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婉秋
【摘要】本文在本科職業化教育轉型的背景下,結合婚姻家庭法的特點,試圖尋求一種新型的“師徒式”教學方法,重視教師、法律職業者和學生三位一體的互動理念,彰顯法學理論與實踐交融的特點。
【關鍵詞】實踐教學 “師徒式”實習 實習案例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6-0150-02
目前,傳統的法學教學模式仍擺脫不了封閉式教學的影響,婚姻家庭法也不例外,仍以課堂教學為主。這與當下的就業需求以及正處于本科教學轉型期間的培養定位嚴重不符。如何使高校教育不再僅僅著眼于教材,課堂,而能放眼市場,服務實踐,培養出具備良好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法律人,此乃法學教育的當務之急。
一、傳統教學方法
1.講授
婚姻家庭法集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與一體,但由于法學教學中普遍存在的課時緊張問題,教師在課堂上為了完成教學目標,集中對知識點進行講解分析。而以婚姻家庭法為例,目前大部分婚姻法教材通常包括婚姻家庭法基本理論,歷史沿革,夫妻關系,親子關系,撫養,監護關系等幾大塊內容,而每學期36課時的安排確實在完成基礎授課的前提下很難兼顧實踐教學環節。
2.舉例教學
舉例教學的弊端非常明顯,在舉例教學中教師所選取的案例通常來源于一些案例分析教程或疑難案件分析,而這類教程往往選材老舊,材料大多已經過概括提煉,案件簡單明確,不具備針對性和討論性,實用性不強。外加被動式課堂模式,難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及全面了解案情,認定證據,提煉分析法律關系的能力,根本達不到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要求和目標。
3.過場式實習
目前法學專業的實踐教學主要集中在大四階段完成,即實習。但目前從實習的效果來看,大多流于形式,走了過場。實習一般采用兩種形式。一部分學生自主聯系實習單位,另一部分則由學校統一分配至法院、檢察院、公安局及律師事務所進行集中實習。而無論是哪種形式,由于從高校到實習單位,再到學生個人均不重視實習環節,因此真正能認真完成實習的學生寥寥無幾。有些學生干脆不去實習,隨便聯系一個實習單位完成實習報告即可。有些雖去實習,但因實習單位不重視,使得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大多只能進行一些簡單的體力勞動,如整理材料,裝訂案件,打雜跑腿等,既不隨辦案人員深入案發現場調查取證,又不參與案件的分析討論和開庭審理,時間一久,學生自然失去了實習的興趣和動力,實習活動最終頭重腳輕,草草收尾。
二、“師徒式”教學方法
1.集中講授
婚姻家庭法其平均課時約36課時每學期,而本科教材大多在十三到十五章左右,內容較多。按照傳統的教學要求,要完成全部的教學內容勢必造成課堂教學時間緊張,無法兼顧實踐教學。因此,筆者認為在無法擴大總課時的情況下,應結合婚姻家庭法的普遍性及學習難度不大的特點,針對婚姻法中的基礎理論知識可采取壓縮課時的方法,如對婚姻家庭法的歷史沿革,親屬關系等內容可集中安排學生2~3周時間,通過自學,集中講授,提煉梳理知識點,用較短的課時完成。此即“師徒式”教學的第一種表現形式,即老師作為師傅,對學生進行講解和分析,打好理論基礎。
2.不定期、“師徒式”實習
不定期、“師徒式”實習,不再將實習活動僵化的集中安排在大四階段,而是結合婚姻家庭法的核心知識點,如無效、可撤銷婚姻,離婚時的財產分割,房產的歸屬,夫妻債務,子女撫養等極具理論探討性和實踐指導意義的焦點問題,由教師或法學教研室以學校為單位主動與公檢法,律師事務所等進行溝通與協商,確定長期的合作關系,建立法學教學實踐基地,將學生及時的分配到實習單位進行不定期實習。此時,學生的師傅轉而成為司法實踐一線工作者,即法律職業人,此即“師徒式”教學的第二種表現形式。由于實習中接觸的案件鮮活、真實、具體、全面,學生必須全面介入案件的事實認定,法律關系分析,推理論證,法律的適用及裁判規范,包括庭前的準備,開庭審理,合議庭評析直至最后的判決。
當然,“師徒式”教學方法的運用,有賴于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促進。首先,高校應高度重視實踐教學環節,強化實習,法學專業必須建立多點法學實踐教學基地,豐富實踐教學方式,廣泛聯系公檢法,律師事務所等對口實習單位,方便及時落實實習安排。同時,高校法學專業應籌備一定的實習經費,專門用于實習過程中的必要開支,如學生在師傅的帶領下深入司法實踐,調查取證的相關差旅費用等。其次,實習單位應更加高效的配合學生完成實習,使學生能接觸到第一手的案卷材料,與學生形成一對一的師徒式實習搭檔,在司法實踐中由師傅帶徒弟,由司法實踐帶出法律問題,通過對專業問題的分析討論,使學生能親身感受到不同觀點的碰撞和交鋒,培養學生法律思維能力和權衡判斷的能力,最終能自如的解決實際問題。最后,學生應充分認識到實習的重要性,積極參與,認真實習。在實習過程中遇到難點疑點及時與師傅溝通探討,完成由師傅帶徒弟,由司法實踐帶出法律問題,再由法律問題回歸法學理論的良性循環。
3.學生主導式、實習案例探討
在實習階段可要求學生完成實習報告,實習報告應主要針對學生在實習階段跟進的案例形成文字性材料。實習結束后,學生可通過課堂展示,主導案例分析或討論,也可開展模擬法庭再現實習案例。其最大的特點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鍛煉學生組織、表達、討論分析、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此即“師徒式”教學的第三種表現形式,且這種自己給自己當師傅的學生主導式案例分析教學方法,更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能力,對于培養新型的、全面的、職業應用型人才具有積極的作用。當然,在整個實習案例分析的過程中,還可以邀請師傅們即老師,法律職業者進行現場點評和指導,從而幫助學生查漏補缺,梳理知識體系。
三、結語
綜上,通過傳統教學方法和“師徒式”教學方法的比較,不難看出,“師徒式”教學由于更加注重教師、法律職業者、學生三位一體的互動式教學理念,通過師傅身份的靈活轉化,強化實踐教學,重視實習教學,其教學效果更佳,也更有助于法學本科職業化教育培養目標的實現和完成。
參考文獻:
[1]陳葦、曹賢余. 師生互動式教學法探討[J]. 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1).
[2]鄒楊.論模擬案例教學法在高校婚姻法教學中的應用[J]. 東北財經大學校報,2011,(2).
基金項目:2016年榆林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婚姻家庭法實踐教學探索,項目編號:JG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