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洋
摘要: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人們的生活幸福指數也越來越高,對美好事物的認識和追求也越來越強烈。人們對這種感受美、欣賞美、追求美、創造美的審美能力提高的欲望也愈加迫切。具有審美能力的人,生活得更優雅,生活得更有品質,所見之物、所處之事都會看到美好的一面,激發內心的美感,凈化心靈,促使人能夠產生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關鍵詞:小學語文;培養學生;審美能力
當代美術教育家吳冠中先生說:“文盲不多,美盲很多”;當代文學大師木心先生說:“沒有審美力是絕癥,知識也救不了”;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 。這么多大家都如此重視審美的力量。《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也強調小學生應該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由此看來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很重要。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美育教育,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呢?
一、在漢字的嚴謹結構中發現美。
課程標準要求:“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筆順規則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初步感知漢字的形體美。”教師在漢字教學中應注重指導學生寫字過程,注重學生寫字基本功的培養。學生在寫字過程中,按照筆順規則寫字,關注所寫字的間架結構,及其安排、搭配的合理與勻稱。
在指導學生書寫漢字時,我讓學生先背誦寫字歌:寫好漢字并不難,課文楷書是典范。下筆之前先分辨,筆筆字字按照練。哪筆后,哪筆先;哪畫長,哪畫短;哪里斜,哪里彎;哪里窄,哪里寬。連接之處別落縫,分開地方別相連。橫平豎直說得對,仔細分析也有變。同體組字有大小,大小千萬別寫翻。筆畫多的要緊湊,筆畫少的需松散。偏旁一定單獨練,事半功倍見效驗。要想把字寫規范,結構位置是關鍵。自查自糾進步快,互查互糾再完善。一天練習幾個字,時間不長成狀元。我利用兒歌,指導學生先觀察漢字的間架結構,再讓學生說一說漢字的結構的特點,然后讓學生按照筆順書寫,接著讓學生互相交流、評價,最后在改進書寫。這樣時間長久堅持下來,學生漢字寫得不但工整、而且美觀。學生寫字養成了先觀察,做到心中有數,腦中有形,寫字掌握漢字間架結構特點的好習慣。對學生的書寫能夠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從而學生在識字、寫字中能夠發現中國漢字的獨特美。
二、在詞句的精準形象中尋找美。
詞句是構成課文的基本要素。在語文教學中,抓住重點詞句,反復品讀,感知課文內容,回尋找到意想不到的美。
我在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時,我讓學生找到小興安嶺四季樹木的特點時。學生找到了具有代表性的重點詞句:
春天:樹木抽出新的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
夏天:樹木長得蔥蔥蘢蘢,密密層層的枝葉把森林封得嚴嚴實實的,擋住了人們的視線,遮住了藍藍的天空。
秋天:白樺和櫟樹的葉子變黃了,松柏變得更蒼翠了。秋風吹來,落葉在林間飛舞。
冬天:雪花在空中飛舞。樹上積滿了白雪。地上的雪厚厚的,又松又軟,常常沒過膝蓋。西北風呼呼地刮過樹梢。
尋找到了小興安嶺樹木之美:春天,樹木枝條快速生長,生命力茂盛。夏天,樹木密密層層,蔥蔥蘢蘢,茂密的程度文中用了一個詞準確地來形容。“封”字既形象地表現了樹木枝葉遮天蔽日,又密又嚴的景象,也顯示出樹木在夏天生長的勃勃生機。秋天,樹葉輕輕飄落,似彩蝶飛舞。冬天,樹上掛雪,西北風刮過樹梢,雪速速颯颯落下,地上積雪在厚厚的樹葉上松軟沒膝。勾勒出四幅美景。同學沒在這精準形象的詞句中暢游找尋美。
三、在朗讀的繪聲繪色中感受美。
感情朗讀實在理解詞句的基礎上進一步感知課文的有效教學方法。朗讀在恰到好處的音效配合下,效果最佳。
我在教學《荷花》一課時,當學生對課文分析結束,我用《荷塘月色》曲引導學生感情朗讀,為學生傳射感受美的意境:“我忽然覺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著雪白的衣裳,站在陽光里。一陣微風吹來,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隨風飄動。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風過了,我停止舞蹈,靜靜地站在那兒。蜻蜓飛過來,告訴我清早飛行的快樂。小魚在腳下游過,告訴我昨夜做的好夢……”學生讀的癡癡如醉。“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有的花瓣兒全都展開了,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還是花骨朵兒,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仿佛就在眼前。
四、在故事的生動表演中領悟美。
表演,使學生體驗人物思想美的有效學習方法。我在教學中通常會為學生創造表演機會,讓他們在生動感人的表演中深入挖掘課文主題中心思想。
例如我在《窮人》一課中,在講讀課文結束后,我組織讓學生表演桑娜收養孩子后與漁夫丈夫的對話部分,學生表演的繪聲繪色,語氣、神情、動作逼真到位,學生在表演中非常深刻體地領悟到窮人純樸善良的同情心和樂于助人的高尚品質。
五、在寫作的酣暢淋漓中創造美。
寫作是語文學習的終極,是學生在生活中的所看、所感、所悟用語文知識進行梳理,大膽創作,或以美的景物呈現給人美的享受,或以事件的敘議警示世人明德知禮。
如習作《秋天》讓學生尋找秋天特點的景物加以細致觀察描繪,激發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在如習作:記一位自己熟悉的人。這是一篇寫人記事的文章,通過對熟悉的人的一件或幾件事反應這個人的良好品質。學生寫父母的為多,記同學的不少,贊老師的也有,總之,孩子們都會通過事件反應人物某一方面的品質,這是孩子們嚴重發現的事件,捕捉提煉出人物的美德,創造美好的畫面,令讀者產生共鳴。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就要培養善于發現美的眼睛,善于感知美的心靈,善于欣賞美的情感,善于創造美的思維,讓學生在美的生活中發現美,在發現美的過程中創造美。
參考文獻:
[1]《如何培養小學生的社沒能力》李文倩,《在識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2001年第1期
[2]盛雪琴,《閱讀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實踐探索與思考》,《小學教育科研論壇》,2003年第3期