形。逐步形成數形結合的思維。教師可以通過解題教學培養學生數形結合的思維,進而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例如一些選擇題,由于省略演算求解過程,只要求從四個選項中選出正確的答案,學生就可以發揮出猜想的作用。例如:第(1)個圖形的點數是1,第(2)個圖形的點數是1+3,第(3)個圖形的點數是1+3+5,…那么第(n)個圖形的點數是 。學生看到題目就應該想到這是平方型(n2+a)型題目。這種題目往往解題過程很復雜,更多的是需要用猜想的方法進行解題。只要學生有良好的猜想能力,在腦海中進行數形結合,就能輕松解答出來。
三、 結語
初中數學涉及了很多的幾何知識,需要學生有良好的空間想象能力和直覺思維。“邏輯用于辯證,直覺用于發明。”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重視對學生直覺思維的培養,采取有效的方法有意識、有計劃地提升學生的直覺思維。讓學生在感知和猜想中逐步提高數學能力。讓學生的思維品質得到提高,最終實現數學教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董震.初中數學教學應重視學生直覺思維的培養[J].讀寫算:教師版,2016(27):136-136.
[2]趙洪霞.初中數學教學應重視學生直覺思維能力的培養[J].小作家選刊,2017(30).
[3]程春.初中數學教學應重視學生直覺思維能力的培養[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7(24).
[4]王成剛.初中數學教學應重視學生直覺思維能力的培養[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5(5):00094-00094.
作者簡介:
崔新軍,趙世會,甘肅省武威市,甘肅省古浪縣裴家營職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