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嘉妍
摘要:《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和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1]新課標的倡導,使“對話式教學”成為當前語文閱讀教學較重要的理念。然而,“對話”在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含義。因此,有必要對“對話”理論做一番系統梳理,在此基礎上闡述對話教學理論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新課標;對話理論;語文教學
一、對話理論的提出
狹義上,對話指人際間用言語進行交流和溝通的過程。廣義上,其既包括人與人之間,也包括人與各種精神產品比如文本之間的交流。正如巴赫金所說,只要說者與聽者、作者與讀者之間具有“同情和反對的關系、肯定和補充的關系、問和答的關系”,處于“相互作用”的狀態之中,都應看成是對話。
在此基礎上,對話研究進一步發展。對話理論實踐研究先驅戴維·伯姆看來,對話不再是一種簡單的交流方式和手段,而是上升到理論的層面,即“對話理論”。伯姆認為,這種對話理論旨在從新的角度探索人類的體驗歷程,其中更為重要的是探索人類思維的作用方式。人類的思維不是對客觀現實的全部再現,它只是一種有限的媒介,生成于集體之中,并在集體之上維持。
二、對話教學的內涵
從狹義上看,對話教學是以對話為手段,通過師生、生生的相互啟發和討論,開發學生創造潛能的教學活動。從廣義上看,對話教學是以對話精神為原則,合理協調教師、學生及文本三者之間的關系,開發師生創造潛能的教學活動過程。對照狹義和廣義的內涵,我們不難發現,前者僅僅將對話作為一種手段,而后者給予對話教學更豐富的內涵,它己將對話作為一種精神和原則。實際上,不管以何種方式呈現,只要是在對話理念支配下的教學,都可以看作是對話教學。
三、對話理論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新課標的倡導,使教育界進一步意識到對話教學的重要性。回到語文教學,要在語文課程中開展對話教學,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定位好對話的角色
對話教學過程是師生互相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不是簡單知識傳遞的關系,而是雙方在對話中共享知識和經驗、共同體驗、相互融合的人際關系。因此在“對話”教學中,一方面,教師既要保持必要的權威,給學生創設質疑的契機,教學生進行質疑的方法,又要以一種伙伴的態度關照學生,與學生平等交流,給予學生質疑的機會。另一方面,學生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己發自內心的疑問來理解文本,從而抓住自己不懂或似懂非懂的地方進行質疑。
(二)營造平等、民主的對話氛圍
人格平等和教學民主是對話教學的前提。離開了平等與民主,對話教學就會滑向原來的灌輸性教學,呈現原來的灌輸與被灌輸、訓戒與被訓戒的關系。心理學家羅杰斯指出,要想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必須要形成和發展學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此,在對話教學中,要營造一個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圍,使課堂成為師生充滿愛心、富有差異和個性的對話平臺。作為課堂的主導者,教師要走下傳統的教學神壇,在作為組織者與引導者的同時成為一個學習者和參與者。如此一來,學生才敢暢所欲言。通過對話,師生進行自我反省與督促,促進教學的順利開展。[2]
(三)設置有價值的問題
對話是圍繞話題展開的。從對話的三要素(聽者、說者、話題)看,話題是對話交流的核心。要使對話有效,話題必須有價值,進而生成問題。
這里指的問題不是的簡單問題,對話教學的問題,必須是“真問題”。“真問題”應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問題本身要有挑戰性,即符合“最近發展區理論”的要求,其寬度和深度能激發學生參與對話的內在動機;二是問題的初始狀態和目標狀態間的缺失能夠彌補,且彌補的內容是開放發散的,彌補的結果是學生的認知結構出現量變和質變。值得注意的是,要讓學生發現問題是否為“真問題”,是否有意義和有價值,這就需要教師給予適當的的指導。
在此基礎上,教師可通過問題式閱讀教學實現閱讀對話教學。在問題式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通過與文本對話,產生問題;針對問題的點撥,進一步展開生生對話、師生對話;在此過程中通過啟發式、問答式、討論式等方法解決閱讀中產生的問題,從而實現知識建構。
(四)給予充分的思考、交流時間
對話要有效,首先要有時間保證。既要有充分的讀書時間,還要有充分的思考交流時間。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前布置學生預習課文,讓學生自讀課文并且搜集相關資料;在正式授課時,可要求學生帶著問題通讀課文;接而引導學生對關鍵字詞句進行品讀賞析;課后可以讓學生進行拓展性閱讀訓練。[3]
在實際教學中,許多老師為完成教學任務,留給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時間少之又少。要真正實施對話教學,教師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與文本對話。有了足夠時間,學生才能獨立、深入地與文本對話,從而構建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只有這個基礎上,才能進行下一步師生、生生之間的課堂交流對話。
(五)尊重豐富多彩的對話結果
學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每個學生的生活經歷都不一樣。在此基礎上,不同學生的文化修養、性格愛好、美學修養等都會影響到文本閱讀理解和鑒賞,閱讀的結果會帶上強烈的主觀色彩。但正是這些差異,構成了課堂合作的“多聲部”,使得課堂生成了精彩。[4]因此,在對話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意見,改變用唯一的標準去評價學生的方式。也許學生的觀點稍顯幼稚,但只要學生的解讀于理或于情能自圓其說,就要盡可能保持他們的積極性。當然,這里并非說學生所有的突發奇想教師都應尊重。對于價值觀出現偏差的學生,教師要給予及時有效的教育。
曾有人說過:“一種成功的語文閱讀教學,就在尋找作品潛在含義、教師所理解的含義和學生所能接受的含義這三者的交叉點。”其實這種交叉點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找到,但是尋找這種交叉點時沿路的風景卻非常迷人。對話教學的意義就在于此。相信在尋找交叉點的路途中,每節課都會呈現最美的瞬間,都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
[2]溫亮.淺論有效對話教學在高中語文課堂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下旬刊),2017(45)
[3]谷珍麗.對話理論及其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實現[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116)
[4]孫建軍.語文對話教學[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