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霞飛 韓天壽
摘要:當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入到第二階段,教育部既借鑒國際課程改革的先進經驗,又直面我國基礎教育的緊迫問題,確立了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的課程改革方向。文章在分析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基礎上,分析了教師的核心素養:學科素養、教學素養和人文素養。
關鍵詞:課程改革;教師;核心素養;探析
近幾年來,“核心素養”一詞在教育實踐領域和教育研究領域成為非常時髦的一個熱詞,那么,核心素養是怎么提出的?素質教育與核心素養是什么關系?中國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包括哪些?為了使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落地,教師應該具有的核心素養是什么?
一、“核心素養”的提出
縱觀中國近百年來教育改革發展的歷史,我國有兩次非常重要的課程改革。第一次是在我國教育民主化運動的漫長歷程中發揮著奠基性作用的、1922年國民政府主 持的、美國教育家杜威直接參的新學制與新課程改革,這次課程改革國民政府頒布《學校系統改革令》和《新學制課程標準綱要》兩個文件,從學制看采用了美國的 “六三三”學制,并確立了“適應社會進化之需要”“發揮平民教育精神”“謀個性之發展”“注意國民經濟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縮余地”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但在當時社會發展的歷史發展時期,我國處于民族危亡時期,這一次課程改革并未完成教育啟蒙的歷史使命。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進行了大大小小的七次教育改革,但這些改革都只是在某些領域的局部改革。 2001年我國進行第八次課程改革,簡稱新課改。這一次課程改革是我國進入到21世紀,為實現素質教育的理想,最終完成教育啟蒙和教育民主的又一次努力。這一次課程改革的取向開始超越單純的教育體制的改革,致力于改變教師和學生的生存狀態,提出了解放每一個學生、每一個教師和每一所學校的追求,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制,強調普及教育與平民教育,倡導生活教育,追求教育民主,可以說第八次課程改革是1922年課程改革的延續和發展。教育民主是我國課程改革長久努力的方向。[1]
2001年開始進行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 革可大致劃分為兩個階段:2001年到2014年為課改第一階段,目的在于構建我國素質教育課程體系;2015年以后為課改第二階段,目的在于構建我國信 息時代課程體系。第二階段的課程改革在繼續堅持素質教育的改革方向和理念的基礎上,著重探討信息時代的根本特點及其對個人、社會和教育發展提出的新挑戰。
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無論教育怎么改,都必須回答的一個問題就是培養目標是什么?即通過教育,要把學生培養成什么樣的人?1978年國家提出 “雙基目標”,突出學生應該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2001年國家教育部頒布《改革綱要》提出“三維目標”,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習能力,關注更加深 遠、更加本質的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品質的發展。突出的是學科思想和學科方法,強調過程。為構建我國信息時代的課程體系,自2015年初開始,教育部 確立了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的課程改革方向。從“雙基”到三維目標,再到2016核心素養, 這是教育從教書走向育人這一過程的不同階段。[2]
二、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
(一)“核心素養”的內涵
“核心素養”是一個外來詞,美國的21世紀技能合作組織把它叫做“21世紀技能”,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把它叫做“關鍵能力”,歐盟稱之為“八大素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之為“五大支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 織(OECD)對“素養”(competency)界定如下:“素養不只是知識與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過利用和調動心理社會資源(包括技能和態 度)、以滿足復雜需要的能力。例如,有效教學的能力是一種素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利用他的語言知識、實用性信息技術技能、以及對學生的情懷、完成復雜教學任務的能力就是教師的教學素養。通俗地說,核心素養就是一個人“做什么都離不開”最有用的基礎素養,它能深刻影響甚至決定一個人的格局與發展。
(二)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內容
中國學生發展應具有什么“核心素養”?為了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適應世界教育改革發展趨勢、提升我國教育國際競爭力,林崇德帥領的聯合課題組經過三年的研究,2016年2月,由中國教育學會發布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征求意見稿),一 個核心、三大維度、九個核心要素、二十五個基本要點。同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發布會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公布了新的核心素養總體框架:一個 核心、三大維度、六個核心要素、十八個基本要點。突出學生的跨學科的能力、跨學科的思維。核心素養使教學從知識建構延伸到品格培養,使教學從過程目標走向 終極目標。即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社會參與、自主發展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科學精神、人文底蘊、健康生活、學會學習、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勞動意識等十八個基本要點。[3]核心素養是我國學生素質教育的進一步的具體描述,具有可操作性。
三、聚焦教師的“核心素養”
怎樣使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落地?作為學校校長要重新梳理辦學思路,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因為教師的素養是使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落地的致勝法寶。原因在于, 教師的素養會影響學生的素養,要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完整的教育人。比如,有的教師只會講授課本知識,自己沒有國際認同和國際理解,那 么又怎么能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國際認同和國際理解素養呢?有的教師自身就缺乏批判質疑精神,他又怎么能以身示范,引領學生探究學習、實踐創新呢?
那么,什么是教師的核心素養呢?筆者認為就是教師有效完成教育教學任務,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必備職業品格與專業能力。從課程改革背景出發,教師需要形成哪些核心素養?筆者的認為可以用以下幾個關鍵詞來呈現教師的核心素養,即:學科素養、教學素養、人文素養。
(一)學科素養----教師核心素養的根基
教師學科素養包括學科的知識、學科思想、學科方法和學科思維。以數學為例“歐拉一筆畫”的故事說明面對一個非數學的現象時能夠從數學的角度去判斷,去思考問題,這就是數 學思維。再如“一個人朝南走1英里,折向東再走1英里,再朝北走1英里,回到原來出發的地方,遇到了一頭熊,熊是什么顏色?”面對這樣一個貌似非地理的問題能從地理的視角去思考并解決問題,就是地理思維,等等。學科知識是指某學科的概括的、系統的理論知識,例如關于《三角形的穩定性》知識,一個老師讓學生上來拉,體會三角形不容易變形,由此就告訴學生這是三角形的穩定性,這種理解對嗎?另一個老師在讓孩子初步感受三角形不容易變形后,出示邊長為3、4、5 的三根紅色磁條,誰來圍一個三角形。再出示邊長為3、4、5的三根藍色磁條,誰來圍一個和剛才不一樣的三角形?能圍出來嗎?最后孩子們得出結論“三角形的 三條邊一旦確定下來,它的大小、形狀就唯一地被確定下來了。這是不是更靠近三角形穩定性的數學本質呢?由此可見,不同的數學(學科)理解會帶來不同的教學處理 ,不同的數學(學科)素養會帶來不同的數學(學科)呈現方式。
(二)教學素養:教師核心素養的關鍵
如果說教師的學科學科素養好比茶壺里的餃子,教學素養好比你要有本事把茶壺里的餃子倒出來,裝到學生這把壺里,不僅如此,學生有再生餃子的能力,老師也要有補充新餃子的能力。
教師的教學素養包括教學的理解素養、教學設計素養、教學實踐素養和自我發展的素養。從教師的教學理解力看,包括對教材的理解、對學生的理解、對課程標準的理 解、對學生核心素養的理解。只有實現了教學理解,教師才能合理科學地設計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方法、作業和評價方式。 教學實踐力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完成教學目標的實踐活動,是教師專業素養的外化形式,包括教學實施能力、教學組織和監控能力。以地理教學為例,一個地理老 師要完成地理的教學,除了要有地理學科素養外,還要能夠在地理教學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首先他要能夠準確把握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人地觀念、空間 能力、區域分析、過程解釋、尺度關聯、家國情懷 。第二要有目標意識(教學目標能貫徹課程標準的要求),即能夠將核心素養層層分解到課堂教學目標。如: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責任擔當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國 際理解課堂教學核心目標:通過查閱網絡等資料,初步了解“湄公河等國際河流沿線的自然、人文等地理特征;我國西南地區修建水電站的優勢條件及帶來的影響”等相關背景知識。理解國際合作的價值,初步形成正確的全球意識。第三要有綜合意識,即以地理視角為主線選材與組織教學、學科內拓展綜合、跨學科主題綜合 。 第四能借助三個支點:課程、課堂、評價完成教學任務,使發展學生核心素養落地。
教師自我發展素養是教師推動自我成長的意識和能力,是教師自我發展的能量,包括信息素養、創新素養和反思的素養。
(三)人文素養---真、善、美:教師核心素養的靈魂
一 個老師有了學科素養、教學素養是不是就能做好教書育人的工作呢?不是,教師核心素養的靈魂是人文素養。其實,人文素養就三個詞:科學、藝術、人文(真、 美、善),人的精神世界就是由這三大板塊構成,一個好老師需要三個字來支撐:“真善美”,學科素養與真對應,人文情懷與善對應,藝術氣質與美對應。在這三 個字中,一個人能夠走多遠,不是由真善決定的,而是由美決定的,真正具有美感的人才是走得最遠的人,真正至高無上的美當然也包含了真和善
2018年秋正式投入使用的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中,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此次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修訂的一大重點。 “人文素養是高中生核心素養的基石”, 作為教師也應該加強自己的人文積淀。
教學也是一門藝術,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結合。夸美紐斯說過:“教育人是藝術中的藝術,教育人使用的語言是藝術的語言。”[4]教學是一門高深的藝術,教師應從課堂設計、授課、布置作業、處理習題等多方面開發教學的藝術性
總體來看,無論時代怎樣變遷,課程如何改革,學校形態怎樣存在,教師的對教育的愛、對學生的愛都是兒童少年成長不竭的精神動力,也是他們生命成長的養料! 因此,教師的人文素養最關鍵的是教師的教育情懷,一個字“愛”,我們要有愛教育、愛學生,要會愛學生,有愛的能力!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行至千里 ,足下生輝。作為教師要抓住課程改革“再出發”的機遇,通過專業發展,用激情和智慧走出“應試教育”的泥沼,讓每一個兒童獲得解放。
參考文獻:
[1]張華,核心素養與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再出發”[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2.20
[2] 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J].中國教育學刊,2016(10):1-3
[3]吳霞飛韓天壽 ,農村中小學“復合型”師資建設的構想 [J]教學與管理,2007.10
[4]吳志勤,近十年來我國幼兒教師職后培訓研究綜述,[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6.2.25
本文系“遵義師范學院2016年度課程教學模式改革專項項目:基于計算機的《教育學》混合教學模式研究,編號JG22016066” 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