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蘭
摘要:小學生的解題能力直接影響著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成績,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新課改以來,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科研者開始重視對學生數學解題能力的研究,并進行了深入系統的探討和實踐,形成了一系列的教學科研成果。本文以“提高小學生解題能力”為研究重點,提出了相應的教學策略及建議,具體包括:引導學生仔細審題,弄懂題意;勤于操作,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解題方法要多樣化。
關鍵詞:小學數學;解題能力;策略
小學生解題能力是數學素養的重要方面。解題能力是指是分析題目、明確正確條件,并能懂得條件與條件的關系,從而得到答案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可以培養的。本文對小學生數學解題能力的提高策略進行系統的理解與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教學建議。
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現狀分析
1.教師方面:重視解題過程而忽視解題技巧的鍛煉。
數學解題能力和解題技巧的內涵十分豐富,包括正確迅速的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數學應用題的解題過程是一個在對題設中的關鍵字、關鍵條件進行判斷的基礎上,擬定各種可能解決應用題中的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并對各種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進行初步研判,進而選擇其中最便捷、最有效的策略去解答應用題的過程。這實質上是一個長期的解題能力和解題技巧的訓練和養成過程。對于小學生來說,要獨立自主完成這一訓練過程是非常辛苦和吃力的,是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和幫助的。但是,目前在應用題教學中,教師更多地是注重對解題過程和解題結果的訓練,而忽視了對解題能力、解題策略和解題技巧的鍛煉,導致學生在面對一些綜合性的應用題時無從下手,不知從何做起。
2.學生方面:小學生整體思考程度不夠,思維綜合能力欠佳。
小學生思維綜合能力欠佳的主要原因是整體思考程度不夠,數學形象思維具有潛邏輯性,也就是說有很多的內在的知識需要我們去挖掘,但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是能夠掌握教材中淺顯的知識,并不能挖掘出這些知識背后的潛在背景,難以做到整體把握知識。學生學習的知識多而雜,但多而雜的背后卻存在著明確的分類,看似沒有關聯的知識之間存在著很大聯系,不能將不同的知識點進行整理歸納致使知識的整體性得到破壞,就直接導致學生思維綜合能力不佳。因此,整體思考程度不夠是遏制小學生數學形象思維能力培養的原因,這樣也阻礙了小學生數學解題能力的提高。
二、提高小學生數學解題能力的具體措施
1.引導學生仔細審題,弄懂題意。
不能正確理解和把握題意是學生出現錯誤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就提錯誤的主要原因。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把培養學生優良的心理素質與數學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有機結合起來,而不能僅僅滿足于學生解題方法的訓練。比如“圓圓家一年4個季度的用水量是:第一季度用水123立方米,第二季度用水178立方米,第三季度用水196立方米,第四季度用水163立方米。圓圓家去年平均每月用水多少立方米?”有的學生受題目中“4 個季度”這個條件的影響,審題不仔細,誤將結果寫成為:123+178+196+163=660(立方米);660÷4=165(立方米)。錯將題目算成了“平均每個季度的用水量”。由此可見,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對于提高小學生的解題能力有顯著的作用
2.勤于操作,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決定了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要有所做,才能有所感,別人怎么講也不如自己實際操作一遍能夠使學習到的知識更加深刻,對不懂的地方更容易理解,因此,在對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讓學生勤于動手操作,豐富他們對數學表象的感知,提升形象思維能力,引導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際操作去發現和分析問題,并進一步解決問題,使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力以及數學解題能力都得到充分開發。例如:在上“長方體認識”這堂課時,想要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長方體的構成,就要讓他們體會面、棱、頂點都是怎樣形成的,首先在課前讓每個學生都準備一塊橡皮泥,用小刀在橡皮泥上先切下來一塊,切下來后剩下了一個光滑的面,讓學生自己動手摸一摸感受一下什么是“面”,等學生深刻了解面的時候,再讓學生繼續動手在面的三分之一處再切下來一塊,這樣就有兩個面了,這兩個面的相交的地方就叫做“棱”,也同樣讓學生仔細觀察一下并用手摸一摸棱是什么樣的, 接下來再在棱的三分之一處再切一刀,這樣就出現了三個“面”,也同樣出現了三個“棱”,這三個面的交點也就是三個棱的交點就叫做“頂點”。這樣讓學生仔細觀察,用手感受,再依次切割直到自己動手切成一個長方體,通過這樣的操作學生們就會了解一個長方體是怎樣形成的,通過操作形成的表象讓學生的印象更加深刻,不僅有助于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還可以提高其數學思維能力。
3.解題方法要多樣化。
同一個題目,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經驗等條件的不同,可能會出現多樣的解法。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發現和鼓勵學生的多樣化算法,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如“一所學校前3個月共節約用水435 噸,問:這個學校一年的節水量是多少噸?”有的學生先根據“前3個月共節約用水435 噸”這一條件,求出“每月的節水量”,然后再根據一年有12個月這一知識,求出一年的節水量。這是大部分學生的做法。然而在講解的過程中,我意外的發現了學生中的另一種做法:有的學生靈活的運用了在“年、月、日”中學到的關于季度的知識,根據一年有四個季度,一個季度有三個月,將題目中的“前3個月共節約用水435 噸”看成是一個季度的節水量,所以用“435×4”一步計算即可解決這個問題。因此,教師可以在講解之前先讓學生進行相互之間的方法交流,讓學生感受到交換思想所帶來的收獲。
小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長期的、堅持不懈的工作。在教學中,我們要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從實際出發,因人而異,引導學生仔細審題,弄懂題意;引導學生從整體思考,重視知識結構的形成;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鼓勵解題方法多樣化;改革教學方法,采取科學的手段,堅持做到激發學生求異的興趣,對學生進行反復系統訓練,促進學生養成一題多解的思維習慣,使學生的解題能力得以提高。
參考文獻:
[1]高向紅.小學數學動手操作的誤區與對策[J].讀與寫雜志,2016(05).
[2]楊麗娜.小學數學形象思維教學淺議[J].學術研究,201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