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曉佩
【摘要】預習是學生學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基礎,同時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的重要方面。教師借助預習單,可以科學、有效地指導學生預習。教師應該重視預習單的設計,以此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有目的地閱讀文本,自主探究,并在預習中讓學生掌握一些方法、技巧,讓預習單真正為教學服務,成為“生本高效”課堂的助推器。
【關鍵詞】預習單 生本高效 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5-0047-02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為學生創(chuàng)設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huán)境。”新課改以后,語文課時有所減少,語文課堂教學的任務相當重,迫切需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預習單的由來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 不預則廢”。學生的預習在學習知識的整個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在教學中卻發(fā)現(xiàn),學生的預習情況不容樂觀,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學生“瞎預習”。 部分學生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預習方法不正確。二是教師“一刀切”。教師規(guī)定好預習步驟,學生按步驟生搬硬套。為了讓學生能盡快掌握正確預習的方法,避免籠統(tǒng)、單調、低效的預習內容,我將每一課的預習內容設計成預習單,幫助學生有效預習課文。
二、預習單的設計與操作
(一)預習單設計原則
1.目標性原則
預習是為學習新課服務的,因此,預習單的內容設計不能想當然,而應以文本的學習目標為指向,符合年段特點和課標要求,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比如在《只有一個地球》預習單中,第四項“理脈絡,知大意”,不僅是本課的學習要求,也是課標對四年級學生的重點要求——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2.主體性原則
預習單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有效預習,因此預習單的設計要為學生提供學習的策略,傳授學習的方法。我們設計預習單要做到“心中裝學生”,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fā)。預習單的設計不僅僅在于給教師的課堂講解埋下伏筆,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只有一個地球》預習單的設計將預習課文和學法指導有效融合在一起。學生按照該預習單的提示進行預習,每一步該干什么,清清楚楚。久而久之,學生在預習單的幫助下不僅能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且能夠生長成為使學生終生受益的能力。
3.層次性原則
預習單的設計要關注不同水平的學生, 教師設計前要清楚哪些內容是必須掌握且能掌握的;哪些內容是通過努力大部分學生可以完成的;哪些內容是少數(shù)學生可以完成的。在《只有一個地球》這份預習單中,前三項“讀課文”“學詞語”“寫生字”為基礎層預習內容;第四、五項“理脈絡,知大意”“愛探究,悟方法”為提高層預習內容……這樣設計具有一定的梯度,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認知水平,在更大程度上調動后進生的學習積極性, 同時又讓優(yōu)等生在疑難問題的啟發(fā)下積極地思考、探究,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習潛能。
(二)預習單操作方法
1.使用預習單的起始階段教師要加強指導。剛開始使用預習單,教師要盡量將預習放在課堂內完成,這樣便于觀察學生的預習過程,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預習過程中的不良習慣、不當方法,及時予以指導。當學生養(yǎng)成了預習習慣并掌握了預習方法之后,才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完成。
2.教師使用預習單應課前要認真批改,課上及時反饋。教師課前批改是為了診斷學生預習是否存在問題,也是為了了解學生學習的起點,以學定教,從而設計更有效的授課預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課堂上,交流預習環(huán)節(jié),教師針對學生預習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重點指導,不必面面俱到。
3.教師要加強管理,制定相應的評價制度。教師備課時要完成預習單的設計,講授新課前發(fā)放預習單, 要持之以恒,切不可虎頭蛇尾,因為習慣、方法的養(yǎng)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根據(jù)自己班級的實際情況,將預習單納入到班級評價制度中,教師定期進行總結和評價,引導、激勵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總之,預習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第一步,教師不妨在此環(huán)節(jié)上多花些時間和精力,巧妙設計預習單。把學生能夠自主“習得”的內容,放手交給他們。根據(jù)學生的預習情況,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在課堂教學中解決學生無法解決的問題。這樣一定會使教學更有效率,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打造“生本高效”的語文課堂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言菊.觸摸“生本高效”理念,讓花兒開得更艷[J].中國校外教育,2015,(30):32.
[2]吳紅宇.淺析構建生本高效課堂實踐探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11(06):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