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輝
摘要: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搭建展現自我的平臺和近距離感受數學魅力的機會,帶領學生暢游數學的海洋,激發學生好奇心、求知欲和對學習的熱情,建立強大的自信心和勇于解決困難的勇氣,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的培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法指導;自學能力;方法探索
近幾年來,旨在教會學生會學習、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學法指導的研究和實踐已是基礎教育改革的一個熱門課題。因此教師應組織學生開展自學活動,著力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對學生進行自學方法的指導,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智慧學習的能力。那么如何讓學生掌握切實有效的學習方法,促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從而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呢?教學中我做了如下嘗試:
一、教師角色的轉變是培養小學生自學能力的手段。
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對傳統教師角色的最好概括。新課改課堂教學中的教師,只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組織者、參與者、合作者,就像參與式教學中的學習培訓內容一樣,學生完全是學習的主體和主人。拳師教徒弟,要讓徒弟拳不離手;樂師教徒弟,要讓徒弟曲不離口。說的是學生的能力是在不斷的實踐中形成的。因此,教師要少講,讓學生多練、多看、用腦多想、用手多做,取得“習之功”,在一系列的看、想、做、說的過程中自主感悟,養成自學習慣,真正體現當代教育的四大支柱: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教師傳授知識的一種手段,學生可以終身受用的一種學習方法。只有把能力的培養貫穿到數學教學活動的始終,才能把數學知識深深印進學生的腦海里。
二、教師要加強對學生思維方法的指導。
創設一個好的數學問題情境,提供給學生理解數學的模型和材料是教學設計活動中的第一步,但是要讓學生深入其中,看到其中所蘊涵的數學觀念,作為教師不能讓這些數學活動只停留在表面,應加強對學生數學思維方法的指導。學生只有在頭腦中原有的認知結構上,通過向自己和他人的觀點提出質疑、交流、反思,才能完善自己的認識,構建出自己的知識體系。所以我們在課堂上應該經常問這樣的問題:“說說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根據什么得出這個結論的?”“你認為他錯在哪里?”等等,讓學生把他們的思維過程充分地展示出來。
三、教師要指導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培養實踐能力。
我們常說“學以致用”,學生學習數學的關鍵是要使學生知道如何運用數學的方法自覺的、有意識的認識和理解周圍的事物,處理有關的活動。因此在教學活動中如果“只學不用”,將導致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互脫節。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加強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知識來認識周圍事物,解決日常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這樣既能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培養,又能使學生更智慧。在教學平行線時,當學生已經知道了平行線的概念后,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去想一想,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平行線的例子,如課桌的左右兩邊,黑板的上下兩邊、左右兩邊,筆直的馬路兩邊等,這樣不僅形象直觀地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了知識,而且架起了數學與實際生活相溝通的橋梁。在教學米、厘米的認識后,讓學生親自量自己鉛筆盒的長和寬,量一量教室地面的長和寬,課本的長和寬。教學三角形的穩定性與平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后,讓學生舉例說說日常生活中哪些事物就是運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與四邊形的不穩定性這個特點制作出來的。讓學生想一想,凳子的四個腳扭動了怎么辦。這樣使學生親自感受到了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增強了學生用數學的意識,培養其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數學的能力。
四、教師要指導學生正確復習,提高自學能力。
要使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使知識真正內化,就必須加強復習方法的指點,引導學生科學地復習。一是要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采取不同的復習方法。例如:在指導低年級復習時,教師可以先出示復習提綱,讓學生按復習提綱進行系統復習。如第四冊在復習“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時,可出示以下復習提綱:
(一)萬以內數的加、減法運算方法是怎樣的?
(二)在加、減法中連續進位的加法和連續退位的減法運算要注意哪些問題?學生根據復習提綱進行復習,進一步鞏固了知識。而在中高年級的復習中則可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閱讀教材,根據知識的網絡,自己歸納、編制復習提綱,進行系統復習。如在學習了某一章節后對其內容進行小結,編寫出復習綱要,寫出這一章節的重點內容、學習難點、應重點掌握的知識點等,這樣可以有效地促進知識的鞏固與提高。二是要指導學生及時復習。三是要引導學生進行歸類復習,根據數學知識“群”、“塊”進行歸類整理,使知識“點成線、橫成片”。四是要指導學生針對自己的學習實際進行復習,掌握得不牢、理解得不透的知識要重點復習,難點容易混淆的內容要采用對比的方法復習。五是要指導學生科學用腦,注意復習與休息、體育活動交替進行,減輕疲勞,提高復習效率。
古語說的好“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于漁”。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不僅要使學生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學習方法的建立其實比掌握知識更重要。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潛移默化地滲透學習方法,或對學習方法進行必要的指導,使學生獲得科學的學習方法,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智慧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