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娜
摘要:小學數學新課標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也應當是一個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數學教學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獲得廣泛的活動經驗。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就是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以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為核心,經手腦協作,使學生獲得對知識真正理解的同時,也為新型師生關系的確定打下良好的基礎。本文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和經歷,對小學數學實踐活動課開展的策略和步驟進行了探究和總結。
關鍵詞:小學數學;實踐活動;開展策略
一、數學實踐活動的內涵與特點
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提出“再創造”數學教學方法,他說:“再創造”數學教學方法就是把數學作為一種活動,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橫型的過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建立在此基礎上的方法,稱之為“再創造”。數學實踐活動就是“再創造”,是教師結合學生的有關數學方面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引導學生以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方式,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因此,實踐活動課重參與、重過程。它要求教師提供給學生活動的內容,應從實踐性、綜合性的特點出發,精心選擇,合理安排,并適時扮演學生的“同事、參謀、建議者、欣賞者”。教師要上好數學實踐活動課,需很好地抓住數學實踐活動的特點進行教學。
(一)活動內容的綜合性
數學實踐活動的內容要注意知識的綜合運用,要讓學生在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過程中,綜合地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與方法去解決問題,有時為了需要還要跨學科地綜合應用知識,達到學科整合的效果。
(二)活動的趣味性
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是數學活動課的目標之一,應該從學生感興趣的事情出發確定數學活動內容,力求題目有趣、新穎,內容生動,有吸引力,使學生寓教于樂,在活動中享受成功的喜悅,促進學生走向成功。
(三)全體參與性
數學實踐活動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它不是課堂知識的加深、拓展,也不是為少數學優生服務的。所以在實踐活動中要特別注意學困生,內容的選擇既要有一定的綜合性和深度,又不能太難,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參加,經過合作與自身的努力完成實踐任務,取得成功。
二、小學數學實踐活動課的開展策略
(一)選擇恰當的問題是關鍵
恰當的問題與目標是出發點,它不僅是激發學生開展綜合與實踐活動的直接動因,同時也是學生經歷實踐活動與發展思維的載體。在選擇問題及制定目標時,既要著眼于教材了解每個專題的編排意圖、主要特點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數學知識,又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同時問題應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與挑戰性,以及具有一定的教學內涵,也就是說需要學生把相關的數學知識和方法加以綜合,體現數學與生活、與其他學科或者數學內部之間的聯系,總之問題的選擇應該兼顧綜合性與實踐性。
例如,教師在教學角的度量及求平均數的知識后,組織了“怎樣滾得遠”這一活動,學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觸過教材呈現的情境,初步具有在斜坡上滾動物體更加省力的生活經驗,因而可以直接提出問題:斜坡與地面成什么角度時,物體滾動得遠一些呢?這樣的問題既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又能激發學生結合角的度量、求平均數等知識綜合地進行操作、統計、比較、分析,同時還需要和同伴進行交流,獲得更一般性、普適性的實驗結論,這樣的問題既具有一定的探索性,也同樣適于學生操作、分析以及解決。
(二)問題的展開過程是重點
經歷數學活動過程已經成為數學的教學內容和不可或缺的目標,因此“綜合與實踐”是強調實踐過程相對完整與豐富的學習活動。教師在開展活動時不要僅僅重視活動的趣味性,還要追求活動的有效性,避免造成“課上熱熱鬧鬧,課后了無痕跡”這樣的一些現象。具體策略如下。
1.活動中要有明確的要求與清晰的角色定位。活動中,小學生注意力往往容易被一些他們感興趣的事物所吸引,忘記了真正的任務。所以教師要用清楚的語言向學生提出明確的活動要求,使他們的動作思維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否則課堂可能就會出現學生茫無目的地實踐操作,成為一種典型的“放羊式”課堂。同時教師可根據參與人數的多少,分好工,讓學生各司其職,以便活動順利開展。
2.注意活動中的 “數學味”,要教會學生用數學的方法去探究。數學課應當富有“數學味”,而不能由于注重與生活的聯系,失去了課堂該有的“味”。如前面提到的“節約用水”這節課, 數學活動課不應該把大部分的時間花在計算上,而應該讓學生親身體驗數據的收集過程與調查活動,再對自己收集和整理的數據進行分析,復雜的計算完全可以使用計算器,把有限的時間、空間用在發現與分析實際問題上,感悟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應用價值。
3.活動形式要多樣化。根據調查,學生對于參與綜合實踐課的興趣是很高的,因而開展的形式亦可以多樣化,如小游戲、小設計、小制作、小調查、小研究等,要有利于學生進行觀察、操作、推理與交流。小調查、小研究等往往花費較長的時間,可以采取課內外相結合的形式,以學生的“長作業”形式進行開展,可延續幾天、幾周甚至幾個月。但無論是哪種形式的活動,都應該突出數學實踐活動的實用性。
(三)學生自主參與過程是核心、活動的展示與評價是保障
學生是“綜合與實踐”的主體,學生在參與活動過程中的思維卷入程度和個體感受經驗是教學需要特別注意的兩個變量,教師要注意在問題的驅動下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參與其中的過程并適時啟發、引導。而學生在充分、自主的經歷實踐活動過程的基礎上,自然會形成對問題解決或活動過程的獨特認識與體驗,活動后的展示與交流就是實現個體活動效益的增值,這個過程對于學生評價他人、認識自我、提升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是“綜合與實踐”課程最高價值取向。
(四)教師研制、開發、生成教學資源是補充
教師研制、開發、生成教學資源,確定“綜合與實踐”主體可以考慮以下幾個途徑:
1.從學生生活中提煉。如小學第一學段可以結合年月日知識開展“我的作息”綜合與實踐活動。
2.從教材的學習素材中挖掘。如學習單位體積概念之后,可以研究“測量不規則物體的體積”。
3.從社會中的熱點問題捕捉。
4.從本地的文化遺產中加工。……
英國的教育理論家說過:“如果你想了解什么東西,那么親自動手,這是一個可靠的原則……”與數學課程其他內容相比較,數學實踐活動不僅是教材設計的課程,更應成為師生自己的課程,目的在于給學生創造更多走向現實生活的條件,提供更多動手、動腦的機會,提高了學生解決現實問題能力,乃至于實現學生整體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