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飛
【摘要】幫助大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付出很多的精力和耐心,且在工作中須注意總結,找尋不同的方法,要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體會到探索知識本身的價值和樂趣。論文通過所帶班級的陳凡同學的案例對大學生學習態度進行了分析并給出幫助措施及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 學習態度 思考 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5-0216-02
案例介紹
一、個案基本資料
陳凡(化名) 年齡:20歲 性別:男
廈門某獨立院校2014級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車輛工程方向)10班學生
二、問題行為概述
1.在大一第一學期開學初查閱新生檔案的時候,筆者(該同學的思政輔導員)發現該同學自初高中起學習習慣較不合理,學習態度也較為散漫。后來隨著軍訓及課程的逐漸展開,發現檔案中的情況在平日的學習生活中有所體現,和該同學交談的時候,也發覺該同學對于大學的學習抱著“無所謂”態度,且根據班干部的反映及筆者深入課堂時候的觀察,該同學在鈴聲響過后5-10分鐘才進入教室,到了教室后直奔最后一排,倒頭便睡;也根本不想聽老師講些什么,上課的時候也不帶必要的畫圖工具和課本,在他看來上課就是為了應付老師點名。
2.陳凡同學大一上學期因在宿舍內喝酒,違反了我校的相關規章制度,被給予嚴重警告的處分。但該同學對于這個問題認識的不夠到位,行為習慣改善的仍然不明顯,且在大一第一學期期末考試掛科,成績位于班級末位,在學習上沒有明確的目標,學習態度散漫,對于大學的學習和生活沒有明確的規劃。
3.高中時期,由于該同學學習基礎薄弱(特別是英語科目),導致整體學習成績較差,高考前夕家長請輔導老師集中補習,幾乎用“填鴨式”的方法突擊了2個月,最后該同學被廈門某獨立院校機械專業錄取,長期的應試教育方式以及對學習興趣的喪失,導致該同學在學習方面不能集中注意力,且極容易對老師或家長的要求和管教產生抗拒和逆反心理。
三、個案背景材料
1.成長史:陳凡同學是家中的獨生子,父母原來在鄉下務農,后進城經商,無暇照顧該同學,便將陳凡寄養在爺爺家,由于爺爺、奶奶的溺愛,使該同學養成了任性、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對老師和家長的教導不以為然。
2.個性特點:陳凡的性格相對外向,好動,喜歡結交朋友,興趣廣泛但不專一,但他在體育方面有所特長(初中時曾是學校田徑隊的運動員,到高中之后由于課業緊張,興趣也沒有初中時那么強烈便放棄),在大一第一學期運動會上取得了男子100米短跑第三名的好成績。
3.經過多次談心,筆者發現陳凡同學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擾,如:課堂聽講時,操場上或者教室外走廊上發生的事,很快便能吸引他的注意力,他自己的學習目標也不明確,認為來大學的目的就是“混個文憑”,家里條件好,畢業之后肯定能給他安排工作,不用擔心今后的就業問題。
4.該同學喜歡網絡游戲,自控能力較差,經常出現通宵打游戲后第二天曠課在宿舍睡覺的情況,筆者了解該情況后多次教育該同學并和其家長溝通,教育溝通后情況有所收斂,但隔一段時間后又會出現類似的行為。
四、個案要點
1.陳凡同學智力正常,好動貪玩,由于基礎差,逐漸對學習失去了興趣。
2.做事不專一,課堂上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擾,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在網絡游戲上,自控能力較差。
3.家庭教育方式不合理,爺爺、奶奶過于溺愛他,父母對其的期望值很高,但教育方式過于簡單粗暴。
通過上述三點簡要的分析可以得知陳凡同學的主要問題就是自控能力差、課堂注意力不集中且有沉迷于網絡游戲的現象,其根本原因就是不良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未能及時糾正,家庭教育的方式沒有科學性,導致陳凡同學對學習失去興趣,進而造成學習成績越來越差。形成惡性循環。
五、案例思考
案例中陳凡同學學習態度不端正的現象在現今大學生中普遍存在,作為一名高校輔導員,筆者試圖思考為什么會存在這樣的現象?為什么在告別高負荷重壓之下的高中后同學們的學習態度會有極大的偏差?應該怎樣去幫助他們端正學習態度?上述的問題都圍繞“學習態度”展開,通過查閱相關資料以及和同事的交流,現對于上述問題提出自己的淺見:
(一)學習態度的含義
學習態度就是指個人對學習以及學習的相關情境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的心理傾向。學習態度的A-B-C三維結構理論是社會心理學提出的,社會心理學認為學習態度由個體的認知水平(A)情緒體驗(B)和行為傾向(C)三部分組成。從認知層面來看,學習態度就是個體對學習對象的目的和意義的認識。從情緒體驗的角度看,學習態度就是對學習對象的諸如喜歡、興趣濃厚、厭惡等情緒反映。從行為傾向角度看,在學習活動中所產生的認知和情緒總會通過一定的行為表現出來,它是認知和情感的表現形式。[1]
(二)案例分析
大部分同學在高考之后卸下了“重壓”,認為自己的學習“使命”已經完成,到了大學后,學習強度減弱,可供自由支配的時間增多,許多同學心理上會存在反差,對自己的要求開始放松,抱著“得過且過”的態度。從認知方面來看,陳凡同學對于學習態度存在認知偏差,學習的認知決定了一個人的學習態度,認知一旦產生偏差,態度就會受到影響。案例中陳凡同學習慣了高中時期那種有人看著、有人管著的被動學習方式,到了大學后,隨著自主時間的增多,他變得自由散漫,沒有意識到大學時期的學習方式、學習方法不同于高中,沒有形成正確的學習認知。對于自己的錯誤行為認識不夠,導致學習和生活放松,逐漸形成懶散的學習態度。
從自身情感方面來看,筆者了解到該同學在填報專業時并沒有明確的規劃和目標,甚至不知道自己所學的機械專業具體有哪些課程,今后的就業方向是什么,只是盲目地選擇,來到大學之后發現該專業課程較多,知識體系較為復雜,需要投注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便有抵觸情緒產生,從而產生了惡性循環。案例中陳凡同學因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沒有解決,便破罐子破摔,對學習產生了倦怠。
從周邊環境來分析,通過工作的深入開展,我發現在大部分學生中,經常會有人說:“我知道自己的時間多么緊迫,我也知道努力學習對于我的未來有多么重要,但我就是不想學?!本W絡、游戲、聚會吸引和刺激著像陳凡這樣的學生,使他們迷失在各種娛樂中,無心學習。急功近利的思想,更使得部分同學認為學習應像短期投資一樣,很快就能收效。由于書本知識更新速度和現實社會發展存在一定的時間差,所以在對待學習上很多同學認為現在學的以后工作也用不上,就逐漸變得漫不經心,應付了事。通過陳凡的案例我們還可以看到有一些同學抱著“成績差不用怕,老爸幫你擺平下”、“學得好還不如嫁得好”這樣錯誤的思想,同時這種思想造成了散漫、消極學習態度的蔓延。
此外,學校的教學設施和實驗設備落后,考核手段、考試方法不科學,以及教育教學管理松懈等情況也對學生良好學習態度的形成起到了消極的影響。[2]
(三)應對措施
筆者認為,作為輔導員要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做到“設身處地,身份轉移”,嘗試站在學生的角度幫助他解決問題,對待陳凡這類個性較強,特點鮮明的學生不能采取一味地說教,這樣不僅效果不好而且還會招致學生的反感,相反,應該學會換位思考,不能以統一的標準來要求每個學生,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學習過程,一方面可以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特長及優勢,比如陳凡同學在田徑方面有特長,就鼓勵其多參加體育活動,從自己的長處來提升自信,并慢慢將這種自信“過渡”到學習上來。
第二,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激發學習主動性。有研究表明,提高學習的自主性和參與性可以降低學生的厭學情緒并增加自我成就感。比如在后續的學習生活中可以讓陳凡參與組織以學習為主的活動,像學習小組、“快樂學習”等主題團日活動,在幫助活動完成的同時,也增強他的自信,增加他對于自己的認可。
第三,加強考核,嚴格學習紀律,整頓班風。作為輔導員,要試圖為學生創造一個適合學習的生活環境,尤其要加強寢室文化建設,在各個寢室中形成良好的學習之風。針對陳凡的問題,要向他明確提出學習紀律,要求他專心致之地學習、不逃課、考試不作弊等等。同時,可以讓任課老師協助增加課前點名次數,控制學生的逃課行為,督促學生的學習狀態等。多渠道地幫助學生。
第四,建議學校改革考核方式,成績考核不能一概而論,不同性質的學科應采用不同的考核辦法,可適度調整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的比例,盡量做到公平公正,讓學生以一種平和、正確的心態面對學習和考試。
第五,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要讓學生懂得“付出不一定有回報,而不付出一定沒有回報”的道理,要實現目標和理想必須要付出辛勤的努力,一味地靠父母、靠其他人是肯定不行的,今后走向社會面臨的挑戰只能是自己來應對和解決。
(四)總結歸納
良好學習態度的形成需要時間的積累,需要學生、老師、家長的共同配合和努力,前蘇聯教育家斯卡特金肯定地指出:“教學效果基本上取決于學習態度?!盵3]學校的教育目標要建立在學生具有積極學習態度的基礎之上,幫助大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付出很多的精力和耐心,且在工作中須注意總結,找尋不同的方法。要幫助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體會到探索知識本身的價值和樂趣。
誠然,本文的案例存在一定局限性,沒有對學習態度影響學習成績給出具體的數據或調查,沒有設置相關的測試等,這些將會隨著后續的學習和研究的深入逐步彌補和更新。
參考文獻:
[1]胡智惠.本三大學生學習態度現狀調查與分析[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9)
[2]孫亞云.大學生學習態度問題研究[J].經濟師,2006(8)
[3]孫維勝.論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及其培養[J].當代教育科學,20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