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麗娟
【摘要】 近兩年,南平市延平區音樂教研室開展“音樂欣賞教學課題研討”活動。通過示范課、欣賞教學講座、論文評選、片斷教學、說課競賽等各形式對小學音樂欣賞課剖析,探討。其中不乏精彩紛呈的課堂,也有淡淡無味,不出彩也沒有亮點的課堂,有的千篇一律沒有創新,有的默守舊理念,沒有將新理念吃透讀懂……但不管怎樣,只要是值得大家思考、回味的音樂課堂中出現的一些環節都可以說是研討活動的目的。下面想就這兩年來自己對音樂欣賞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和大家一起交流學習。
【關鍵詞】音樂欣賞 自由學習 合作學習 探究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5-0205-01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能夠欣賞、懂得音樂是審美修養的標志之一,離開這一點就談不上完美的音樂教育。然而,傳統的欣賞課教學只是‘講講(簡介作者生平及作品內容)、‘聽聽(單純聽音樂)而已,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隨著課改的要求,提倡和發展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特別是要提倡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因此改變原有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以及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客觀地學習,已經成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當前,由于對新課程所倡導的理念理解不到位,以至于很多教師產生了認識上的模糊或困惑、矛盾與沖突,繼而引發了教學實踐行為上的偏差,出現了一些形式化、片面化、絕對化的做法。這些是不是我們音樂課堂上欣賞教學的“流行病”。
一、自主學習就是自由學習?
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唱喜歡的內容,想學習哪部分就學習哪部分,的確可以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它賦予了學生選擇學習內容的權力,尊重了學生學習興趣與愛好,是對學生主體的關注。但是不是所有的歌曲都適合用這樣的方式呢?自主學習的確需要寬松的教學氛圍,但為了讓學生去自主,教師讓出“平等中的首席”,甚至不去組織學生學習,退出教學的舞臺,成為一個旁觀者,這實質上是把自主學習異化成了放任自流。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把握“自主”與“自流”、“放開”與“放任”的界限。自主學習是建立在自我意識發展基礎上的“能學”,建立在學生具有內在學習動機上的“想學”“會學”,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礎上的“堅持學”,這對于低年段的孩子來說尤其重要。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活躍的成分,也就是求知欲,是帶有追求真理的情緒色彩,往往能使人達到樂此不疲的地步。
二、小組討論等于小合作學習嗎?
一是在課堂中大多數討論僅僅停留在形式外,學生關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樣”,而不是“我們小組怎么樣”,很明顯,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昂献鳌睉摻⒃趯W生個體需要的基礎上。只有學生經過獨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開展合作才是有價值、有效的。二是“交流”應該涵蓋兩個層面:表述自己的想法和傾聽別人的意見。許多學生的交流過程只是一個表述的過程,缺少傾聽的過程,交流的效果就只能大打折扣了。三是單純采用分組討論的方式進行合作學習,而且分組方法單一、死板,要么規定前后左右4位同學一組,要么前排轉后排,不顧學生是否方便、是否愿意。
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合作”應建立在學生個體學習的基礎之上, 有了合作的愿望,或者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對研究的內容發生了興趣,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開合作學習才是有價值,有成效的。合作交流絕不是學生一朝一夕就能學會的,需要我們長期不懈地努力。只有教師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才能真正用好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真正發揮合作交流的作用。
三、所有知識都需要探究學習嗎?
探究活動應該從問題開始,教師要讓一個個“?”像一個個小鉤子一樣鉤住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的學習成為一個自覺自愿的心理渴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學生也從一個接受者的角色轉化為一個探究者。學習亦會變得其樂無窮。因此教師應多給孩子機會,盡量在欣賞課上讓孩子多聽,帶著問題聽音樂。在“聽”中“探究”,用“聽”來“探究”我認為是音樂欣賞課中最好的方法。但是用什么樣的問題引導學生“聽”,這又是教師在欣賞過程中需要探討的問題了。
新課程倡導的全新的學習方式給了學生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堅持原有的學習方式。從教育實際來看,學習方式沒有好壞之分。我們應當積極地變革學生的學習方式,但同時又應當防止各種簡單化的理解與絕對化的主張。我們應當更為明確地提倡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并通過積極的教學實踐深入地去認識各種學習方式的優越性與局即性,從而依據特定的教學內容、對象、環境、以及教師和學生的個性特征創造性地加以應用和有效的實施,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可持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