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堂好的語文課得有“三味”,即語文味(動情誦讀、靜心默讀的讀味,圈點批注、摘抄書作的寫味,品詞品句、咬文嚼字的品位)、人情味(有情趣,注重情感熏陶、價值引領,以人為本、充滿人文關懷,真正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書卷味。
關鍵詞:困惑;朗讀;啟發;創新
語文課程歷來是各級各類考試的必考科目。對學生來說,語文課是一門不學不行、學了好像又白學的課程,中國的學生不重視自己的母語,不重視學習語文,不重視自己國家的語言文字,這種現象也是語文老師的困惑之一。
新課程改革,為語文教學帶來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教學理念,帶來了極具建設性和挑戰性的語文教學新設想,同時也為建設提供了自由度很大的空間,不再束縛教師的手腳,鼓勵教師在教學中發揮個人的創造性。可權力一下放,教師反倒不知所措了。許多語文教師發出了教了十幾年、幾十年書,反而“越教越不會教了”的感嘆。
如今的學生非常喜歡上語文課,恐怕沒有幾個老師敢肯定!原因何在?除了當前愈演愈烈的應試教育惹的禍,恐怕就是我們語文老師自己的問題了。所以我們要讓語文課“有滋有味”。我校2012學年開始,進行了“互動探究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互動探究課堂”以人為本,提出“四動”教學模式,即“師動、生動、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把“接受性學習”與“探究性學習”有效結合,體現“指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觀,體現學生主體性的同時,沒有忽略老師的主導性,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四動”靈活運用。“互動探究課堂”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局面,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講授式”學習。引導學生建立具有“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 新型的學習方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更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但要全程學生參與課堂,離不開教師的主導,因此,課堂中,教師的“導”顯得尤為重要。
一、 利用朗讀感悟,創建“語文味”課堂
新課標提出:“閱讀教學以學生朗讀為前提,不能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 古人又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語文重在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語文課應該是學生欣賞美文的一個過程,這也是我們常說的與文本對話的過程。學生閱讀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教師不能越俎代庖,不應該用自己對課文的深加工來替代學生閱讀的艱苦求索。應該讓學生自己去品味其中的精妙處。因此,對文本的關鍵處、精彩處,要讓學生精讀品味;對課文入情入境處,要讓學生朗讀感悟。讓學生在細細咀嚼中體悟語句的精妙,進而深入文本之心,深入作者之心,深入事理之心,入其境,會其義,悟其神。
因此,學習語文首先要努力培養學生的朗讀習慣。
課堂是訓練、提高學生朗讀能力的主要陣地,但僅靠這一點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教師的指導尤為重要。每接手新的學生,我都“先入為主”,利用自己的朗讀強項,精心設計一次展示自己的精彩朗讀,吸引學生,在學生驚訝的同時,告訴學生:“你們也可以這樣。”
朗誦是學習一篇課文的重要步驟。學生通過朗讀,達到與作者心靈的對話和交流、溝通,解讀作者對這個世界的獨特觀察、獨特感受和獨特思考。課堂上要做到以讀為主,以讀入情,以讀悟意,以讀感知,以讀促思。在老師的提示下,學生讀文本,讀精句,讀感悟,反復體悟語句的精妙,深入文本,深入作者之心,文章就“其義自見”了。用朗讀來促進語文課堂的“語文味”,這比老師的枯燥無聊的講解效果好得多。
二、 以啟發引導,構建“人情味”課堂
學生的學習是主動的,學習者不是被動地刺激接受者,教師應當改變課堂教學方法,多啟發引導學生,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高效課堂的精髓就是:
老師少講精講,學生多思多練。優秀教育工作者孫維剛說:“通過知識的教學培養學生的智力素質,造就一個強大的頭腦,把不聰明的孩子變聰明,讓聰明的孩子更聰明。”
教師的引導是一門藝術,何時需要引導,如何引導,需要經驗和智慧。孔子曾論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要在學生思而有所得,但卻不能準確表達時予以疏導。
作為一個優秀的教師,想要出成績,必須吸取一切的教育經驗,不斷地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技能,不斷地更新觀念,轉換思想,掌握不停發展的先進教學理論,同時,教師還要以良好的情感狀態進入課堂,用自己的個人文學底氣感染學生,在講授課程時,投入激情,投入課文,以自己的感情來影響學生,讓學生和老師共同投入課文。學生自我意識的培養、豐富的想象力的激發、個性的張揚及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建立等等,都需要一個民主、開放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氛圍。教師處處以學生為主,以啟發引導來激勵學生,必能構建一個和諧的富有“人情味”的課堂。
三、 以創新設計,營造“書卷味”課堂
21世紀是高度信息化的時代,面對知識經濟的挑戰,教育創新和創新教育勢在必行。如今教育界最流行的一個詞語恐怕就是“創新”。為了追求創新,有的教師不是從根本上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而是追求花里胡哨的虛偽美麗,使語文課堂出現了一些五花八門的怪現象。有的教師為了營造氛圍,創設情境,濫用音樂、錄像,甚至在學生思考問題時也放音樂“伴奏”。有的教師甚至把語文課上成了音樂課、政治課、小品表演課等等。在他們看來,語文課上得越熱鬧越能說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越花哨越能體現創新思想。我們不禁要問,語文課這樣“創新”下去,還有什么文化底蘊和人文含量可言?還是語文課嗎?
教師的創新精神和對教育制度、教學內容、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創新意識于創新能力是至關重要的條件。而教育創新是要求教師積極投入教育科研,在教育實踐中提高教育科研的能力。特別在今天,學生思想活躍,見多識廣,求知欲旺盛,教育只有具備多方面的興趣和修養,才能提高多種途徑,利用多種機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進他們深入鉆研問題,解決問題,教師才能勝任“教書育人”的神圣職責。
“沒有教師生命質量的提升,就很難有高的教育質量;沒有教師的主動發展,就很難有學生的主動發展;沒有教師的教育創造,就很難有學生的創造精神。”(葉瀾語)教師的素質,決定了課堂的質量,教師的水平,決定了學生的命運。
所以語文老師要有扎實的知識功底,良好的學業修養,才能有創新的理念,才有吸引學生的課堂。因此作為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必須踏實、勤奮,多一些有實用價值的創新設計。比如在開頭的導入、問題的設計、空白處的聯想想象、結尾的拓展延伸等環節多下些工夫,精心構思,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博采各科知識,涉獵各門知識,音樂、美術、體育、生物、地理等方面的知識都對語文教學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更要涉及其他方面知識,軍事、科技等,不一定精通,也要略懂一二。這樣一個“知識淵博”的老師,學生也會覺得老師充滿“書卷味”,他不用過多的言語,只要往那兒一站,就有一股強大的氣場,就有一種獨特的韻味,一種綿遠深厚的書卷味就充溢了課堂。學生也由此受到感染,愛上語文課。
語文教學不是鏡中花,也不是水中月;不是空穴來風,也不是象牙塔。花拳繡腿,表面文章,搞不出語文教學。惟有真實,才有價值。面對洶涌的課改大潮,作為教師,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摒棄雜念和功利思想,直面曲折和失誤,走符合改革規律的教學之路。總之,采用什么方法不必拘泥于某種定式,還是那句話:合適的就是最好的。
參考文獻:
[1]王云峰,馬長燕.語文教學基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張明坤.教師教出好成績的十大技巧[M].吉林大學出版社,2010.
[3]鄭洪利,寇平平.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
夏燕清,廣東省廣州市,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荔城街荔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