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俊榮
摘要:數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助與共同進步的過程”。在教學中,筆者嘗試以學生之間的主體互動,激發參與,引發思考,促進問題解決。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生互動;問題解決
生生互動,即在特定的課堂情境中,學生與學生之間發生的各種形式的相互作用,活潑而富有成效的生生互動是課堂教學持續向前的動力。我們都知道,小學數學教學是關于問題解決的活動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互動過程,其中除了關注師生之間、知識與教學之間的互動,我們還要把目光聚焦在生生之間的互動。然而,在教學中,我們往往只關注到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往互動,而把學生作為孤立的學習個體,忽略了學生與學生之間隱藏著的豐富的教學資源。為此,筆者嘗試從“生生互動”中尋找動力,就如何推進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教學,展開如下探索。
一、巧設認知沖突,奠定生生互動基礎
沖突是引發思考與探究的導火索。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應充分考慮到學生對生活原型以及已有知識經驗的依賴性,巧妙地將其與數學問題結合起來,讓學生們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找到生活的影子,引發他們互動的興趣。同時,我們還可以創設具有“刺激”效應的沖突情境,通過認知上的沖突與反差,誘發學生的好奇心,為生生之間的互動奠定基礎。
例如,教學“用連除解決的實際問題”,教師巧妙地結合了學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案例,為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合作設置了合理的認知沖突,以沖突點燃學生的好奇心,引發他們的主體思考,具體如下:六一兒童節到來時,A小學購買了一批禮物,其中有卷筆刀900個,已知每個年級都剛好有3個班,每班的學生人數也相同。現在請同學們認真交流,幫校長算一算,看看每個班級能分到多少個卷筆刀。
這個實際問題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而且與自身息息相關,是驅動學生間互動交流的基礎和動力來源,能夠有效地引發他們的主體參與,同時,讓學生扮演“小大人”的角色解決認知沖突,也是吸引學生間互動的重要亮點之一。而在討論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學生需要進入角色,才能發現本題的隱含條件“小學一般有六個年級”,并在討論交流中促進本題三種解法的不斷生成,并對比不同解法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找到問題解決的最佳方法。
二、注重合作學習,連結生生互動紐帶
在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是實現生生互動的有效途徑,尤其是以小組合作領銜的探究模式,成為連結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紐帶。在數學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我們要盡可能把解決問題的過程轉化為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過程,但又要充分考慮到小學生在獨立性上的欠缺,盡可能地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開展活動,降低學習難度,提高任務的可行性。同時,拉近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強化他們之間的交流與互動。
例如,學習“認識幾分之幾”,并學會解決實際問題時,教師以“猴子分桃”的故事引入,設計了這樣一個小組合作探究活動:已知共有桃子24個,猴老大和猴老二都說自己能分到桃子總數的四分之一,最小的猴子突然問:“四分之一是多少個呢?”你能幫助小猴子解決這個問題嗎?請大家認真思考,看看都有哪些解決的方法,并在小組內交流、討論,看哪個小組做得最好。
小組合作是生生互動最大的平臺,也是實現有效學習的主要途徑之一。學生在思考、討論、交流中,不僅能夠認清“四分之一”這個概念的含義,而且能夠在互動中實現學習的延伸和拓展,探索出這個問題解決的幾種方式,如運用學具測量、運用除法運算解決等,學生學習氣氛以及畫餅狀圖能活躍起來。
三、鼓勵課外探究,綻放生生互動光彩
課外是教學活躍又肥沃的土壤,也是學生最輕松、最怡然自得的交往場地。在教學中,我們應積極為學生們創設課外活動平臺,讓他們當數學的“小實驗者”,把實際生活中遇到的數學問題,擺在學生面前,鼓勵他們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有意義的探究活動,并將活動的成果以數據、表格、作品或者小報告等形式呈現出來,讓互動大放光彩。
例如,教學“表面積的變化”,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表面積變化的規律和特點,并學會利用“表面積變化”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教師為學生設計了這樣一個課外探究活動,讓學生不僅動手操作和實驗,還能加強學生間的交流和互動。
“請各個小組在課后組織一次探究活動,看看把10盒包裝成一包有幾種包法,并討論出最節省包裝紙的包法,下節課老師聽聽各個小組的匯報,看看哪個小組的合作互動最深入,做得最好。”
而在教學“人民幣的認識”中,創設了“我是家庭小管家”的課外探究活動。在這個活動中,筆者要求學生們當一天的“小管家”,根據爸爸媽媽給出的清單,準備好各項開支需要的錢,如購買魚15元、購買蔬菜25元、購買水果20元等,由家長根據學生的表現情況,填寫教師分發的評價量表,為學生打分。隨后,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享實踐成果,并分享識記人民幣的小技巧。
總之,活躍的生生互動是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最好的表現。在小學數學問題解決中,我們應該通過導學、設境、激勵、實踐等方式,激發學生課堂實踐的積極性,誘發學生之間交往的真實渴望,在情感體驗的過程中,推進他們的思維碰撞,實現問題解答的動態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