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太誼
中圖分類號:D25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7)11-000-01
摘 要 農村社區是農村社會服務管理的基本單元。隨著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我國農村社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本文以一個街道為樣本,對其在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的基本做法、存在問題進行剖析,并提出相關的施政建議。
關鍵詞 農村社區 建設問題 對策建議
近年來,青島萊西沽河街道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深入宣傳調研,全力組織實施,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呈現出試點先行、統籌發展、穩步推進的良好態勢,并取得階段性成效。
一、基本情況
1.總體布局規劃。現行區劃調整后,沽河街道總面積達到167.3平方公里,轄99個行政村,7.6萬人口。根據地理特點、傳統觀念、人口規模及發展方向等因素,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則,按照龍頭企業帶動型、小城鎮集聚型、公共服務集中型3種類型將全街道99個村布局規劃為15個社區,分別是:莊扶社區、牛溪埠社區、沙埠社區、欒家寨社區、甲瑞社區、大高嵐社區、孟格莊社區、胡埠莊社區、潘格莊社區、孫受社區、郎莊社區、花嶺社區、西周社區、董家山后社區、北張家寨子社區。
2.社區進展情況。2014年開始續建莊扶、沙埠2個集聚類社區,莊扶社區完工樓房7棟,安置居民356戶,新開工多層2棟,沙埠社區開工建設多層4棟。新建欒家寨社區。15個社區服務中心全部建成啟用。莊扶社區是沽河街道社區建設的亮點,屬龍頭企業帶頭型集聚類新型社區,以后莊扶村為中心村集聚新建,覆蓋8個村莊,共2101戶、6787人。社區規劃占地39.596萬平方米,住宅面積19.216萬平方米,安置農戶2101戶。社區建設分三期實施,作為社區建設主體,九聯集團已累計投資2.6億元,先后拆除舊房4.96萬平方米,建設住宅樓27棟、老年公寓5棟。社區續建多層3棟、高層2棟。目前,社區住宅樓已遷入居民690戶,老年公寓安排居民150戶,入住率達100%。
二、目前社區建設存在的問題
由于區劃調整的原因,沽河街道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在規劃協調、推進建設等方面的任務顯得更加繁重,各種矛盾和問題在建設過程中也日漸凸顯。結合整個調研情況來看,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問題。
1.認識問題。從目前來看,全市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各項公共配套設施還沒有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工作。一是不少群眾對新型農村社區的概念認識不清,在調研中近三成的群眾從未聽說過新型農村社區這回事。二是不少群眾對現在的居住環境比較滿意,受傳統觀念影響,習慣于獨門獨院式的居住生活方式,生產生活成本相對較低,加上生產設備存放、老年人生產生活等方面的需要,調研中有近四成的群眾不愿住樓。
2.資金、補償和安置問題。一是搬進新樓個人需要負擔多少資金,住樓的裝修費用怎么解決,生活用水電暖、物業等費用如何處理,農機具和秸稈、雜物怎么存放,拆遷后群眾暫時安置在哪里等問題急需解決;二是群眾以房屋換樓房的底線是1平換1平,有近七成的群眾傾向于至少在1平換1.5平以上,大多數群眾對住房面積需求在80-120平之間,按照農村現有住房面積,很有可能出現一家需要分兩套或多套樓房的情況,需要慎重考慮以我們的社區建設情況是否能夠承受。
3.土地問題。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上,我們主要是利用土地增減掛鉤、占補平衡政策,取得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用地。但目前如果對農村老宅基地的拆遷,群眾難免會坐地要價,要求高額的拆遷補償資金,從調研情況來看,按農村標準的四間房計算,金額至少要在15萬元。
4.生產問題。種植業、養殖業仍是當前街道大部分農村群眾的主導產業,由于鄰近村莊群眾種養習慣不盡相同,入住一個社區后,半徑擴大,增加群眾種植投資,短時間內難以形成明晰的支柱產業。很多群眾沒有其他的謀生本領,所以有近六成的群眾希望在住樓后仍然靠種地、養殖解決收入問題,尤其是現在年輕人大部分都在外上學或打工,農村居民趨于老齡化,年齡在五十歲以上的群眾這個想法尤為強烈。
5.其他問題。一是相當一部分農民參與積極性不高,加上多數農民外出務工,不少先富起來的農戶大多已在城鎮購買了房產,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缺乏直接受益群眾的有力支持。二是當前社區建設的重點多在社區服務中心、樓房建設上,水、電、路、氣、醫、學等配套設施建設滯后,服務管理缺位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群眾的積極性。三是新型農村社區公共基礎設施主要由街村兩級來投入,資金跟進不及時,推進難度較大。
三、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對策建議
農村社區是農村社會服務管理的基本單元。隨著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我國農村社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現就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1.進一步加強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宣傳和研究,讓廣大群眾知曉開展這項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根據街道實際,研究支持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配套政策;進一步加強協調對接,積極爭取上級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用地的扶持力度;嘗試多元投融資渠道,盡可能大的緩解街道財政壓力。
2.給與以房換樓的群眾合理的優惠政策,正房換樓房至少要在兩不找差的原則上進行,并且給群眾裝修和物業、水電暖補助。
3.完善社區功能和服務,吸引農戶主動遷入社區。村集體或參建企業利用政策獎補資金,建設一部分權屬歸村組集體所有特殊戶型或是老年人居住區,最好是平房,讓孤寡老人或行動不便的群眾使用。
4.每個社區都規劃建設一定面積的“周轉房”,無償提供給房屋已拆暫無地居住的群眾使用,集體所有、流動管理。對不愿住周轉房的特困戶、孤寡老人還可根據自己意愿安排到中心敬老院生活,其他群眾可給予一定的租房補貼。
5.新建農村社區必須保證每戶至少一個30平米以上的車庫一個,除了停車還能放農機具和雜物,秸稈則可通過還田、青貯、氣化和集中收購后賣給相關加工企業。
6.合村并居后,土地規模經營、土地向種養能手或農業合作社集中已成為趨勢。農民以土地入股成立合作社,除每年基本分紅外,入股農民可以“農業工人”的身份到合作社勞動,領取工資。
7.完善農村社區服務體系。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專業經濟組織為基礎、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村社區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