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娥
摘 要: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文化的文明古國,德育始終是中華民族綿延不絕的文化之魂。然而在當今中國,由于獨生子女政策的持續推行,現在的小學生從小就是“掌上明珠”。因此,不少孩子養成“唯我獨尊”的心理。當進入小學,開始接受正式教育的時候,需要教師對其進行德育。文章分析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必要性,指出當前小學語文學教學中德育滲透存在滲透意識淡薄、知識傳授與育人方法相割裂、育人內容“假大空”等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對策。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德育意識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德育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們為21世紀培養的新學生首先應該是富有民族氣節、遵紀守法、熱愛自己祖國的愛國主義者。近幾年來,中學生、大學生崇洋媚外、違法亂紀屢見不鮮,這正說明小學階段的德育基礎薄弱。因此,從小學開始加強這方面的教育,打好思想政治基礎是新世紀的需要,也是新世紀賦予我們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1.德育滲透意識淡薄
部分小學語文教師過多地關注學生對“雙基”知識的掌握,忽視其個性和思想品德的發展。智育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但是德育在小學生的發展中也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如果小學教師過于重視智育而忽略德育,易影響小學生品德的健康發展。但部分小學語文教師的德育滲透意識淡薄。
2.知識傳授與育人方法相割裂
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德育時忽略學生的接受情況,致使德育滲透成為教師的個人教學行為,德育效果不佳。在小學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如果僅僅是講述大道理,不注重與生活實踐的聯系,不僅不會產生良好的德育效果,反而還會加大教學難度。
3.育人內容“假大空”
雖然教師采用的教學方式多種多樣,教學氣氛活躍,但實際上教學內容卻脫離現實生活,不具備可行性,教育活動成為浮于表面的表演。一些教師為了實現德育滲透,選取了與教學內容不符的德育內容,這不僅不利于學生情感的升華,而且也不利于學生理解教學內容。
1.通過語文課堂教學進行德育
課堂教學是德育的主要場所,以教材為主,教材中有極其豐富的德育內容,如愛國主義、民族自豪感、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等。這就要求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來理解文章思想內容,在理解思想內容的基礎上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學習課文時,應使學生學好語言文字,了解字、詞、句的含義,把德育滲透到語言文字的講解中去。
2.利用課外閱讀教學實施德育
課外閱讀是語文德育實施的途徑之一。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語文課外閱讀,不僅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當然,書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選擇地讓學生去讀,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興趣愛好、思想實際,向學生推薦有關讀物,列出書目,引導學生去讀,要加強閱讀指導,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教給他們讀書方法,使學生收到實效。一本好書相當于一位良師,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習成績,而且還能培養學生刻苦學習、戰勝困難的奮斗精神,所以應該鼓勵學生訂閱書刊雜志,使學生擴大視野,提高思想覺悟。
3.開展課外活動滲透德育
語文是基礎工具課,需要培養學生觀察、思考、聽說、讀寫各方面的能力。由此要求其訓練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語文教學中的德育同樣不能游離于教學活動之外,淪為單純的說教。因此,寓于多種多樣的語文教學活動中的德育,更容易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同步進行,融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課外活動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語文整體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語文活動能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如寫日記、寫作文、做板報和手抄報等都是課外活動的重要形式,曾有人說寫日記是“道德長跑,每天堅持,使人心靈求真,向善愛美”。
[1]李鎮西.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李鎮西教育隨筆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柳麗娜.我國中小學德育目標存在的問題及改革思路[J].現代教育科學,200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