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瑤 陳晶晶 李志豪 符婷
摘要:在跨文化交際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的今天,越來越多的教育學者認識到語言教育中文化導入的必要性,日語課堂教育中也加入了日本文化的導入。但是,在實際的日語教育中,更多注重的是如何把日本文化導入我們的課堂教學活動當中,卻忽視了讓學生對本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這就造成本土文化缺失的現象。本文以吉首大學日語系為例進行了日語課堂中雙向文化導入的現狀調查,并通過分析調查結果,探討日語課堂上雙向文化導入的方法。
關鍵詞:日語課堂;雙向文化導入;跨文化交際
一、日語課堂上雙向文化導入的必要性
我國日語教育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采用傳統語言技能教學方式,強調學習語言知識和訓練語言技能,而忽視了文化差異的培養,導致學生缺乏跨文化交際意識。不過近年來,隨著人們意識到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性,掀起了日語教育的改革,打破了傳統教育模式,在日語課堂上開始導入日本文化,但與此同時我們發現單方面導入日本文化并不夠,因為學生們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并未得到本土文化知識及語言的系統性灌輸和傳授,本土文化在教育中沒有提升到同目的語和目的語文化知識的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和程度。導致許多大學生、研究生乃至博士生的母語水平和文化知識都十分有限。單單只學會如何表達目的語的文化內涵,在跨文化交際中只有輸入和吸收,沒有輸出和傳遞,忽略了“雙語雙文化”的人才培養,嚴重地影響著跨文化中的雙向交流,大大削減和降低了跨文化交流的意義和價值。
二、以吉首大學為例課堂雙向文化導入情況的調查結果闡述與分析
語言教育的日益成熟,對教育其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局限于語言的單方面學習,越來越多的教育學者認識到語言教育中文化導入的必要性,日語課堂教育中也加入了日本文化的導入,但在實際的日語教學課堂中,教學模式離雙向文化導入的理想狀態是否存在差距。本次調查以吉首大學日語系四個年級為調查對象,分年級、利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針對現日語課堂教學中雙向文化導入情況而展開。本次問卷均由吉首大學日語系學生隨堂填寫,既保證了數據來源的準確性,又可以保證數據的真實性,用于分析調查結果。基于此次調查問卷分析的結果,吉首大學日語系課堂教學關于雙向文化的導入存在著以下一些問題:
(一)對于在日語教學過程中導入日本文化的必要性
從這一問題結果分析來看,只有不到5%的學生認為沒必要或者不清楚語言學習過程中文化導入的必要性,而25%的學生意識到非常有必要進行文化導入,70%的學生認為語言課堂教學中有對其文化的專門導入的必要性,而實際的課堂教學并沒有充分滿足學生對文化教學的需要。學生對文化導入的需求與日語系課堂實際教學情況存在偏差。
(二)對于日本文化和本土文化之間所存在的差異性以及在中日文化交流時,因本土文化掌握不足而感到困惑的情況
從問卷收集的結果分析來看,沒有同學認為日本文化和本土文化不存在差異,近73%的同學認為日本文化和本土文化雖然有差異但是差異不是很大,27%左右的同學認為日本文化的本土文化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并且通過問卷分析,我們發現只有不到10%的同學不會因為本土文化掌握不足而在中日文化交流時感到困惑。我們知道日本文化和中華文化是同源文化,隨著時代的遷移慢慢地發生了改變,對于日語學習者來說只有雙向文化同時導入才能更好地跨文化交際。
(三)對于文化導入課程的設置
各年級之間文化導入的情況存在著不小的差異。例如在大一至大三的課程中,安排了《日本概況》、《日本文化》、《日本禮儀》、《日本文學史》來對日本文化進行導入,而大四基本沒有專門的課程來進行解釋,日本文化的導入僅靠學生課外涉獵和《高級日語》課堂上的簡單介紹。而本土文化導入課程只停留在大一第一學期《大學語文》的學習上,而且作為一門公共必修課程,課堂學習也無法突顯出本土文化和日本文化之間的對比。
基于以上問卷分析,從調查結果來看,日語教學課堂上開始慢慢有了日本文化的導入,但是導入的力度還不夠,本土文化的導入基本近乎為零。接受調查的同學也表明自己不僅僅只想學習語言,覺得語言背后的文化背景,日本社會文化也有必要了解,也有興趣去了解。提到本國語言與文化,同學們也并非十分自信,不少同學表示在與日本外教交流時,談到中國文化,自己也有很多不懂的地方,或者不知如何表達的地方。因此我們首先應當繼續加強日語課堂上日本文化的導入,日本文化導入有助于提高日語教學有效性,培養復合型的日語人才。與此同時,本土文化的導入也不容忽視,我們需要幫助日語學習者更好地掌握日本文化和中國文化的差異,能接受和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也能向國外傳遞本國文化。未來社會所需要的日語專業學生也將是能更好地進行跨文化的雙向交流的“雙語雙文化”人才。
三、探討日語課堂上雙向文化導入的方法
(一)直觀式導入法
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通過網絡媒介,圖片、視頻、語音等直觀的方式跟學生講解日本文化以及與其相似或者本是同源但如今產生了差異的本國文化,首先在通過教材進行基礎教學的過程中,會遇到不少脫離文化背景無法理解的單詞、句子抑或是會話場景,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必須重點解釋說明這些單詞句子所蘊含的文化背景以及風俗習慣,同時與本國文化進行比較,讓同學們觀看相關視頻、圖片等多媒體的效果比起單純口述的效果更能提起同學的興趣,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所以文化意識的培養應從初級階段著手,根據學生的語言水平循序漸進,加以各類教學手段,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適應文化與語言的制約關系,這要求教師不斷探究在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下外語教學新的方法和新的技能,更好地使用現代化設備,提高課堂積極性,使教學更有時代感。
(二)差異化導入法
教師在介紹日常生活交往方面與主流文化的差異以及在語言形式和運用中的具體表現時,要著重強調母語文化在日常教學中的輸入,充實母語文化教學內容,在外語課程內容上必須增加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輸入,培養學生的母語文化素養和民族文化心理,再與日語教學相結合,如兩國在日常交往中的相互稱呼、問候、聊天以及應答等,使學生掌握存在文化差異形式下的日語表達方式, 提高學生用日語表達不同文化的能力,增強學生對漢日語言、文化差異的敏感性。跨文化交際的平臺是母語文化,如果離開了母語文化,跨文化交際就沒辦法進行。母語文化為跨文化交際提供前提和基礎,讓學生明確在差異文化背景中,如何有效學習日語知識,提高日語水平。
(三)對比式導入法
在教學中通過比較中日兩種文化的異同來分析導入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文化內容。由于中日兩國的語言,習慣,價值觀等文化背景不同,許多地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此,相對于文化共性來說,積極探求中日文化的不同點可使學生意識到文化的差異性,激發學生想了解其他民族的興趣和動力,從而提供了學習該民族語言的心理基礎。這要求教師不能停留在已有的知識水平上,要研究中外歷史的淵源,站在傳承的角度上,來研究中外文化的發展與演變。我們應該立足于本國文化背景知識去思考、比較外國文化,用傳統的中國文化意識形成對外國文化的敏感性。
通過不同文化的比較,能夠更加直觀、鮮明地引導學生關注不同社會文化之間的差異性,獲得一種跨文化交際的文化感知力,提高文化辨識能力。
(四)情境式導入法
教師應結合文化背景制定特定的教學方案,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創設典型場景,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把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結合起來,發掘中日文化內涵的共性。在形式山可以就某個文化專題組織開展文化實踐周,比如中日的節日文化、飲食文化的對比等等,讓學生通過自身的現場模擬,扮演角色,自覺地置身于文化環境中,親身感受到生活化的日語交際中所蘊含的中日文化的差異性,最終以實現文化共享為目標,讓學生提升對日本文化的理解與表達。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學習和應用,從而使所學的語言知識更有效果。
四、結束語
日語教學中的雙向文化導入是一個重要而龐大的系統工程。如何科學有效地將中日兩國文化同時導入到日語教學中,使學生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現象和文化背景,從而通過學習和交流,盡量減少因文化因素所產生的誤解,達到更好的交流與溝通的同時也讓學生加強對本國文化更深更系統的理解和傳承,更好地實現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這需要學校、教師和學生各方面的相互配合以及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羅燕,黃冰.從中日文化差異探析日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J].外語論壇,2010,(7):607.
[2]陳亞敏. 淺析日語教學中的“雙向文化導入”——以中日成人禮為例[J].新鄉學院學報,2015,(2):56-59.
[3]郭崇. 日語教學中“雙向文化導入”模式的探索和應用[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5,(2):78-79.
[4]于勇. 網絡時代雙向文化導入的日語教學[J].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3):60-62.
[5]楊潔,吳晗. 日語課堂教學文化導入問題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4,(5):120-121.
課題:吉首大學2017年大學生研究性學習與創新性試驗計劃項目。
課題成員:肖瑤 陳晶晶 李志豪 符婷(指導老師)
作者簡介:符婷,1982年8月出生,吉首大學外國學院擔任日語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