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坤
【摘要】當前,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宗旨,使得絕大多數中職學校呈現“重技能,輕理論”的教學特點,最終導致德育課的教與學處于非常尷尬的境地。在分析當下中職學校缺失中國傳統文化滲透的現狀的基礎上,論述了中職德育教學中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滲透的重要性,并探討了一些在中職學校德育課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具體做法。
【關鍵詞】傳統文化教育 中職學校 德育課 滲透近年來,中職學校的學生素質每況愈下,學生管理工作難度越來越大。究其原因,一方面,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多元文化特別是網絡文化的沖擊,使部分青少年染上了許多不良行為習慣,整體素質下降;另一方面,中職學校的招生越來越難,招生門檻越來越低,學生質量參差不齊。特別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學校把重點更多地放在了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訓上,而忽略了對學生道德修養的培養。因此,要加強中職學校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重視傳統文化教學在中職德育教學中的滲透顯得尤為重要。
一、當下中職學校缺失傳統文化滲透的現狀
(一)學校方面
“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宗旨使得中職學校在實際教學中把重點更多地放在了學生職業技能的培訓上,而忽視了對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淡化了對文化課的教學,職業技能課的教學時數遠遠超過德育課等文化課的教學時數,尤其是傳統文化的滲透式教學更是少之更少。某些職業學校的德育課不被重視,成為其他主干課程補空的替補學科。
(二)教材方面
德育課的某些教材在編寫上還不是很完善,存在著一定的缺陷,有些內容如《經濟政治與社會》的某些章節距離學生很遠,已經不符合時代的要求,經濟政治理論性極強,教師講起來枯燥無味,學生聽起來無聊無趣。教師很難把傳統文化與經濟學政治學理論融會貫通,達不到德育教育的育人效果。
(三)教師方面
德育課教師自身的文化素養也是中職德育課中缺失中國傳統文化滲透的一個重要原因。個別德育課教師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都知之甚少,對傳統文化相關的教材和課程缺少深入的了解,無法用傳統文化的魅力去感染影響學生。
(四)學生方面
中職學校的學生大部分來自于初中畢業生,這些學生成績較差,習慣不良,嬌生慣養,自私自利。來到職業學校后,他們沒有了高考的壓力,無需壓制自己的情感與行為。有些學生染起了黃頭發,穿耳洞,若和他們講“身體發膚,受之父母”這樣的古訓,他們大都嗤之以鼻。部分學生沒有自己的學習目標,來到職校只是混日子而已,表現為說謊、偷竊、欺侮同學,頂撞老師,不守紀律,玩游戲成癮,甚至打架斗毆,其學習狀態十分令人擔憂。
另外,學生對德育課的重視程度不夠,把德育課看成是空講大道理,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學生聽課味同嚼蠟,教與學都處于非常尷尬的境地,勢必影響教和學的效果。
二、中職德育課中加強傳統文化滲透的重要性
(一)加強傳統文化滲透,有利于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德
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德是中華民族經過五千年的文明發展,歷代流傳下來的寶貴的道德文化遺產,它包含了優秀的民族品質、優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氣節、高尚的民族情感和良好的民族禮儀等方面。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只有在德育教學中不斷地滲透中國傳統文化,才能使學生更清楚地認識我國傳統文化積極的一面,才能更好地發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美德。
(二)加強傳統文化滲透,有利于提高中職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中職學校德育教育的最基本的目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而傳統文化在德育方面的精髓包括四個方面:第一,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作為中職生,踐行愛國主義就是從自身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努力學習,使自己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具有班級榮譽感,積極參加活動,為班級爭光。第二,仁愛教育。對于中職生而言,在人與人交往中要學會恭敬禮讓,懂得真誠地對待他人。第三,人生價值觀與社會價值觀教育。作為中職生,要學會做一個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人,學會做一個能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人。第四,理想教育。每個中職生都要清楚自己的理想并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
(三)加強傳統文化滲透,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和健全的人格
傳統文化為中職學生的德育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是一個鮮活的載體,具有源泉和指引作用。比如,傳統文化包括許多經典之作,研讀這些經典之作,學生能夠感受優秀文化的魅力,體會并領悟親情孝心、愛崗敬業、愛國與責任等這些優良品質,然后對照自己,反省自己,從而逐步提高自己,并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和健全的人格。
四、傳統文化教育在德育課中滲透的途徑
(一)加大中職德育教材改革的力度,轉變德育教師的教學觀念
關于中職德育教材的改革可以增加一些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知識點,可以適當地編寫一些小短文、小故事,介紹一下我國人民傳統的生活方式、行為禮節和道德觀念等;還可以在教材中附錄一些我國傳統文化經典的文學藝術作品。
(二)加強中職生日常文明禮儀習慣的養成
禮儀教育,自古以來就是對人進行道德教育、完善人格的一種重要手段。學校應結合實際情況,重視中職生日常文明禮儀習慣的養成,通過設立文明禮儀監督崗,開設傳統文化專題講座、文明禮儀知識大講堂,舉辦文明禮儀知識競賽、職業禮儀展演等系列活動來加強對中職生的文明禮儀教育,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引導學生的審美取向。
(三)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習傳統文化的活動
為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和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加厚學生的人文底蘊,培養審美能力,我們可以將德育課的課堂教學延伸,滲透到課外的引導學習中。如:在全校組織學生開展“誦讀中華經典詩文”的活動。可以選讀《弟子規》《三字經》《孝經》《大學》《增廣賢文》等經典著作。安排固定的誦讀時間,師生同誦一起成長。或者利用早晚自習時間讓學生自己吟誦,并舉行一些“中華經典詩詞誦讀大賽”,讓學生在誦讀比賽的過程中,培養語感、積累語言材料,感受中華民族祖先留下來的古詩文的美妙,對學生潛移默化地進行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教育。
(四)以傳統節日為切入點,拓寬學生認知結構,豐富學生學習生活內涵
在平日的德育教學中,教師應改變學生的觀念,每遇到一個節日,應主動收集一些資料,利用課前五分鐘時間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讓他們對中國的傳統節日有所了解,特別是一些有紀念意義的節日、民俗等。例如,中秋節。在中秋節來臨之際,引導學生查詢和中秋節相關的一些信息材料,如我們的中秋節是怎樣過的?有哪些習俗?學生在調查取材中,學到了許多新知識,不但了解了民族風情,還讓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都有傳統文化的存在。
總之,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廣泛而豐富的德育教育資源。作為德育教師在結合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教學時,應該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且選擇合適的教學切入點,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不斷充實教材內容。還應該大膽地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入社會,親身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做到“知行統一”“學以致用”。此外,還要不斷提升教師自身的文化修養,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
參考文獻:
[1]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
[2]羅靜.當代中職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今日中國論壇,2013,(11):51-52.
[3]姚穎麒,李姝睿.傳統文化對教學的影響探析[J].時代教育,2014,(01).
[4]秦嶺,闞先學.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J].滄桑,2013,(06):24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