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是以理解為核心的認知活動,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要立足課內,把訓練學生明主旨、抓要點、理順序、破疑點的良好閱讀理解思路作為著眼點。本文從閱讀理解的定義出發,著重從語言訓練、解析文本、多讀多背、聯想想象、自我反思等五方面進行研究和探索。
關鍵詞:語文閱讀;理解能力;培養
閱讀是以理解為核心的一種認知活動。語文閱讀理解其實就是把握文章主旨和表達形式的思維過程,與這種思維發展同步伴隨的是各項閱讀理解訓練。閱讀理解訓練目的是促進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最終獲得對文章全面、本質的理解。那么,如何立足課內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呢?帶著這個話題,筆者不揣淺陋、雜談如下。
一、 俱收并蓄——加強語言訓練
語言知識是影響閱讀實效的先決條件,是閱讀理解的基石。語言知識包括詞匯和語法兩方面,學生只有足夠多的語言知識“磚瓦”才能建立起閱讀理解這座大廈。一方面,過多的詞匯障礙,閱讀往往難以進行;另一方面,語法是用來傳遞意義,直接影響到閱讀文章的理解深化。對于閱讀理解而言,二者缺一不可。唯有加強學生語言訓練,具備暢通閱讀的充分條件,才能從根本上促使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由低往高的層次發展,進而促成學生閱讀理解的縱向結構。積累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應主動參與對生字、新詞、難句的學習與探索,如此才能為日后語文閱讀理解打下堅實的基礎。總的來說,語文教學應順應閱讀活動的自然進程,分階段對學生實施語言知識訓練,通過豐富學生語言積累,提高學生語言能力,最終促進他們閱讀水平的綜合發展。
二、 析毫剖厘——學會解析文本
入選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名篇佳作,濃縮了作者的學識、才情以及體驗。解析文本,也必然離不開與作者的對話,其貴在“品”。首先,以人品文,品出人之文本特色。通過指導學生解析作品時代背景和作者,走進文本,從而準確地抓住每一篇文章的個性特點和精神脈絡,有助于學生正確地把握文章主旨,促進理解深化。其次,以技品文,品出文體特色。無論是語言運用、內容描寫還是文章組織結構,不同作家都有其獨到之處。教學時應指導學生根據文體特色來理解文章,教師要提供典型模式,點撥關鍵技法,優化訓練。如《梅花魂》一課,由于本篇課文結構并不復雜且主題鮮明,學生也比較容易把握主題和結構。解析文本重點應放在情感體驗這個方面,也就是結合重點詞句體會人物思念祖國的思想感情,讓學生從故事中明白了未來的人生價值取向。教師指導學生解析文本時應緊扣“外公的三次哭泣”這個情節加以展開,以此來抓住文章的魂。
三、 熟讀玩味——指導多讀多背
古人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可見,多讀在積累知識的過程中是何等的重要。語文學習是積累、吸收、消化,多讀多背能夠促進語言理解,使人博大精深、揮灑自如。語文教學要注重朗讀,放手讓學生多讀多背,通過吟誦、體味、揣摩、推敲意會,促進感性積累到理性升華,達到理解的無止境。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依據課標,體現“讀”的層次性。首先,指導學生把字讀準、把句子讀順,把課文讀通。其次,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懂,在讀的過程中理解段與段之間聯系,理解文章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第三,指導學生讀出情感,在反復揣摩和品讀中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朗讀的情感越真摯,對課文的理解就會越深刻。總之,語文教師要扶放結合,在課堂上給學生更多“讀”的時間和機會。“多讀”是閱讀教學的靈魂,“多讀多背”是提高學生閱讀理解水平的重要方略之一。
四、 由此及彼——展開豐富聯想
聯想是指因一事物而想起與之有關事物的思想活動,如果說“靈感”是鳥兒,那么“聯想”就是翅膀。心理語言學觀點認為:“理解的過程就是意義建立的過程”,而在意義建立的過程中,運用聯想又是閱讀思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在閱讀遷移中,觸發學生聯想的途徑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通過情景設置引導學生感受作品的表象,繼而轉化為學生自己閱讀中內在的想象。二是借助生活經驗或閱歷來獲取。我們都知道,對于一些內容熟悉的文章,讀起來往往朗朗上口容易理解,反之則懵懵懂懂,不求甚解。這是為什么呢?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讀者對文本的寫作背景知識不了解,無法進行聯想和想象。“生活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切實帶領學生走進生活,使他們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學生對于文章內容主旨的理解才會深刻、透徹。所謂“洞察力越強,理解越深刻”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如《春》一文中有句話:“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創設生活情境后,學生讀完后就會非常自然地在腦海中浮現出春天綠草萌生、春意盎然的蓬勃景象,進而感受大自然中不可阻擋的力量。如此聯想,就能讓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得到加深和拓展,進入一個忘我的、創造性的新境界。
五、 行成于思——引導自我反思
古語說的好“入乎其內,出乎其外”。閱讀活動也須如此,閱讀時應從形式到內容進行全面的、理性的反思,它包括對全文中心的深刻理解,對文本的脈絡層次、寫作結構特點的深度領悟等。教后知困,行成于思。反思有助于深化問題理解,優化思維過程、揭示問題本質,探索一般性規律。在反思這一環節,教師尤其要放手讓學生自己進行,各抒己見,多向思維才有效。此時教師只需適當引導、點撥、總結,幫助他們溝通新舊知識聯系,促進知識的同化和遷移,進而引發創新性的發現。如教《圓明園的毀滅》一課之后,當學生還在流連勝景,嘆為觀止時,教師提出質疑:“本文作者為何不將毀滅的過程作為敘述重點,而是濃墨重彩的展現當年的輝煌與美麗?”學生經過討論總結后終于懂得了寫作用意:只有重現圓明園這座瑰寶,讓人看見美麗園林的這朵奇葩,才能在失去時扼腕嘆息……
總之,閱讀理解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提高小學生閱讀理解水平也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這需要長期積累和練習。立足課內,教師應從學生認知水平出發,堅持閱讀理論知識指導,不斷傳授學生閱讀方法和策略,如此才能逐步促成學生理解性的閱讀走向深層次。
參考文獻:
[1]董味甘.閱讀學[M].重慶出版社,1989.
[2]高瑞卿.閱讀學概論[M].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
[3]蔡屏屏.影響小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因素及培養研究[J].華夏教師,2015,(12):42-43.
作者簡介:
鄭冬華,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八一希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