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
【摘要】當今網絡的發展促進了學習方式的變革。由于傳統協作學習和計算機支持的協作學習的不足之處,使混合式協作學習的理念開始深入人心,隨著其在實踐中的應用范圍逐漸擴大,對模式的需求不斷增多。本研究在已有混合式協作學習模式基礎上,結合微信特點,構建一種新的混合式協作學習模式,以促進學習者學習績效。
【關鍵詞】混合式學習 協作學習 微信
【中圖分類號】G647.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5-0012-01
一、引言
近年來,人們將CSCL與面對面協作學習相結合,使兩者運用混合式學習的理念,形成了混合式協作學習的理念。此外,與傳統平臺相比,微信以便捷、實時、群發等優勢迅速積攢了大量用戶,為網絡學習提供了新的平臺。尤其對易接受新事物的中學生而言,對其功能了如指掌。由此可見,應用微信開展混合式協作學習的條件已經成熟。
本文在借鑒已有模式基礎上,結合微信構建了一種新的混合式協作學習模式。新模式的提出,使混合式協作學習理論更加豐富,對高校教學模式的開發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主要發揮微信優勢,將微信群和公眾平臺作為網絡學習環境,結合傳統課堂,促進協作學習能力。
二、模式構建及應用
(一)模式的構建
本人基于微信對已有模式整理,構建出新型模式框架。
課前教學分析,包括學習者特征、內容和目標三方面,以便選擇教學內容,明確學習目標;
上課伊始教師整體講授所學內容并分組,每組為3~6人,其次對小組角色分配,盡可能給所有學生參與的機會;
接下來小組協作學習,包括課堂協作和在線協作。在線協作主要基于平臺中各種資源(課件、文檔、視頻等),并在微信群中討論,最后達成一致意見。過程中討論很重要,課上也以討論為主,進行班級和師生討論,整個過程不斷重復和升華直到完成任務;
最后小組展示作品,教師提出建議。整個過程中,評價始終伴隨其中,包括組內、組間和教師評價等。
(二)模式的應用
1.對象
以高二《信息技術》網頁制作與設計模塊為例,選取兩個水平相當的班級,A班為對照組,B班為實驗組。
2.實施過程
(1)準備階段。模式應用前對班級前測,根據設計的問卷調查學習者原有水平和認知技能,為具體實施提供依據。
(2)實施過程
①課前準備。教師將資源上傳到公眾號。第一節課時,告訴實驗組本模塊內容將采取新的模式進行學習,以便學生有心理準備;接著進行分組及任務分配,以便自主學習時小組討論交流。對照組學習模式不改變,依然用傳統方式,僅在課堂討論。
②學習過程。在線協作。課下學生自主學習,遇到困難時與小組討論,記錄員要起記錄作用,整理組內問題,供課堂協作時討論和深化。教師起監控作用,不輕易參與討論,必要時可引導學生。
課堂協作。帶著問題走入課堂,首先小組發表意見,組間相互討論,共同完成任務。之后師生互動,教師提出建議,拓展學生思維。
作品展示。各小組派代表上臺演示。演示后針對問題鼓勵學生討論回答,有效提高組間互動。最后教師展示所有小組的記錄報告,提出存在的共同問題,與班級討論提出解決方案和改進意見。
③混合評價。整個評價分為課堂和在線兩部分。課堂評價由組間評價和教師評價構成,在線評價以組內評價為主。多元評價使每個學習者都擔負起責任。根據量表打分,分別給出個人和小組分數,并在最后計入總結性評價中,使評價更加公平與公正。
三、結束語
微信支持的混合式協作學習模式將網絡和傳統課堂相結合,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根據實際情況來使用。通過比較分析運用新模式的學習效果,使傳統課堂與新技術相融合,更好的促進學習。此外,研究存在很多不足之處。首先,新模式框架太籠統,使其未來實施時可能會有問題;其次,教學計劃不夠完善,驗證結果具有片面性,未來可以從師生或小組交互等角度分析模式帶來的內在影響;最后,關于混合式協作學習的理論與實踐有待深究,若有機會可通過團隊進行深層研究。
參考文獻:
[1]黃榮懷,周躍良,王迎.混合式學習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社,2006:42.
[2]羅俊麗.基于網絡空間的混合式協作學習模式應用研究[7].軟件導化,2015.07.
[3]李峰.混合式協作學習模式在教學中的研究與應用[D].東北石油大學,2012.
[4]Yeh,Yu-chu.Integrating collaborative PBL with blended learning to explore preservice teachers development of online learning communities[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10.06.
[6]彭紹東.從面對面的協作學習、計算機支持的協作學習到混合式協作學習[J].電化教育研究,2010,(08):42-50.
[7]汪瑾.云環境下混合式協作學習教學模式研究[J].科技視界,2016,(23):104+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