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紀尚革 孔飛
【摘要】在“雙創”和“互聯網+”的時代熱潮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成為了社會、高校關注的熱點。文章在分析大學生對“互聯網+”的認知不清晰、缺乏創新創業思維、系統的創業教育、新知識的敏感度等的基礎上提出思考,希望大學生能夠緊跟時代步伐,調整好心態,積極汲取創業新觀點、新知識,挖掘自身潛力,投身創新創業活動中,高校創業的春天一定會到來。
【關鍵詞】互聯網+ 創新創業思維 創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6-0004-02
一、引言
2014年9月夏季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總理發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之后,2015年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雙創”和“互聯網+”已經成為時代熱潮,其中大學生創新創業成為了社會、高校關注的熱點。熱點話題就會有所爭議,支持大學生創業的人認為,90后的他們富有朝氣,極具創新思維,應該鼓勵大學生創業,這不僅能緩解就業壓力,還能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創新源泉[1]。而反對大學生創業的人認為,沒有足夠的經驗,創業談何容易?反對的聲音并沒有阻擋住奔跑在創業道路上的人們,但家喻戶曉的比爾·蓋茲、史蒂夫·喬布斯,“餓了么”的張旭豪、“滴滴打車”的程維,讓許多大學生對創業產生了盲目的崇拜和不切實際的憧憬。
作為人才培養基地,高校應將人才培養與新時代、新形勢、新要求相結合,建立健全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將創新作為驅動大學生創業的新引擎[2]。大學生也應該緊跟時代趨勢,加強創新創業知識儲備,努力開發自身潛力,從創業過程中獲益。
二、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現狀
1.“互聯網+”內涵了解不清晰
“互聯網+”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李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很多大學生認為“互聯網+”是指開發出一種符合某種需求的APP等與互聯網技術相關的產業疊加。而真正意義上“互聯網+”的“+”不僅僅是技術上的“+”,也是思維、理念、模式上的“+”,“互聯網+”的關鍵在于思維、理念、模式的互聯網化[1]。因此,不清晰的認知局限了高校老師和學生在“互聯網+”創新創業活動中的思維和創新性。
2.缺乏創新創業思維
通過調查,高校畢業生中選擇創業的人占比不到3%,而在大學期間想創業的人占比不到15%。創新創業氛圍不濃郁不僅與高校不完善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和不健全的創業平臺有關,更大程度上是高校學生缺乏創新創業思維。應試教育培養模式下的學生具有很強的模仿和學習能力,他們獲得的總是一些能夠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東西,而在創業領域中需要的是每一位創業者都能夠獨自思考、推陳出新,發現痛點,抓住機遇。
3.缺乏系統的創業教育
創業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創業教育是思想教育、創新教育、專業教育的融合,它不在于能夠教出多少走在創業道路上的優秀學生,而是通過多種形式鼓勵大學生一直保持積極思考、善于創新的時代精神。
伴隨著“大眾創新、萬眾創業”和“互聯網+”熱潮的不斷涌現,高校也在相應號召,重視大學生創業,在各種制度、政策上給以支持[3],如場地支持、資金支持等,但大多數高校缺乏完善的創業教育體系。沒有系統理論支撐的實踐是事倍功半的。受“互聯網+”大賽的影響,很多大學生萌生了創業的想法,還有不少已經邁出創業第一步。但從調查走訪的數據來看,大部分創業的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就像一只無頭蒼蠅,不停的更換創業目標,最終也在這種天馬行空中停滯不前,讓創業變成了幻想或者破滅在搖籃中。
4.缺乏新知識的敏感度
創新創業需要把握住時機,即需要強大的對新知識的敏感度。當大量創業信息撲面而來時,如何獲取自己感興趣的、可行性強的信息是十分重要的。比如,產學研與經濟快速發展下的技術需求,使得成果轉化型的技術創新成為一種趨勢。但調查顯示,國內成果轉化率較國外還有一定的差距,且我國亟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這也說明了創業者需要有“鷹”一般的眼睛,發現商機,讓科技創業活躍在“互聯網+”大賽的舞臺上,也讓其成為高校創新創業中的主流。
三、大學生視角下的“互聯網+”創新創業思考
1.加強創業教育,培養創新思維
創業教育與就業教育一樣,都需要將教育培養形式豐富化,系統化,將課本知識學習與參觀、交流學習結合起來,開設一些跟進時代特色、形勢的課程,尤其是與互聯網相關的課程,滿足大學生在創新創業方面的根本需求,能夠真正傳授一些有實際價值的知識,從更深層次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提升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
因此,大學生創業者除了加強創業課程學習之外,也應在老師的指導下制定出符合自身發展的個性化方案。除了必修的創業課程學習以外,應多參加創業實踐,與老師、同學、企業多交流,思想碰撞才有火花。
2.切忌盲目,正確判斷真實需求
我們在大學校園里可以看到很多大學生的“創業”活動,比如舊書籍的轉賣、正裝的租借、送水上門服務、送飯APP等等,不過多時,你會發現曾經在賣舊書籍的那位同學在宿舍樓里賣零食,曾經在開發送飯APP的那位同學已經放棄,準備就業......他們的創業活動都是早早夭折。這是因為創業成功率低嗎?顯然不是。
找準目標用戶的真實需求是創業的第一步[1]。很多初創者以“自我需求”——自己的痛點為目標,缺乏市場調研和數據分析就開始創業活動,這是很難成功的。創業者需要尋找擁有相同痛點的人,經過大量的市場調研和數據分析得到他們的真實需求,結合時代形勢和互聯網的技術手段,解決這些人們的痛點,這就是極佳的創業點。
四、總結
變革已勢不可當的發生著,而對于大學生來講,最好的時代就在眼前。創新能力是就業和創業必備技能之一。大學生應緊跟時代步伐,調整好心態,積極汲取創業新觀點、新知識,挖掘自身潛力,投身創新創業活動中,高校創業的春天一定會到來。
參考文獻:
[1]劉丹.“互聯網+”創業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0.
[2]郭智芳,韓明,葛玉良.創業新驅動發展戰略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現狀與路徑探索[J]. 中國大學生就業,2017,(01):34-38.
[3]羅興,李師. 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路徑探索——基于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實施的過程管理[J]. 中國大學生就業,2017,(11):45-47+54.
項目基金:西安理工大學輔導員專項課題“提高90后畢業生初次就業穩定性的思考與研究”(項目編號:602-451016031)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