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茵葉
摘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語文閱讀教學要以情感為紐帶,情感是語文閱讀教學的根。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不同之處是具有人文性,語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包含著豐富的情感。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運用情感教育,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讓學生通過課文的感悟熏陶情感,提升審美能力和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最終提升語文素養。進行語文的情感教育可以通過積極備課、巧設情境、品讀探析、巧留空白這些教學方法,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從而提高語文素養。
關鍵詞:語文教學;情感教育;語文素養
湯顯祖曾說:“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語文教材中很多課文飽含著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因此,語文閱讀教學便是一個因文得義、以文悟情的過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語文閱讀教學要以體悟情感為紐帶,情感是語文閱讀教學的根。
《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閱讀的教學建議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不同之處是具有人文性,語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包含著豐富的情感。因此,在情感類課文中把情感體悟作為紐帶,充分挖掘課文中的情感資源,讓學生從語文學習中汲取積極向上的情感動力,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品味語言文字的魅力,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注重情感啟發,通過加深情感體驗來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以情感啟發促進學生的認知活動,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 積極備課,儲蓄情感
掌握教材,深入文本,讀通課文是語文教學的第一步,因此備課顯得尤為重要。只有充分研究語文教材,教師才能設計出好的教學設計和學生學習方法,才能找到調動學生積極情感的因素,才能應對學生各種疑難問題,在課堂上揮灑自如,課堂教學才更高效。
語文學習是注重積累、涉及面廣的學習,一節課的學習并不能產生質的改變,只有通過廣泛涉獵、不斷積累,語文學習才能體現其效果。語文教材中不少課文有特定的歷史背景,正所謂“知人論世”,了解作者、了解課文的歷史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與文本產生共鳴,以情感啟發促進學生的認知活動。
李清照的《聲聲慢》是一首眾人耳熟能詳的詞,一般認為這是一首悼亡詞,表現詞人夫亡家破,晚年孤苦無依、飽經憂患和離亂生活的哀愁和凄傷之情。同時很多人認為其中包含愛國情感,但大多卻只是簡單地把個人境遇與國家興亡聯系一下,重心依然是喪夫之痛。于是,這個重要的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內容,就在粗淺的表面認識之后被忽略了。筆者認為,這首詞中所含的情感不僅包括悼亡,還包含愛國之情。只有講透這一點,才能讓學生從心底里認同詞人偉大的愛國情懷以及孤苦獨居的孤愁之感。通過剖析,使學生非常明確地看出了這首詞的獨特之處,它不是單寫兒女之情,也不單寫家國之恨,而是有交織有比較的。作為一個女人,她做不到從悼亡的泥沼中脫身,但她沒有像大多數女人一樣被深深的喪夫之痛淹沒,而是在人亡家破后更關注國家的命運。這是一個至真至純、至柔與至剛完美結合、一個封建時代的女子無法超越的李清照。當學生們情不自禁地對詞人心懷崇敬之時,愛國之情也感染了學生,以情感啟發促進學生的認知活動。
二、 隨文入境,激發情感
古語云:情以物遷。教師需要根據課文設置特定的情境,學生隨文入境更能促進情感的迸發。情感教育是一種審美教育,學生首要的是要理解文章的意思,才能進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里;其次教師需要根據課文設置特定的情境,讓學生能夠隨文入境,體會文章的主要思想內容。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創造條件,如聯系學生已學習過的課文,布置相應的教學環境,創造情境,渲染氣氛,引領學生走入課文的情境中,調動起他們的感情,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主要思想感情,讓學生深入文本,與作者的思想發生碰撞,讓“動情”至“曉理”循序漸進。
如在學習《虞美人》這首詞時,教師先播放歌曲,接著動情描述大致情景:“聽著這首動人的歌曲,我們似乎看到了一代帝王被囚禁之時的落魄、無奈、哀愁;我們似乎聽到了他撕心裂肺的吶喊;我們似乎看到他在靜寂的月夜,獨自一人倚著欄桿,深情遙望故國”。在這個片段的教學中,老師首先讓歌曲帶領學生進入課文情境,引起學生共鳴;接著通過描述讓學生有更為深刻的體會。古語說:“詩言志”,朱光潛認為詩歌的語言表現情感,這里老師創設的情境,帶領著學生走進了課文的情境中,學生的情感也同時被調動起來,學生如身臨其境,自然而然與文本、與詩人產生共鳴,學生的心靈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與作者走得更近,與作品走得更近。
三、 品味語言,體會情感
呂叔湘認為語文教學中,語言是非常重要的,語文教學要“從語言出發,再回到語言”。對文本的語言的理解,是深入文本的第一步,通過反復品讀文本中的語言文字,尤其是文本中凝結著作者深情厚意的詞句更加要多加品讀。引導學生細讀文本,品味語言,尤其是文章的關鍵詞、關鍵句,細嚼慢咽,把這些關鍵詞、關鍵句作為理解課文的導線,從而理解課文的主要思想感情。
趙志祥老師在教授《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教師通過對文本中的意境的品味,如“白鷺”“桃花”“流水”“鱖魚”“蓑衣”“斜風”“細雨”,短短的詞,卻有一系列的意象,由這個意象出發,引導學生體會其中的意境,從而理解詞的主要內容,體味作者的情感。
四、 巧留空白,升華情感
中國的文化推崇“言有盡而意無窮”之美,在我們的語文課文中,不少的文章有“留白”,這樣的“留白”也是很多著名文章的寫作方法。找準文章的“留白”,并且讓學生聯系平時生活的實際,結合自身的情感體驗,發揮聯想,體會作者未說明的意義,挖掘出文章的深刻內涵。在填補留白的過程中,學生首先要走進課文,并且把積蓄的情感釋放出來,通過說和寫的方式,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提升了學生人文素養及語文素養。在《琵琶行》一課中:“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琵琶女演奏完了以后,周圍靜悄悄的沒有一點聲響,看似無言,卻飽含著深深的情感,琵琶女、作者、學生的心弦已被撥動,教師可以利用這一契機,抓住這一留白,訓練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寫完后分享交流,放飛學生的思維,學生的情感就如源源不斷的泉水噴發出來,情感教育與語言運用能力都得到了培養。情感把握住,理解文章主題便輕而易舉。這就是所謂的“情之所至,一往情深”了。
總之,情感教育在語文教學中是一條關鍵的紐帶,隨文入境,由境悟情,以情悟文。教學的方法、教學的角度,每個教師有不同的側重,無論采取的是什么樣的方法,讓學生理解課文內涵,以情感體悟促進學生的認知活動,提高他們的閱讀分析能力,提高語言運用能力,提高語文素養,是我們追求的目標。新時代的發展,每個時代的學生也是有各自的特點的,教師要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改進教育方法,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讓經典作品滋潤一代又一代人的美麗心靈。
參考文獻:
[1]湯顯祖著,藺文銳評注.中華經典名劇·牡丹亭[M].中華書局出版社,2016.
[2]孔子著,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M].中華書局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
劉茵葉,廣東省深圳市,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星河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