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媚
摘要:經濟新常態下,大眾創業減輕了社會的就業問題以及調動了市場主體參與積極性,促進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然而,由于市場進入門檻的降低,涌入了不少不具專業性的市場主體并對市場發展造成一定的消極影響。而監管機制的不完善加大了執法難度,出現了監管執法不到位的情況,消費者被侵權后難以得到法律救濟的情況不斷被曝出。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微商創業”為例,淺析大眾創業下存在的法律問題,并提出一些解決問題的對策,認為我國應當盡快完善互聯網經濟的法律法規和監管機制,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與多方共治的原則,同時加強信用監管來解決大眾創業過程中出現法律問題。
關鍵詞:大眾創業;法律規制;微商;消費者權益
一、引言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經濟新常態”的概念后,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形成發展的新動力,2015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全國“兩會”上正式成為我國政府的施政綱領。在這個大背景下,如何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了社會一大熱點和研究課題。本文現以大眾在互聯網經濟創業中較具普遍性和廣泛性的市場行為——微商創業為例,進行法律問題的分析。
二、微商創業的法律規制問題
微商又稱社交電商,是一種利用微信平臺進行營銷的新型電商模式。只要手持互聯網移動通信工具下載微信軟件,并在微信平臺上注冊用戶即可進行網絡營銷。從最終銷售端來看,微商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企業基于微信公眾號開設微商城的B2C模式,二是個人基于朋友圈和熟人社交開店的C2C模式。據調查報道,2017年微商的從業人員已經達到了3000萬人,營業額高達8000億元,為電商領域品牌市場創造了巨額業績。微商行業在為市場經濟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引發了很多社會現實中的法律問題。
(一)市場進入門檻低而引發的法律問題
1.“寬進嚴出”的市場準入制度
“雙創”政策下支持“大眾創業、草根創業”,明確規定“寬進嚴出”,低門檻進入市場,加強對市場的事中、事后的嚴格監管。在市場主體準入法律制度上進行了商事制度改革,簡化了市場準入審批手續,方便了市場主體到工商管理機關辦理企業注冊登記。在商事制度改革的情況下,微商進入市場的門檻更低,其“寬進嚴出”的市場準入制度為更多的微商帶來了便利,一下子微商主體爆發式劇增。
2.進入市場門檻低
個人微商進入市場零成本,無需實名認證,只要用手機發送驗證碼即可注冊成為微信用戶,在微信平臺的朋友圈分享商品即可進行營銷。而開微店的微商只需要在微信上填寫注冊微店相關信息即可。實證調查,一些不具專業性的微商也進入了市場,并影響了微商行業市場的規范化經營,不專業微商的存在使得市場中銷售的商品也變得魚龍混雜,甚至還會發生不誠信經營等問題,如銷售假冒偽劣產品,侵害了消費者的財產或人身權益,嚴重影響了市場經濟秩序的穩定,妨礙了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亟待法律對其進行規制。
(二)立法的滯后性帶來的監管困境
2017年4月30日發布了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中國電子商會微商專委會、中國公司法務研究院等組織聯合起草的《微商行業規范(征求意見稿)》。從2011年騰訊推出微信到2013年,因在朋友圈分享商品代購發展成微商經營模式至今,已經4年多,微商行業的人員規模不斷壯大,同時伴隨的法律問題也頻頻發生,而一系列衍生的法律問題涉及普遍大眾時,《微商行業規范》才起草,且尚未出臺,這導致了微商市場規制問題在法律上一直處于空白的監管狀態。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周天鴻指出,在《電子商務法(草案中)》中規定的電子商務經營者包括自建網站經營者及平臺內的電子商務經營者,其中并未包含通常意義上的微商。所以,在法律上,微商不能界定為電商。微商在法律上的市場主體資格尚未明確?;ヂ摼W行業經濟發展速度本來就很快,而法律制定的進程緩慢與微商行業的發展速度不相銜接,法律的滯后性致使法律對微商行業的監管問題帶來了“缺失”的困境。
(三)監管不到位
在《微商行業規范(征求意見稿)》起草和《電子商法草案(二)》修改之前,2014年頒布的《網絡交易管理辦法》明確了經營者應當在第三方交易平臺上實名登記注冊,這可作為對微商市場準入資格的法律要求。2015年《互聯網用戶賬號名稱管理規定》對賬號堅持“后臺實名、前臺自愿”的原則,實行實名認證制度,但目前仍未尚未真正落實到位。由于個人微商并沒有進行實名制注冊登記,當個人微商與消費者因商品存在的質量問題發生糾紛時,微商直接把消費者拉入黑名單,或不再使用當前的微信號,再重新注冊一個新的微信號即可逃避法律責任,此時,當微商退出了“交易活動”,權益受損的消費者就陷入了維權困難的困境,從調查取證和尋找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來說,都給消費者和監管部門帶來了一定程度的維權難度。
三、大眾創業過程中法律規制市場的難點
(一)“雙創”政策出臺后的立法現狀
“雙創”政策出臺后,國務院陸續制定了一系列激勵性的政策和行政法規,如2015年3月11日公布的《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2015年7月4日公布的《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2017年國家新修訂了一批法律,包括了為中小企業保駕護航的《中小企業促進法》,為鼓勵保護市場競爭而加強互聯網領域規制的《反不正當競爭法》等。從2013年“新常態”的提出到2018年陸續的出臺政策和制定一系列配套的法律,都體現了國家為適應經濟新常態和“雙創”政策在逐步完善市場法律規制的制度的努力。
然而我國的立法速度遠遠跟不上互聯網經濟的快速發展,并未能很好地促進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在現有的立法案例中,我國最快的立法周期是兩年,依據全國人代表大會的程序,至少要進過三次的正式審議,通常情況下,立法程序將會持續三到五年之久,完全無法適應互聯網經濟的飛速發展。而互聯網領域的相關專家根據摩爾定律得出,互聯網的更新周期大約是兩年,大部分互聯網技術經過兩年就可以實現更新發展。微商從2013年發展至今已經快五年了,國家卻尚未出臺一部專門調整微商的法律,《微商行業規范(征求意見稿)》也才在微商發展的第四年才起草。立法的滯后性給互聯網經濟的監管帶來了“無法可依”的尷尬困境,造成大眾在互聯網市場經濟創業過程中不能很好地得到法律的保障,影響了大眾創業的積極性。
(二)消費者權益難以得到法律的保障
由于“寬進”政策和商事制度改革,市場進入門檻降低,大量的市場主體“爆發式”涌入,市場主體數額是瞬間爆增,但同時市場主體變得魚龍混雜,從“微商創業”的例子中可以看到,對于沒有經營經驗和對商品質量鑒別能力的個人來說,他們也許從未見過商品,但在朋友圈發商品的信息即可進行營銷。在市場主體行業不規范的情況下,出現了許多消費者被侵權的現象,而且往往是難以調查取證和找到相對應的法律依據進行救濟,消費者權益難以得到法律的保護。現行法律的滯后性與互聯網經濟的快速發展不相銜接給政府對市場進行規制造成了在法律層面的諸多不便和阻礙,打擊了消費者對市場活動參與的積極性,不利于大眾創業環境氛圍的營造。
(三)執法難度加大,監管不到位
在“雙創”政策下“互聯網+”的指導意見,加大了對“互聯網+”行動的部署,在互聯網經濟創業方面刺激了互聯網經濟的迅速發展,然而當市場監管出現問題時,卻發現立法的空白和法律制度的缺失,同時由于執法人員數量與互聯網經濟糾紛處理工作量的不匹配,致使執法難度加大,監管不到位。加上互聯網經濟糾紛的解決需要一定的網絡技能,行政管理機關在專業技能和人員數量上并不能一下子與瞬間增加的工作量相適應,也加大了監管執法的難度,監管力度不夠大和監管效率低,而受害者的權益不能及時受到法律的救濟,出現了監管不到的現象。
四、完善大眾創業背景下法律規制的對策
(一)完善互聯網經濟相關的法律法規
加快互聯網經濟法律法規的完善是現行法律規制市場首要,法律監管的缺失是制約互聯網經濟發展的關鍵。我國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必須依法進行,若無相應的法律保障市場機制運行,將會阻礙社會經濟的發展。所以,在法律上,要盡快完善互聯網經濟方面相關的法律法規。在這次《電子商務法(草案二)》審稿中,重點解決了網上投訴無門的問題,通過規范第三方平臺的權利、義務與法律責任,明確規定電子商務主體保證商品或服務的質量,保護了消費者權益。但還是沒有明確微商定位,希望在《電子商務法》三審稿中可以得到改進盡快出臺一部專門關于調整微商行業的法律。
(二)完善互聯網經濟監管機制
目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尚未成熟,互聯網經濟行業正處于發展階段,為促進互聯網經濟發展,政府部門的監管機制理念應改變過去的嚴格管制轉變為引導與服務的理念,堅持市場機制主導資源配置,加強征信體系制度的建設,培育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促進我國市場經濟發展。
1.堅持政府主導、市場主導與多方共治
在對互聯網經濟規制過程中,政府部門需要轉變過去的管理型理念為服務型和引導性理念,以培育市場,創造寬松便捷的市場創業環境為規制目標。堅持市場主導資源配置原則,尊重市場基本規律,承認市場機制作為第一性的社會資源配置手段,推動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對市場規制的出發邏輯是市場失靈,而不是取代市場的地位。凡是市場能自己能調節的政府盡可能不要干預,避免政府對市場的過度干預的問題。
在監管措施上堅持政府引導,做好市場主體在互聯網行業創業過程中宣傳、引導和監管的工作:如在公告欄和互聯網上向市場主體介紹政策和法律法規,做好市場準入的審批工作,提示互聯網行業經營風險,培育和增強市場主體法律意識,尤其強調要誠信經營的重要性。同時,提醒消費者在交易過程中要提高警惕,降低被侵權的風險。引導無證、無照的市場主體進行企業注冊登記,方便政府事中、事后監管。由于互聯網經濟發展迅速,隨之帶來巨量多的法律問題需要大量的行政管理人員進行解決處理。因工作量增大,政府需要做好事前準備,及時調增適當多的崗位和對行政管理人員進行互聯網相關知識的專業培訓,提高執法隊伍人員的專業素質,做到科學與文明執法。
在規制互聯網經濟的法律問題時應當建立共治的監管機制。過去單一的監管機制已不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發展,監管部門應轉變監管思維,創新監管方式,由單一的監管機制轉變為多方共治,調動各方面積極參與監管治理,加強行業協會的自律、引導公眾積極參與,形成政府、企業、社會組織與公眾共治的監管機制。
2.加強征信監管
信用是市場的發展基礎,加強征信監管是規制市場失靈的一項重要有效措施。為遏制不誠信經營行為的發生,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對其進行規制,盡快建立和完善征信體系制度,建立信用評級機制,對失信企業或個人進行信用懲戒措施,對不誠信企業進行罰款并限制或禁入市場,同時建立激勵信用機制輔之,對于信用度高的企業采取便利措施以資鼓勵,降低執法與司法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