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翔
摘 要:培養批判性思維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思辨力,而培養這種思維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學會提問”。本文從教學實際出發,結合學生實際,對三種提問策略分別進行闡述,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學會提問”,進而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的有效提升。
關鍵詞:批判性思維 核心素養 提問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1-0-02
所謂的批判性思維,即指思維或論證過程中分析、評價和重構觀點或立場的過程。它包括反思自己的觀點和批判別人的觀點兩個方面的統一,并通過論證使經驗常識和科學理論協調一致。就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上看,思想品德課主要是就是提升學生的思辨力、調試力、信念力和行動力四種學科關鍵能力。其中的思辨力就是指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運用知識儲備進行分析和綜合、判斷和推理等邏輯思維活動,作出新結論的一種能力。
初中思想品德課中培養批判性思維的真正價值在于就是提升學生的思辨力,讓學生成為能夠獨立思考、理性判斷的合格公民,而培養這種思維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學會提問”。本文提出三種提問策略:“破題法”策略;“質疑—論證”策略;“追問清單”策略。具體結合課堂教學展開論述。
一、破題法發問——促問題生成
所謂破題教學,就是在教師確定課堂教學主題后,學生從自己生活實際出發,圍繞主題提出問題、梳理問題并解決問題的教學過程。破題教學的最重要的意義是營造開放性教學氛圍,為培育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批判精神。
課例一:在七年級下冊《保護自我》一課中,讓學生圍繞“自我保護”主題設計問題。學生設計的主要問題(見下表)。從以上的問題中,可以看出學生的問題思維主要從教材知識出發,缺少具體的情境,回答起來較為空泛。因此,我建議學生在每個問題上都加上了一個具體生活情境。在教師引導后學生再提出了以下更有價值的問題:
學生通過設計問題,修正問題,完善問題情境,進一步認識到自己知識盲區,從而深入思考“怎樣將自我保護意識轉化為自我求生的技能”,實現了知識和生活的有效對接。在本節課最后,我給出一組數據《日本2014年發生地震次數與死傷人數統計》。讓學生根據背景材料設計問題,探究其中的原因。通過學生課后探究,不僅認識到自救技能意識重要性,同時也掌握求生的技能和技巧。
創造性思維引發新觀點的產生,批判性思維則檢測這些觀點的缺失。破題教學法正是通過學生發揮創造性思維來發現問題,同時又運用批判性思維來檢驗這些問題,從中發現自己與他人價值判斷的區別。這種洞察自己和他人的決定與想法的過程,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新意識。
二、“質疑—論證”——重問題分析
“質疑—論證”策略的使用,就是要敢于質疑,并認真去論證。從教學的角度,其實是將自己的經驗放到教材、他人觀點中去驗證的過程。一方面,學生可以質疑他人觀點甚至教材的結論;另一方面,也能夠重新審視將自己的觀點,讓自己的觀點更加全面明智。
課例二:在七年級上冊《綠色上網》分析網絡交往利弊時。我展示了一個公益廣告視頻——“在春節的團圓飯上,每個家庭成員各自擺弄著自己的手機,期間并沒有家人間的交流互動,團圓飯變了味,長輩們感嘆不已”,進而給出一個“智能手機的使用已影響到現實生活中的家庭和諧關系”的假設,也得到一個結論“我們應該減少智能手機的使用”。在上第一次課時,沒有要求學生去質疑論證這個結論,學生出于對教師及媒體權威的信任,對于上述結論深信不疑。
在上第二次課時,我增加了兩個環節。先拋出假設后,再給出提示、讓學生進行討論質疑論證。具體提示有:數據是否真實;論據是否有效;推理是否有誤;詞語是否準確。這時候就有學生提出質疑:(1)、家人間的交流不是一定要在吃團圓飯時進行;(2)、手機也可能是一種家庭交流的新方式;(3)、家庭和諧氣氛營造是否也受到其他因素影響;(4)、長輩們是不是也應該與時俱進。最后得出的結論是“智能手機的使用是時代發展趨勢,家庭不和諧氛圍不能簡單地歸罪于手機廣泛使用,相反應該更多發揮智能手機在人際交往中的積極作用”。
通過討論,學生發現了這個案例并不能證明這個結論的可靠性。在“質疑—論證”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認識到手機怎樣使用更合理,同時也學會站在長輩的角度去體會日常交流溝通的重要性。因此,“眼見為實”的真理有時也有可能被顛覆,在這個案例中,學生掌握主動去判斷分析媒介輸出的信息的能力,學會利用批判性思維去思考社會公共問題,初步養成媒介批評能力的要求
經常性的反思和質疑是一個人具備批判性思維素質的重要標志。通過“質疑—論證”可以促進學生反思和修正能力,通過自我教育的能力,學生在進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時候,不迷信權威、不從眾,將社會主流價值觀內化為思想認識并積極踐行。
三、用“追問清單”——導問題解決
提問是課堂的重要教學手段,是聯系教師、學生與教材的紐帶。而追問是一種技巧,是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的“二次生成”。追問清單的使用,更多是幫助學生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注重培養學生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同時追問清單能夠促進課堂“高質量問題”的產生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課例三:七下《調控情緒》一課中,在講授“復雜而多樣的情緒”這個知識點。根據教學目標及重難點要求,設計的以下追問清單:
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棘手的問題。而我們應該當沉著、鎮定,理清問題之間的主次和解決的難易程度,問題解決的次序、尋找替代的解決方案都對問題的成功解決起到很大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我使用了追問清單,從學生的角度考慮設置問題、模擬情境,以實踐中解決問題為導向,結合課程三維目標要求,通過有針對性的追問,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從切實解決問題的要求出發,逐漸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當然課堂讓學生“學會提問”最終還是要實現教學目標。因此,教師在課堂的引導作用不能缺位。首先,教師應該明確本節課的關鍵問題;其次,要做好課堂問題預設,從而保證學生廣泛參與又能圍繞教學主題開展討論;最后,要注重提高問題的質量,所提的問題要從記憶再現型向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型轉變。
總之,批判性思維是對我們思考過程的再思考。通過“破題教學”策略讓學生發現自己與他人價值判斷的區別,從而產生認知沖突;通過“質疑—論證”策略幫助學生學會獨立思考,不懼權威,客觀全面地分析問題;通過“追問清單”策略讓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案。學貴有“疑”而重在“問”,批判性思維的養成需要通過不斷訓練、實踐和反復探索才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