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明 戴鴻穎
摘要:2003年發生審計風暴以后,各界逐漸關注政府審計,而伴隨政府審計相關問責制的制定,審計公告這一制度逐漸實施,使得審計風險開始顯現出來。形成政府審計風險的原因有很多,并且一直存在于審計活動之中。如今,我國有關政府審計風險方面的研究還沒有形成系統理論,缺乏有關政府審計風險相關控制及防范的理論指導,導致國內審計風險一直較高。本文將從人員素質、審計主體的行為、審計機關的管理、信息不對稱引起的道德風險、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不健全、政治體制、社會環境、法律環境等方面對政府審計風險形成原因進行分析,之后探索相應的預防措施。
關鍵詞:政府審計風險;內部控制;道德風險
政府審計與社會經濟的監督機制有著密切關系。政府開展審計活動期間,由于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而產生審計風險,因此政府必須對審計風險進行有效防范。
一、政府審計風險的成因分析
(一)政府審計主體導致的審計風險
1.人員素質低
第一,審計人員自身的職業操守存在缺失。衡量政府審計這一工作的人員合格與否的兩項重要標準是專業能力以及道德品質。其中,由于職業道德方面缺陷造成的道德風險表現得更加隱蔽。如果審計人員自身職業道德存在缺失,就會缺乏對問題進行查處的動力,難以保證審計質量。
第二,審計人員擁有的專業能力非常有限。如果審計人員的專業能力不足,就無法對審計要求進行正確理解,在執行期間必然會使數據發生偏差,進而造成審計評價缺乏準確度。
第三,審計人員缺少風險意識。與社會審計不同,政府審計以往很少出現由于不當的審計行為而造成審計單位及人員的損失這類事件,進而使得政府中從事審計工作的人員缺乏風險意識。
2.審計主體的行為不當
在審計期間,審計主體的所有行為都可能導致審計風險。例如,審計人員如果無法保持職業操守,必然導致審計風險出現。如果審計人員沒有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進行審計,必然導致程序設計這一風險出現。如果審計人員沒有按照審計規范獲取審計證據,就會導致證據存在取舍風險。如果審計人員受到審計客體營造出的假象所蒙蔽及干擾,沒有獲取審計證據,同時判斷失誤,必然使審計存在檢查風險。由此可見,審計風險存在于審計整個過程之中,審計主體每一個行為都會導致審計風險出現。
3.審計機關的管理存在不足
政府審計機關具有的管理水平能夠影響審計工作開展的整體質量,同時它也和審計風險級別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審計機關如果管理水平較高,就能夠確保審計工作的質量較高。而審計工作的質量越高,那么審計風險就會越小。如今,審計機關的管理存在許多不足之處:第一,未建立審計質量相關控制制度;第二,審計成本的意識較為薄弱,并且對審計成本的管理也不完善;第三,審計方法也較為落后,審計質量及效率都不高;第四,不少審計復核的機構人員少,并且工作量大,管理機制不夠健全;第五,缺少責任確認及責任追究具體標準及內容,并且可操作性也不強。這些都對審計監督起到了制約作用,增大了政府的審計風險。
(二)政府審計客體導致的審計風險
1.信息不對稱引起的道德風險
審計單位與被審單位間存在信息不對稱是導致審計風險出現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政府審計之中,信息不對稱有內外部之分。政府實施審計之前,審計單位可以借助各種方法獲取被審單位相關信息,了解對被審單位的基本情況。同時,在審計期間,審計組會要求被審單位提供相關資料。然而,無論怎樣,政府審計單位仍處在弱勢端。此外,這種信息不對稱還很容易轉化成道德風險。這種風險一般來源于審計單位。審計期間,被審單位出于對自身利益的保護,可能故意提供虛假信息,這樣會造成較大的審計風險。
2.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不健全
實際上,審計風險還與被審單位的內部控制相關制度的健全程度、治理結構的完善程度以及執行力度有直接關系。例如,在國有企業的治理結構之中,公司外部會遭遇激烈的市場競爭,但經濟市場與資本市場的競爭仍然不足。所以,國有企業現有外部的治理結構仍不完善。此外,國有企業的內部治理結構多是形同虛設,企業內部仍然缺乏監督機制。
(三)政府審計環境導致的審計風險
1.政治體制
在當前國內政府審計這一體制之下,由于政治體制的問題,導致政府審計存在以下風險:第一,審計的獨立性比較差。審計監督具有的一個基本前提就是獨立性,其更是審計具有的靈魂;如今,政府審計的財權無法做到獨立,同時人事權也無法脫離政府而獨立;第二,審計缺乏透明度。對于涉及一些領導、重大事件等問題,政府通常不允許審計單位對外公告,致使審計公告的作用大大縮水;第三,審計的權威性過低。一直以來,政府的審計單位都被人們當作是政府的守門人。由于這種定位及評價的影響,政府審計具有的權威性和地位都不高。
2.社會環境
第一,政府審計受到了利益集團的壓力。在國內,利益集團一直存在著,并且種類及數量較多,在社會上占據著大量資源。強勢的利益集團掌握的資源比較多,而弱勢的利益集團在掌握的資源比較少,這樣一來,強勢的利益集團在市場之中的話語權更多。這些利益集團為了達成自身目的,對自身利益進行維護,常常進行壟斷操作,對政府審計施加壓力。
第二,社會之中認可度的影響。如今,社會大眾對于審計責任方面的認知仍然存在一定偏差。一旦審計結果出現不可靠的現象,或者審計沒有結果,社會大眾通常都會認為是由于政府審計無規范造成的,這樣一來就增加了政府的審計風險。
3.法律環境
國家法律具有的健全程度、社會具有的法律意識以及政府執法的程度是政府審計具有的法律環境。盡管國內已有自身的審計法律體系,但該體系還不夠完善。原因如下:第一,審計法規具有滯后性;第二,國內當前的審計法律無法對全部經濟活動進行涵蓋。例如,審計期間可能有很多新情況以及新問題出現,但是這些新的情況以及問題并沒有相應法律依據,必然會造成審計風險出現;第三,法律法規存在著不協調以及不統一的問題,進而引發審計風險。
二、政府審計風險的預防措施
(一)政府審計主體方面風險預防的措施
1.提升審計人員的風險意識
第一,加強審計人員自身的職業道德。只有審計人員擁有良好的自律精神以及職業道德,才能從源頭對審計質量進行提高,對審計風險進行防范。政府可以通過對審計人員的愛崗敬業精神進行培養,讓審計人員明確其職責。同時,在審計的不同階段開展相應的警示教育。
第二,加強審計團隊專業性的建設,對審計人員的專業能力進行提升。只有審計人員具有較高的專業能力,才能更好地開展審計工作。
第三,提升審計人員的風險意識。政府應該加強日常的風險教育工作,多開展一些專題形式的警示教育,然后不斷強化審計人員的風險意識。
2.增強對審計項目整體質量的控制
在開展審計工作期間,審計人員需嚴格按照國內審計相關法律進行工作,做到遵紀守法,盡量避免由于自身因素致使審計訴訟案件發生。第一,對于審計程序具有的風險點,審計單位必須嚴格遵照相關法律規定的程序開展審計工作;第二,針對審計質量具有的風險點,審計人員對于每個項目都必須謹慎審查并且審透;第三,針對送達審計文書這一風險點,審計單位必須按照正常手續,將審計文書按時送達;第四,對于審計處理移送這一風險點,審計人員需要按照規定程序進行執行,清晰羅列移送事項,避免有所遺漏;第五,對于審計的結果公開這一風險點,審計單位必須主動公開審計結果。
3.強化政府審計的管理
第一,完善審計質量的內部控制相關制度。內部控制相關制度是審計單位對審計工作整體質量進行控制的關鍵。只有經過審計單位的審核,審計報告才能最終形成定稿。
第二,構建審計質量的崗位責任的追究制度。這樣在審計風險出現之時,才能更好地對責任進行區分。
第三,加強對于基層的審計單位進行指導幫助。例如,對硬件設施及環境差的審計單位進行改進。
(二)政府審計客體方面風險預防的措施
1.改善主客體信息的不對稱現狀
審計主體和審計客體間的信息不對稱是導致審計風險存在的一個主要原因。作為審計期間的主體,審計單位必須對自身弱勢地位進行積極改變,對信息不對稱的情況進行改變。不管是開展審計之前,或是審計期間,都需要在時間方面對審計人員予以保證,讓其擁有足夠的時間獲取信息,去偽存真、降低審計風險。由此可見,改善主客體間信息的不對稱狀況能夠有效對審計風險進行規避。
2.規范受審單位的行為
對被審單位的行為進行規范可以從三方面著手。第一,幫助或者促進被審單位對內部控制相關制度的構建及完善。這樣能夠對該制度具有的牽制及約束作用進行發揮,降低審計風險;第二,擴大審計承諾的范圍,實行分項目、分階段以及分層級對承諾進行選擇,而且嚴肅處理一些單位的不實信息;第三,處理好審計主客體間的關系,對被審單位對政府審計的接受程度進行提升,讓其主動并且積極配合審計單位開展相關工作。
(三)政府審計環境風險預防的措施
1.改革審計體制
第一,對審計的從屬關系進行調整,保證審計監督具有獨立性,同時保證審計經費。如今,要想從根本上對國內政府審計缺乏獨立性這一問題進行解決,必須對現有審計體制進行改革,對其他國家先進經驗進行借鑒,建立一府三院的審計模式。
第二,對當前雙重領導這一體制進行改革,開展地方審計單位的垂直管理。如今國內實行的是雙重領導的政府審計制度,審計單位上下級只存在業務指導這一關系,而沒有人事方面的管理關系。這樣很容易導致審計單位內部混亂,造成審計法風險。因此,要想對審計風險進行防范,必須對審計現行體制進行改革。
2.建立健全審計法規
政府審計就是依照法律規定進行審計,審計單位和審計人員需在法律規定的范圍之內開展工作,這樣一來,審計有關的法律法規就成為審計質量的整體保障。針對國內當前審計相關法律法規缺失的現象,政府必須構建審計相關法律法規。第一,盡管對于我國的根本大法以及重要法律不能進行隨意改動,但對于有關實施細則可以進行適當修改;第二,我國可以借鑒英國制定的審計指南,針對不同行業,制定相應的實施細則,這樣能夠對國內審計工作進行正確指導。
3.實行公開審計
俗話說,電燈是警察,陽光就是防腐劑,實行公開審計就是對透明度最好的保證。審計公開是行政公開中的一個部分,政府實行審計公開,是構建透明政府的一條必經之路。政府對審計結果進行公開,可以受到社會大眾的監督,擴大審計監督范圍。同時審計人員在開展工作期間就會嚴格依照相關規定去做,對自身能力、道德素養進行不斷提升,進而使審計風險有效得到規避。
結論
綜上可知,審計和審計風險是共生關系,政府審計風險會受到政府的審計主體、客體、環境等方面的影響而導致存在較大的審計風險。對此,政府審計單位應從這三方面著手開展風險防范相關措施。
參考文獻:
[1]鄭小榮.政府審計結果公開對腐敗普遍性信念的作用及機制[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7(04):35-45.
[2]陳信賢.國家審計在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管理中的功能認知分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7(06):85-86.
[3]曹源芳,王家華.金融機構經營風險的“羊群效應”與政府審計治理機制研究[J].經濟體制改革,2017(03):142-146.
[4]牛燕文.內部審計在政府項目建設管理中的重要性及對策探究[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7(06):88+87.
[5]安娜.淺議承包人如何防范竣工結算中政府審計的法律風險[J].時代金融,2017(05):243.
[6]黎銳,陳紅.我國地方政府性債務審計目標、程序的改進[J].財會研究,2017(01):60-66.
作者簡介:
楊麗明(1981.10- ),女,遼寧省鐵嶺市,副教授,沈陽城市建設學院,研究方向:會計理論及財務管理;
戴鴻穎(1995.5- ),女,山西省,學生,遼寧師范大學海華學院,研究方向: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