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妮婭 彭余 楊金梅
【摘要】高職院校的職責是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為提高高職畢業生綜合素質,滿足企業所需。以文化引領迫在眉睫,然企業文化在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中不容忽視,探索企業文化進校園的路徑頗為關鍵。
【關鍵詞】高職院校 企業文化 路徑 校園文化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6-0247-02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產業結構進行了調整,這要求高職院校培育人才須更契合企業人才所需。
一、企業文化進校園是應時代所需
高職院校立足學生的特點,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技能、職業道德、職業精神、職業品質,使其符合企業要求,為企業所用,繼而成就自己的事業,為社會做出貢獻。為實現其目標,高職院校推進企業文化是時代所需。
1.高職院校畢業生的職業素養與企業要求有差距
高職教育以就業為導向,人才培養就是適應企業要求,提高學生適應力是高職院校的一項重要任務。 然而,當前高職院校畢業生的職業素養達不到企業要求。例如,高職學生職業技能不強;吃苦耐勞、愛崗敬業等的職業品質尚未完全形成。努力提高高職畢業生的職業素養是當前高職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筆者在高職教育管理工作中發現: 一方面,企業普遍反映應屆畢業生的敬業精神、責任心、等職業素養低。 另一方面,應屆畢業生普遍感覺進入企業時環境非常陌生。對此,一些企業對其要進行較長的職業培訓,主要讓學生熟悉企業文化,從而塑造學生的企業精神與文化。筆者認為, 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應該是高職教育的本職工作,這種由企業培訓的“回爐”是一種時空的浪費,亦是高職教育職能的缺失。 對此,企業文化進校園融入學生職業素養是應有之義。
2.企業文化進校園,提升職業院校核心競爭力,推動職業教育發展
在新的發展形勢下,國家對高職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據《高等職業院校適應社會需求能力評估暫行辦法》(國教督辦〔2016〕3 號)的文件要求,旨在明確高等職業院校發揮辦學主體作用,注重內涵建設,加強校企合作,更好地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企業文化進校園,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的內涵,還構建了特色的校園文化,增強了高職院校的辦學特色,為高職院校帶來發展潛力和活力。
二、企業文化進校園的路徑探析
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是塑造學生健全人格和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等素質的重要方式,有較強的包容性,突出教育的職業性。企業文化進校園能夠為學生提供一種準職業環境與標準,促進學生職業素養的養成,使學生進入企業較快適應其需求。實現這一目標,必須探析企業文化進校園的路徑,實現其實效性。
1.建立企業文化進校園的理論基礎
企業文化進校園以《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教育部、共青團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見》、教育部等七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等一系列有關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文件作為研究的政策法規依據,為企業文化進校園建立了理論基礎。
2.準確定位,明確借力企業文化育人
在企業文化進校園中,例如,重慶公共運輸職業學院辦學之初就確定了“依托行業企業辦學,服務行業企業需求,助推行業企業發展”的辦學理念,定位于“重慶公共交通行業技能人才培養的基地、企業文化培育的搖籃”,重慶交通行業企業文化作為育人的基本要求和內容。
3.建構企業文化進校園的機制
企業文化進校園需要校企建立校企合作長效運行機制。以校企”共同育人、合作育人”為主線,打造“校企一體,共生共榮”的良好模式。在具體實踐中,可從以下路徑進行。
(1)建立“雙方聯動“的培養模式
學院在制定人才培養的方案中,樹立以服務企業人才需求為導向,與企業建立深度合作,理論學習與專業實踐與企業共同完成,打造企業文化進校園的平臺。
(2)建立“校企共評“的評價機制
在學生的職業素質教育、學生的專業實踐中以企業的職業要求為依據,聘請企業專家共同評價,在學生的校園學習中、企業實踐中引入企業文化培育學生的職業素養。
培育時代所需人才,校園文化必不可少。通過企業文化進校園,探索科學的企業文化進校園的路徑,從而推進優秀企業文化滲入學生思想,塑造學生職業品質、職業榮譽感等職業素養。進而又建設了卓越的校園文化,使學校形成獨特的辦學個性 , 為學校的持續發展提供引領動力,實現校企共贏的模式。
參考文獻:
[1] 李傳剛,朱平.略論行業文化與高職教育之有效融合[J].職業教育研究,2010,(3):19.
[2] 項進等 . 企業文化融入高職校園文化的研究與探索[R]. 北京: 北京經濟管理職業學院, 2016.
[3] 高慶.高職學校文化建設與企業文化對接的思考[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
作者簡介:劉妮婭(1979-),女,漢,重慶,講師,研究生,重慶公共運輸職業學院,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彭余(1988—),女,漢,重慶,助教,研究生,重慶公共運輸職業學院,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楊金梅(1988-),女,漢,重慶,助教,研究生,重慶公共運輸職業學院,高職學生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