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文
摘 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倡導基于國際法的根本原則和現實國家利益的互利合作,與國際法原則和聯合國憲章原則基本是一致的。各國應重視和遵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一國際準則,積極應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當代國際關系中受到的霸權主義和單邊主義的挑戰,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
關鍵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實踐;挑戰;展望
中圖分類號:D8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9-0081-02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已經誕生了六十多年,也影響了世界六十多年,經歷了歷史的滄桑巨變,在世界的發展和進程中曲折前行。到目前為止,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我國處理外交關系的基本準則已經載入了憲法,而且作為一條根本性的國際準則已被很多國家所遵守。但目前國際關系中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等各種力量在繼續挑戰著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當代受到的挑戰
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最初的目的是運用國際法律準則維護弱小國家在國際社會的正當權益,也就是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一開始就已經表現出維護國際社會弱勢群體利益的政治色彩。由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聯合國憲章原則以及國際法原則基本相一致,因此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有著非常廣泛的國際基礎。但目前各種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等仍在繼續挑戰著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特別是在冷戰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受到的挑戰表現更為明顯。
1999年發生的科索沃戰爭就使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受到了非常嚴峻的挑戰。“有關國家也可以在獲得聯合國的授權和當事國的同意下進行人道主義干預”[1]100。這是當時美國提出的“人權高于主權”原則。美國在沒有得到聯合國授權的情況下,就打著北約的名義武裝干預南斯拉夫境內的族際沖突,不僅違背國際原則,還踐踏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我國主張政治解決科索沃問題,反對向主權國家進行武裝干預。但在1999年5月8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飛機使用導彈襲擊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造成使館館舍破壞和使館人員傷亡,這一野蠻行徑對中國人民造成極大的傷害,給中美關系的正常發展蒙上了陰影,國際社會和世界人民也紛紛對北約轟炸中國駐南使館這一野蠻行徑予以強烈譴責。為了為此次戰爭辯護,時任英國首相的布萊爾在一次演講中提出“不干涉內政原則是有條件的”,公然挑戰之前國際社會就確立的不干涉內政原則。1999年第55屆聯合國大會上居然還有人主張以“人權高于主權”理論為指導,對聯合國憲章中的人權與主權原則做出新的詮釋。但歷史已經表明戰爭并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科索沃戰爭之后,科索沃的阿族與塞族的矛盾沖突仍時有發生。
21世紀初的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使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再次受到挑戰。9·11事件以后,以打擊國際恐怖主義為幌子,美國對阿富汗和伊拉克發動戰爭。這兩次戰爭美國都避開聯合國,并且是在沒有得到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的情況下單方面發動的。美國當權者提出“先發制人”的戰略,對別的主權國家進行武裝打擊。國際社會普遍認為,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是違背聯合國憲章的,是對國際法原則的粗暴踐踏,是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公然挑戰。這充分表現出了美國的強權政治,是美國推行霸權主義欲望的極端膨脹。2003年發生的伊拉克戰爭仍然讓很多人難以忘懷。在發動伊拉克戰爭之前,美國先是不相信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的核監會和國際原子能機構對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核查結論,認為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利用自己強大的軍事優勢,迫不及待地發動了伊拉克戰爭。在軍事上控制伊拉克以后,并沒有找到伊拉克擁有任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證據,讓我們不得不思考美國發動戰爭的真正目的。美國推翻薩達姆政權,聲稱這是給伊拉克人民送來“自由、民主與文明的新生活”,繼續為發動伊拉克戰爭辯護。但戰后的伊拉克局勢很不穩定,爆炸、襲擊時有發生,伊拉克人民生活在恐懼之中。歷史再次表明戰爭并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美國憑借自己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優勢武裝干涉別國的內政外交,這是對以聯合國憲章為基礎、有效行使五十多年的國際安全機制和國際法基礎的嚴重破壞,也是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巨大挑戰。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的安南也在2003年聯合國大會上站出來公開譴責美國的單邊主義行動,認為美國的單邊主義對世界穩定和聯合國構成了威脅。不僅僅是美國,其他西方發達國家也加入了挑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陣營。“文明沖突論”和“新干涉主義”從西方世界傳來,“人權高于主權”被抬到頂端,北約的東擴,使北約成為一個進攻性組織,這些打壓社會制度、價值觀不同國家的舉動,不僅在理論上挑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挑戰國際準則,而且在實踐上威脅聯合國和世界的和平穩定。所以說,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強權勢力不僅僅是在挑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也并不單單是在挑戰中國,而是挑戰聯合國憲章,是在挑戰整個世界。
根據冷戰后的國際趨勢與國際關系,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沒有因為冷戰后出現的各種新挑戰和新問題過時,而更加凸顯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處理國際關系中的現實意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人類在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的流血戰爭和武裝沖突,總結兩次世界大戰的經驗教訓之后,得出的促使國際關系健康發展、保持世界和平穩定的結晶。雖然,當今世界朝著多極化的趨勢發展,一超多強的格局短期內還不會有所改變,還會出現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等干涉別國內政、損壞別國利益、破壞世界和平的行為,但“21世紀的世界應當是一個和平的、發展的世界,建設這樣的世界需要全世界的國家。”[2]因此,各國應該珍惜和重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對于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的意義、對于世界和平發展的意義。
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未來展望
就我國而言,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仍然并一直是我國對外政策的指導方針,將來依然會繼續指導我國的對外政策。一是它從一般性原則發展成為憲法原則。“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對外政策,堅持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發展同各國的外交關系和經濟、文化的交流;堅持反對帝國主義、霸權主義、殖民主義,加強同世界各國人民的團結,支持被壓迫民族和發展中國家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的正義斗爭,為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人類進步事業而努力。”[3]中國是一個講究誠信、追求法治的國家,中國一定會按照憲法原則行事。二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一方針的長期性是由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的。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的一個趨勢,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雖然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國實行了市場經濟,但這是以對社會主義制度的堅持為前提的。黨的十八大明確而堅定地宣布,中國將“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4]。只要中國的社會主義性質不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就不會變。當然,隨著國力的逐步提高,中國在一定程度上將會調整自己的對外方針,但這種調整將以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堅持和發展為基礎,將以促進世界各國的和平共處和普遍繁榮為目的。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全面繼承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嶄新的外交理念和政策,進一步發展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如提出的新型大國關系的外交原則,用以指導中美這兩個世界大國之間以及中國與其他大國之間的關系;倡導親、誠、惠、容的思想,進一步發展和深化中國與周邊國家之間的關系;倡導中國與發展中國家應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積極發展戰略合作關系,以進一步鞏固、開拓和加強中國與這些國家開展友好合作。這是在新形勢下中國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重大創新和發展,也是對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做出的重要貢獻。中國豐富的外交實踐證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中國外交理論的基礎和不斷發展豐富的源泉。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從最初起就既是指導雙邊談判,也是指導兩國國家關系的原則。”[1]96就世界而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過去和現在是得到普遍認可的國際性準則,將來必定會得到更普遍的認可和更切實的遵行。其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反映了國際法基本原則之間的內在聯系,成為國際社會普遍接受的國際政治理念。較之前的發達國家主導國際秩序和利益格局,這個國際準則和理念超越了它,并超越了其對國際關系的影響和對國際事務傳統的影響力。這種超越站在了全球的角度,站在了全人類福祉的高度。伴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將利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進行實踐,為世界的永久和平做出貢獻。其二,大國強國已經開始認識到以此為指針處理與小國弱國之間關系的必要性。在和平、發展、合作成為國際共識的大背景下,任何一個大國強國都不敢肆意挑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從這些國家的表態可以看出來,世界上許多國家與其他國家相處時,他們在宣稱時都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準則。雖然他們不一定把這些原則稱之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但其精神實質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相一致的。其三,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集體進步決定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持久性。相比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還是比較落后,但發展中國家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并已經成為影響國際格局的重要一極。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代表著他們的根本利益,我們有理由相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將會被世界上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堅持下去。
中國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并身體力行地恪守,不僅符合時代的發展潮流,符合世界各國的利益,而且為建立國際新秩序創造了許多的有利條件。這是中國不斷擴大國際影響力、不斷提高國際地位、不斷開創國際關系新局面的重要關鍵因素。中國將始終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建設和平穩定和共同繁榮的世界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楊恕,張新平.21世紀國際環境與中國外交[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5.
[2]光華永駐 歷久彌新——紀念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創立五十周年[N].人民日報,2004-06-28.
[3]本書編寫組.憲法和憲法修正案學習問答[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57.
[4]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