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布局,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迅猛發展。其中,人工智能產業的高速發展正在倒逼高校大力建設人工智能專業。在政策扶持加上市場需求誘發高校開設人工智能專業的浪潮中,高校應當冷靜思考,理性對待,合理規避風險,真正培養出優秀的人工智能人才,助力中國智造。
關鍵詞:高校;人工智能專業;風險規避
2017年7月,國務院出臺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提出,完善人工智能領域學科布局,設立人工智能專業,推動人工智能領域一級學科建設。2018年4月,教育部頒發的《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中提出,推進“新工科”建設,形成“人工智能+X”復合專業培養新模式,到2020年建設100個“人工智能+X”復合特色專業。
上述政策與近兩年高校在開設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大批量培養人工智能從業人才迎來井噴式增產不謀而合。在人工智能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的共識下,高校紛紛投身建設人工智能專業的號角已經吹響。但是,人工智能專業作為一個新興專業,它不是孤立的,擁有復雜系統的體系和交叉融合的要求,要建設好很不容易。面對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和人工智能科技發展的趨勢,高校應當多一分謹慎,少一分浮躁,立足實際,扎實推進專業化建設,緊密契合市場需求,避免“運動式”“躍進式”上馬人工智能專業的失敗風險。那么,究竟如何規避人工智能專業建設失敗的風險,值得我們高校認真思考和探索。
一、立足優勢特色,扼制人工智能專業設置的沖動性
從我國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發展歷程來看,本科教育的開端肇始于2003年北京大學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建立。隨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南開大學、北京郵電大學、重慶郵電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高校相繼設置了該專業。從當下已經設立人工智能學院的大學來看,無外乎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山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在電子類、計算機類專業實力雄厚的高校。從這些可以看出,人工智能專業的建設必須要有相應的專業建設基礎,而且它還是個系統工程,隨著實踐應用的擴大,內涵與外延也在不斷擴張。對廣大高校來說,優勢特色辦學資源是稀缺的,如果人工智能專業不能與自身的優勢特色無縫嫁接,那么有限的資源就會被分散,原有的特色就會被稀釋,導致人工智能專業辦不好,傳統優勢特色專業也被弱化。這要求高校設置人工智能專業不僅要有勇立潮頭的魄力,而且要有相關基礎學科專業提供強大支撐的實力,如此才能避免將人工智能專業沖動的建設成為“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二、緊盯專業認證,防止人工智能專業建設的盲目性
人工智能專業與新工科建設緊密關聯,其專業建設的質量需要借助專業認證來保障。專業認證是一種國際通行的教育質量保障制度,具有“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三大理念,是提升專業競爭力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推手。“學生中心”理念要求教師及一切教學資源面向所有學生,使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各環節都以達成培養目標和培養效果為標準。“產出導向”理念要求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將培養目標落實到人才培養體系的各個方面,保證學生獲得畢業能力、達到畢業要求。“持續改進”理念要求通過對專業教育的各個環節進行檢查,診斷出存在的問題,并將修正和改進加以應用,實現持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良性循環。從三大理念的要求來看,專業認證是專業建設高質量的基準。所以,建設人工智能專業只有通過專業認證,實現國際實質等效的工程教育認證,才能確保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的質量,防止盲目建設的低效和無序。
三、狠抓產教融合,避免人工智能專業建設的滯后性
人工智能專業建設與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如何將兩者有機結合,2018年2月國務院出臺的《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指明了方向。其中提到要“引企入教”,鼓勵把企業資源引入高校的教學環節。如此這樣,通過把企業的科研人員和工程師作為師資引進高校,不但能夠破解人工智能領域教師緊缺的窘況,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夠提供人工智能領域的前沿應用和實踐實訓的課程。這對高校建設人工智能專業是極大的支持和補充。一方面,能夠促進高校教師對于人工智能最新技術的掌握以及教學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能夠讓學生真正參與到人工智能的產、學、研中,實現人工智能人才培養過程與人工智能產業的無縫對接。深化產教融合有助于打破傳統專業自我封閉的發展模式,促進專業建設免于陷入低水平的重復,從而為人工智能專業建設避免滯后于企業和產業的實際需求提供堅強保障。
目前,人工智能一級學科還沒有建立,師資仍然短缺,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體系也亟需進一步完善。但從人工智能專業的招生和就業兩個端口來看,它不僅是選專業、填志愿的爆款,受到考生、家長及社會的追捧,而且是市場招聘的炙熱需求,相關專業的應屆生拿到的薪酬令其他行業難以企及。面對需求旺盛和供給不足的現實矛盾,站在風口的人工智能專業,在新鮮的專業名稱之外,必須立足優勢特色專業基礎,扎牢人才培養的籬笆,加強產學研合作,避免人工智能人才培養走樣,才能真正為中國制造邁向全球產業鏈中高端、實現中國智造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參考文獻:
[1]王萬森.適應社會需求,辦好新一代人工智能教育[J].計算機教育,2017(10):5-5
[2]劉麗珍,宋巍,尚媛園,劉杰,王萬森.推進混合教改和產學研合作,提升智能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J].計算機教育,2017(10):84-87
作者簡介:葛文鵬(1986—),男,河南信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和院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