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虹
【摘要】行為主義心理學是現今心理學重要派別之一,最早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華生提出來的。由于其理論可操作性強的優點,對教育領域產生了重大影響,尤其是對學前教育。本文在對行為主義理論簡要概述基礎之上,進而就其在學前教育中的使用表現進行探討。希望能夠給幼兒教育實踐活動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行為主義理論 學前教育 使用 幼兒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6-0236-02
一、行為主義理論的簡要概述
行為主義心理學興起于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一經產生就影響頗深,被稱為“第一勢力”心理學。行為主義心理學強調了行為研究的重要性,它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內容不應該是意識,而是行為。該行為具體是指有機體為了適應所處環境的變化而在身體機能上產生的各種反應,主要表現為機體肌肉的收縮和腺體的分泌現象。
二、行為主義理論在學前教育中的使用表現
1.幼兒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主導地位
學齡前的幼兒生理與心理處于一個不成熟的發展階段,這就決定了這個時期的幼兒一切都處于剛剛起步階段。相應地,在這個時期里,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非常低下。幼兒不能為自己選擇恰當的學習材料,有目的地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因此,幼兒教師常常需要扮演一個引導者的身份,在幼兒的生活與學習中發揮著主導作用。從另一方面來說,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式,忽視了幼兒發展的差異性與不平衡性,不利于幼兒的持續的健康發展。
2.重視環境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作用
行為主義的創始人華生曾經說過,給他12個健康的嬰兒,在他自己設定的環境中養育他們,隨便從中挑一個嬰兒,就可以把他們訓練成他所設定的任何類型的人物,無論他的才能、天資等方面及他們父母的職業與種族是什么樣子的。這句話體現了在行為主義理論中,強調環境對人發展的巨大作用,認為環境是影響幼兒身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幼兒的行為具有可塑性與可控性,可以通過外部因素來糾正與塑造。同時,學齡前的幼兒心理發展具有具體形象性和不隨意性,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因此環境在幼兒發展中占據很重要的地位。
在實際教育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以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的發展,注意規避不良環境對幼兒的影響。如,教師想培養幼兒安靜午睡的習慣,那么幼兒教師在生活中就要以身作則,樹立良好的榜樣,教師不能圍坐一起聊天,更不能在午睡進程中大聲管制幼兒。
3.以表揚與懲罰為主要手段的強化理論的使用
行為主義理論認為,個體的行為是循序漸進形成的,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的行為呈現兩種,一種是良好行為,一種是不良行為。而形成兩種不同性質行為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個體受到的強化不同。所謂的強化,就是個體的行為結果得到加強,使得這種行為在未來相似的情境下出現的概率增大。強化大體分為正強化與負強化兩種。這兩種強化都是使得個體行為出現的可能性增加。正強化可以理解為表揚、獎勵、消除懲罰,而負強化則是批評、懲罰、消除獎勵。對于個體行為的增加,正強化與負強化兩種強化方式都可以達到。斯金納更傾向于采用正強化,他認為正強化的效果優于負強化。在實際教學過程中 強化的使用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強化物的選擇。強化物有物質獎勵和精神上的激勵。面對不同個體不同情境,要慎重選擇不同性質的強化物。二是強化的時機。對于個體做出了優秀的行為,應該及時給予強化,否則,個體可能會放棄該行為。三是強化的合理使用。如果強化被一味地過渡使用,那么就會無效。同時,強化的合理運用會激發幼兒內在的動機,反之,則會破壞幼兒的內在動機。
4.“小步子”程序教學法的使用
行為主義理論在教學方面倡導程序教學,在教學原則上有“小步子”原則,即把一門課程的總的學習目標分成幾個部分,再把這幾個部分分成許多小的步驟。學生通過小步驟學習的完成,明確知道自己的學習成果,隨即對學習者的反應給予反饋,并施與強化。在這個過程里學習者可以自定步調進行學習。眾所周知,學齡前兒童的生理心理尚未發育成熟,這樣就導致幼兒無法長時間的去關注一個事物,同時也無法在較短的時間內去吸收很多知識。所以,小步子教學對幼兒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但是,由于學齡前幼兒自身的局限性,決定了幼兒自身不能自定步調地去學習。所以,客觀上這就要求幼兒教師要發揮指導作用,幫助幼兒一步一步地去發展,去學習,去建構。
5.行為塑造與行為矯正
幼兒要么形成良好的行為,要么形成不良行為,同時,幼兒的行為又具有可塑性,所以對幼兒進行良好行為的塑造與不良行為的矯正是可行的。行為主義理論中行為塑造是在經典條件反射理論建立起來的。在實際的教育活動中,行為塑造是通常采取表揚獎勵的方式來實現的。如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圖書區的幼兒常常讀完書后就把書亂放,不會自覺地進行整齊擺放,放回原位。教師常常頭疼不已,自己親自去整理。這樣不僅增加教師的負擔,也不利于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幼兒教師其實可以耐心給幼兒講解整理圖書的步驟,提醒幼兒閱讀之后把書要放回原位。對每次結束閱讀的孩子們進行提醒,能堅持做到這個要求的幼兒教師要及時給予表揚。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這一行為進成為幼兒的自覺行為。行為主義者斯金納提倡對不良行為的采用不予強化的方式,那么這種行為將會消退。如在生活中,教師可以采用這個消退的方式對幼兒攻擊性行為進行矯正。
三、結語
總而言之,行為主義理論憑借自身操作簡便、成效明顯等一些列優勢贏得了很多教師的喜愛。在學前教育實踐中發揮著不容小覷的促進作用。但是,凡事都應一分為二,辯證地去看待。行為主義理論自身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一味強調教師主導地位,忽視幼兒發展的差異性,致幼兒于被動地位,不利于幼兒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再如,行為主義理論教學過于強調程序、步驟,教學死板,不夠靈活,使得學生容易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對于行為主義理論,我們應該充分地去認識與把握,清楚其優勢與劣勢,用批判地,發展地眼光去審視,用辯證地方式去應用于教育中去。
參考文獻:
[1]黎艷.行為主義理論在學前教育中的應用[J].教育理論研究,2011.
[2]胡良巧.淺析行為主義理論在學前教育中的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5(02).
[3]王亞紅.環境控制與幼兒行為養成[J].幼教新時空,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