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斌俊
摘 要 在新時期,小學語文教學改革不斷推進,教育工作者從教學思想到教學實踐上不斷探索創新,為扭轉傳統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是在課程改革過程中,小學語文課堂低效的現象依舊普遍存在,而如何根據當前教育教學發展新要求,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則成為教育工作研究的重點課題。本文從小學語文教學中低效現象出發,結合實踐對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 新課改;小學語文;教學實踐;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20-0190-02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學生成為教學實踐的主體,因此,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基本評價標準在于學生是否實現了有效的學習,是否得到了進步與發展,具體來看,就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能否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上獲得全面、整合、協調、可持續的進步和發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關注教學有效性,就是關注學生主體。但是從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現狀來看,許多學生依舊在低效甚至失效的課堂中徘徊不前。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低效現象
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中低效現象主要體現在:第一,教學理念模糊,對教學實踐的指導意義難以體現。雖然在課程改革的推動下,生本理念成為教學實踐探究的基本指導,但是教師在生本理念滲透中卻存在誤區,對于學生主體性的認識不夠深刻,影響了學生的自主發展;第二,教學目標單一,教學培養相對局限,新課程改革從知識、能力、情感等層面對學生的進步與發展提出目標要求,但是在實踐教學中,依然有許多教師出于應試壓力,將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局限在知識層面,影響了學生人文情感的發展;第三,教學方法形式化,難以產生實際的教學效果。如情境教學、問題導向等教學方法在實踐中空有氛圍而缺乏嚴格的推進機制與評價標準,學生在課堂參與中得不到有效的指導;第四,師生關系僵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主要局限在知識層面,缺乏情感溝通,學生與教師存在隔閡,難以就教學實踐達成一致,從而影響了教與學的互動與影響;第五,信息技術的定位不合理,一些教師過度依賴信息技術在課堂設計中的作用,盲目采用課件教學,無形中提升了課堂教學進度,壓縮了課堂中的人際互動,降低了學生自主學習效果。
二、新時期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的相關策略
(一)樹立生本理念,指導語文課堂的創新探索
新時期生本理念成為教育教學的基本指導。生本理念是以人為本理念在教育教學發展中的延伸,其核心思想是全面關注學生的發展,促進學生的進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彰顯生本理念,指導教學實踐則是提升教學有效性的基礎。具體來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對生本理念的滲透應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備課階段立足學生主體,例如在低年級小學生的識字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分析學生的認知情況與學習情況,并將其作為備課的依據,確保備課內容能夠服務學生、發展學生,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識字學習中來。第二,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例如在《母親的恩情》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文本解讀,引導學生結合自己與母親之間的點滴對作者的寫作手法與情感表達進行闡述,激發互動討論,讓學生成為推動閱讀教學的主要動力。第三,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學生,避免用一時的成績將學生的發展潛能固化,善于看到學生的閃光點,并從知識、能力、情感等多方面引導學生,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
(二)明確教學目標,實現對學生的全面指導
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為提高教學有效性,教師應引導學生明確基本的發展目標,并根據目標完善教學過程,實現對學生語文知識、學習能力、情感價值觀的全面引導。第一,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學科,教師應立足知識積累要求,幫助學生打好語文知識基礎。例如在《人有兩個寶》的教學設計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在朗朗上口的兒歌中認讀“人、兩個、雙手、大腦、做工、用腦、又、才能”等生字生詞,以便于解讀兒歌內容。第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新時期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內容,相較于被動教學,自主學習能力更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階段與認知能力為其構建自主探究情境,例如在古詩《春曉》的學習中,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組織學生展開組內討論與交流,集思廣益共同完成知識的探索。第三,注重情感目標的滲透,教師應帶領學生深入挖掘文本中的人文情感,例如在《讓我們蕩起雙槳》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營造音樂氛圍,在歌曲中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黨、熱愛祖國的真摯感情,以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健康的情感價值理念。
(三)創新教學方法,構建良好的課堂氛圍
教學方法實踐教學目標,體現教學效果的途徑。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育教學方法創新則成為教師的重要研究課題。相較于傳統的單一化教學,當前的教學環境更加開放,教學方法更加多元,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主體特征以及課堂構建需要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比較常見且深受師生青睞的一種方法。教師在課堂上立足教學內容,協調教學因素,為學生模擬構建生動直觀的教學情境,以吸引學生在情境中接受語文知識,開展自主學習,體會文字情感。例如在《北大荒的秋天》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在教學導入環節,利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文本圖片,將“一碧如洗”的天空、“清澈見底”的小河、“大豆搖鈴千里金”的收獲用具體的形象呈現出來,以營造金秋碩果累累的情境,深化學生對“北大荒的秋天”的了解與感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選擇的情境構建的因素有很多,如圖片、音樂、故事、游戲等,在課堂設計中,教師應深入文本研究,反復推敲情境設計環節,這樣才能完善課堂教學過程,提高情境教學效果。
(四)優化師生關系,增進師生之間的平等交流
師生是教與學的兩個方面,二者關系是否協調融洽直接影響著教學實踐效果的好壞。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把握著教學的主動權,常利用命令、要求等方式對學生進行指導與管束,學生畏懼教師權威,被動參與學習,雖然在知識積累與能力培養方面能夠獲得相應的指導,但是在情感方面卻與教師存在著嚴重的隔閡。在新時期,教師應重新認識教與學的關系,主動調整師生關系,為師生之間的平等交流創造環境。首先在課前準備中,教師應深入學生主動調查,了解其學習需要以及喜聞樂見的教學方法,并作為備課的依據;其次,在課堂講解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差異,尤其是對于一些“學困生”應給予更多的關懷與理解,用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對學生提出差異化要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調動課堂參與的積極性;最后,注重課后溝通,利用線上、線下交流,拓寬師生的互動范圍,從學習到生活與學生進行平等交流,讓師生情感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中交匯,傳遞。
五、運用信息技術,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在信息化教學背景下,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得到了應用與普及,而如何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構建高效課堂則成為教學改革的重點內容。信息技術并非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萬靈藥”,其在運用過程中利弊參半,小學語文教師要想保證課堂教學效果,首先要對信息技術進行科學定位。所謂科學定位即明確其在教學實踐中的輔助性地位,避免用信息技術完全替代課堂交流,例如在《長城和運河》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在課前導入環節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構建情境,引導學生順利過渡到文本閱讀中來;然后在教學講解中適當插入課件,幫助學生突破課堂教學難點。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始終要將學生放在主體位置,合理規劃信息技術使用頻率,注重課堂中的人際交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能否提升教學的有效性成為衡量學生培養效果的關鍵。在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課堂教學低效的現象依舊普遍存在,而教師應根據新課程改革要求,滲透生本思想,明確教學目標,創新教學方法,改善師生關系,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打造高效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魏九彪.淺析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8(34):132.
[2]白華.新時期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7(07):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