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
【摘要】高中生物微課及其運用問題的研究備受廣大教師的關注。因此,本文在解析高中生物微課及其特點的基礎上,結合目前高中生物教學的實踐對其存在四個核心誤區進行了個案式的說明。這種運用誤區分別是:教學導入少微課、教授新知搬微課、鞏固環節缺微課、能力培養無微課。
【關鍵詞】高中生物 微課 運用誤區 個案例析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6-0095-02
微課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運用頗受各位任課老師的關注。高中生物微課有許多問題值得探討,但最引人關注的卻是高中生物微課運用中的誤區及解決問題。特別是對于前者而言,有且只有發現了這些誤區,才能提及解決的策略。因此,相對目前高中生物教學而言,解析微課的運用誤區最具教學實踐價值和理論意義。
相對于生物微課運用誤區的總結而言,如何理解生物微課是后續研究的基礎。因此,后邊的內容分為兩部分。一是高中生物微課及特點;二是生物微課運用誤區及分類。
一、高中生物微課及特點
高中生物微課及特點的說明是探討其運用誤區的基礎。因為,微課與傳統課程一樣,針對不同的教學環節、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需要有不同的運用策略。
1.高中生物微課
高中生物微課是根據微課理念而建立的一種微課類型。有關微課的研究,在我國的教育教學研究界大致經歷了三個不同的階段。在最后一個階段里,也就是最為成熟的研究結果認為所謂的微課是一種以微視頻為主的多種教學資源構成,并在教學應用實踐過程中不斷“生長”而成的一種微型網絡學習課程[1]。其實這個有關微課的界定稍有不足,相對高中微課教學而言,這種微型的網絡學習課程可以作為一種教學資源而存在。它既可以運用于課堂教學,也可以用于課后學生的自學。因此,在這樣的理念下,我們可以這樣重新界定:高中生物微課是指以教學資源形式存在的,以微視頻為生物核心的教學媒介并且與多種教學資源聯合而構成的微課程。
2.高中生物微課的特點
高中生物的微課具有如下特點:首先,“微”小性。這是高中生物微課與其它學科的微課共有的特征。即,生物微課所涉及到的內容是針對某一個知識點而言的課程。這也就是說,作為微課,它幾乎不可能像傳統課堂那樣同時對多個知識點進行講解。其次,綜合性。從教學資源的角度分析,高中生物微課的內容具有綜合性。幾乎所有的知識點、所有的教學環節都會有所涉及。再次,高中生物微課的資源性。在互聯網+教學背景下,高中微課通過網絡共享實現了自己課程資源的屬性。
二、生物微課運用中的誤區及分類
根據上邊對高中生物微課及其特點的分析,可以發現在目前生物教學的實踐中,高中生物微課的運用存在著如下的誤區:
1.教學導入少微課
教學導入是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教學環節。然而,在這個環節的教學實踐中,任課教師卻缺少運用微課的實踐。根據導入內容的不同,教學導入具有多種作用。教學導入一般可以用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復習舊知、營造一種教學氣氛等。然而,在這些環節如何運用生物微課卻很少有人關注。
例如,在講解《從生物圈到細胞》一課的時候,很多教師都會從“病毒是不是生物”這個問題導入。然而,在總結問題答案過程中,也往往會以PPT或在黑板上的書寫完成導入過程。這也就是說,很少有教師會選擇一個微視頻作為導入。雖然PPT比黑板上的書寫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但是PPT也只是以動畫文字的形式改為了傳統黑板上文字的表現方式,它肯定沒有微視頻那樣直觀、生動。
2.教授新知搬微課
傳授新知是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然而在這樣重要的教學環境里,很多任課教師也是只從網絡上搬用別人的微課,自己不能制作或者說修改微課。這樣的微課教學就會產生這樣的問題:微課無法滿足全部學生的學習需求。微課與傳統課程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它的針對性應該很強。即針對不同的學生,傳統課程為了實現因材施教的目的,它對知識點的展現是應該有所不同。但是,在運用的過程中,很多教師卻因不能修改而使自己的微課很難實現因材施教的特點。
例如,在講解核酸結構的時候,一般會涉及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核苷酸的化學組成是什么?其次,DNA、RNA的核苷酸分別是什么?彼此有什么差別?再次,核苷酸之間是如何連接的?最后,DNA、RNA各自的堿基礎是什么?
然而在上課的過程中,不同知識基礎的學生對上述每一個問題探索所需要的時間是不同的。可是,在教師直接運用的一個共享微課中,由于微課的原制者平均分配了微課視頻所用的時間。因此,這樣的直接搬用就會浪費我們課堂上的寶貴時間。
3.鞏固環節缺微課
鞏固環節在課堂教學中它起著承上啟下的教學作用。它既是學生理解和把握新授知識的一個教學過程,也是學生運用所學新知識,解決實踐問題的一個過程。因此,在這個環節里也應該有生物微課的運用。可惜的是,許多教師都沒有注意到這一點。
對鞏固教學環節中運用微課的好處,有研究者這樣說:高中生物課程有很多難點,學生理解起來有些困難,在課堂教學中穿插答疑解難的微課,這一新穎的形式受到學生們的歡迎,使晦澀難懂的生物知識和枯燥無味的生物實驗,變得生動易懂,由此推動了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2]。這也就是說,在這個環節不但要運用微課,而且還應該更多地運用微課。因為,微課的使用既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也有利于提升任課教師的教學效果。
4.能力培養無微課
高中生物教學不僅承擔著知識傳授的任務,而且也肩負著培養學生能力的教育教學任務。然而,很多教師都關注知識傳授中微課的使用,卻很少思考如何在能力培養中運用微課的問題,特別是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中,更是很少會有教師想到微課運用的問題。因此,這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誤區。
對于高中生物微課中能夠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優勢,有研究者這樣說:微課的核心組成內容是課堂教學視頻,同時包含與該教學主題相關的教學設計、素材課件、教學反思、練習測試及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輔助性教學資源,它們以一定的組織關系和呈現方式共同“營造”了半結構化、主題式的資源單元運用“小環境”,這種視頻無論在課堂上還是課外,都可以得到有效利用[3]。而高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是整合在全部生物教學環節之中的。無論是課前的預習,還是課堂教學中的討論,甚至是課后的練習鞏固,都應該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利用微課完全可以實現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教學《細胞生活的環境》這一節的內容里,結合微課學生可以在自己的預習中探究如下的問題:血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的基本組成因素、體內絕大多數組織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的基本組成以及淋巴細胞和吞噬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的基本組成、毛細血管壁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的基本組成。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加深學生對血漿、組織液、淋巴液、血漿和組織液及作用的認識。從而培養學生比較思維,系統性的思維能力。因為,相對不同的內環境,其構成雖然有明顯不同,但在這不同之中,也有相同或者說相似的組成因素——水。從而使學生感悟到細胞所需要的具體環境。
高中生物微課運用誤區及其相關問題的探索,不僅是高中生物教學改革的需要,也是深化微課改革,提升微課運用效果的必然需求。所以,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以上四種核心誤區進行了逐一的解讀以其引起廣大同仁對微課運用問題的關注。
參考文獻:
[1]胡鐵生,黃明燕,李民. 我國微課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其啟示[J]. 遠程教育雜志,2013,31(04).
[2]張四海. 高中生物教學中微課學習與實踐策略[J/OL]. 科技資訊,2016,14(17).
[3]丁思明. 高中生物微課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的應用分析[J]. 考試周刊,201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